浅析戏剧《白毛女》的审美特征
1234567898745 XXX
摘要:在戏剧审美特征中根据各种塑造形象的媒介手段和方式的不同,具有很多的角度与技巧。本文将选择经典剧情电影《白毛女》作为研究案例,先通过对该电影的制作背景及内容进行了解,选择具体关键的审美切入点,然后利用戏剧审美特征方法剖析电影《白毛女》的戏剧艺术特。
关键词:戏剧的审美特征;《白毛女》;审美切入点;艺术特
1、电影《白毛女》简介
(1)创作背景
《白毛女》创作于1945年,是根据民间传说“白毛仙姑”的故事改编而来的,诞生于1940年代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解放区,在艺术历史与政治历史中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被视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经久不衰。后被改编成许多版本广为流传。
这部剧与当时中国社会以及国际形势密切相关,为了迎合政治建设的诉求响应的号召,当时的延安文艺工作者意识到要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反应共产的理念的艺术作品。因此《白毛女》取材民间故事,塑造了农民阶级人物形象,营造了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和共产党阶级斗争彩,成为了解放区文艺标志物。因此,《白毛女》的受众定位是十分明确的,即为农民众。
(2)主要内容及人物
整个电影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故事脉络也相对平坦,情节简单易懂十分明了。主要人物是喜儿一角,其次是父亲杨白劳、地主黄世仁以及恋人大春。地主黄世仁对喜儿见起意,逼迫杨白劳卖女还债强占喜儿,父亲自杀、大春营救未果,喜儿出逃不幸产下死胎,生活的压力使喜儿一夜白头渐渐成为山里人们口中的白毛仙姑。随着解放运动的推进喜儿终于被红军营救,与大春破镜重圆,而地主也落得应有的下场。总体来说,是先苦后喜的剧情电影,农民战胜地主,赢得了自由成为自己的主人,建设农村新气象,农民们过上幸福自在的美好生活。
2、电影《白毛女》的审美特征分析
《白毛女》是在特殊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下创作出来的,因此电影中有着浓厚的阶级彩以及斗争精神,这种特殊的时代特对《白毛女》的审美特征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表演与语言审美特征的艺术特分析
《白毛女》的表演形式由于时代特点,更类似于歌剧。影片开场是一派欣欣向荣的农村自然风光,羊悠然自得,牧羊人杨白劳身处田间望却心情大好放声歌唱“清清的流水蓝蓝的天,山下一片米粮川,高粱谷子望不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歌声悠长婉转,杨白劳驻足远眺抬手遮阳,画面随着杨白劳歌唱的内容切换不同的画面,饱满沉甸的谷穗、茁壮挺拔的高粱以及平坦辽阔的山间大地。从演员的表演形式来看,是直接和朴实的,丝毫不加修饰,而用唱歌的方式来带入场景极尽抒情的意图,既表现了农民的朴实和对庄稼的热爱,又展现了当时农村的地主阶级现状。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演员其实是本出演的,直接将自己对庄稼的热爱和对地主的无奈表达出来,紧密切合当时社会现状,容易吸引观众的兴趣并融入其中。
音乐作为艺术形式具有很强的情感张力和节奏带动能力,再加上影片《白毛女》中大部分人物语言都是通过唱歌的方式表达,因此音乐在其中剧情的作用更加重要。《白毛女》的故事情节是很容易理解的,开端相对家走缓慢阶级矛盾尚未明显暴露,随着喜儿被地主强娶开始
进入悲剧再到解放运动时的激昂,最后圆满结局。在情节走向设定下,人物表演的流畅性和过程性衔接是比较完美的,借助歌声节奏的缓急来带动剧情的发展与转变,同时通过歌声来表达人物的情感。从语言上来讲,《白毛女》的语言简单明了没有过多引申含义,是质朴类型的,歌词也大都是白话,表达直接。由于《白毛女》的制作本就是面向农民的,目的也是号召农民,因此影片是根据农民观众的审美以及文化水平创作的,通俗易懂,是非分明。而语言的形象间接性在观众心中对人物角设定影响重大,语言艺术所塑造的形象,不直接诉诸观众的感官,而是要靠读者以语言符号为中介,通过想象间接地来体味、把握和理解,然后作品的形象才能转化为读者头脑中的形象。在观众跟随人物语言观看的同时,关于人物的看法以及暗含其中的道理就会慢慢体会出来。
(2)综合审美特征的艺术特分析
1、情节设计
经典剧情电影《白毛女》的故事情节是整部影片做重要的价值所在。从艺术表现和艺术接受两方面来理解,审美艺术以人物和事件组成的故事情节来展开矛盾冲突和塑造人物形象、体现创作风格;同时,作为观赏艺术,影视作品要为观众提供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满足观众审美需求。在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下,喜儿与杨白劳是很多农民的真实缩影,他们的悲惨命运正是很多农民所曾经或者正在经历的,他们苦于地主压迫苦于无法解脱。在《白毛女》中,喜儿遭受了命运的折磨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等到了红军的营救才终于柳暗花明又一村,故事情节的设计极大的烘托了红军与农民血浓于水的感情,塑造了红军为农民而战的形象,惩恶扬善的故事结局给农民观众以希望,他们能够在《白毛女》中看到自己的过去也看到自己的将来,以此来树立与红军共同奋斗的信心。
可以说,《白毛女》的情节设定是完全站在观众视角的,从人物到内容都力求引起观众共鸣,因此影片的情节设计真实而又质朴,给观众以实实在在的美感享受,并将这些感受凝聚在一起,打造凝聚的形式美,形式美法则对于造型艺术各门类都具普遍性,因而运用形式美法则对物质媒介进行加工,便可以整合出凝聚着形式美的艺术符号。《白毛女》将传说演绎成为现实生活,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命运的奇迹,愿意站起来去反抗地主阶级的压迫敢于斗争,从而达到本影片的制作目的。
2、艺术元素多元化
《白毛女》创作于中国解放之前,正处于社会变革阶级动荡时期,各种文化艺术元素相互激
荡,形成了独特的艺术呈现。首先故事取材民间传说,具有丰富的传奇彩与民间彩,很容易吸引观众的兴趣;在表演形式上借鉴同名歌剧之长加以创新,使之更加通俗易懂,韵词和曲调富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是农民观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演员的动作神态等融合了中国传统舞蹈的优美典雅,具有鲜明的人物性格代表性,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传说、歌剧、舞蹈等多种艺术元素的结合,吸取了其他艺术的多种艺术成分,并有机融会于自己的艺术符号体系之中,使自己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更为丰富,使《白毛女》尽管是面向农民创造的却一点不显得低俗,巧妙地将艺术与民俗融合在一起,既具有艺术魅力,又具有情节感染力。审美艺术分类并非绝对的、无条件的,相反,各门类艺术之间的界限具有非绝对性和有条件性,它们之间在审美感受、表现手段、相互汇通等方面既存在区别,又有联系,相互转化,共同发展。它们的审美特征也有很多共通之处。实现艺术通感的审美体验,必须紧紧把握各种艺术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并通过感觉之间的相通与挪借,使这些审美特征在各种艺术间的审美感受中相互沟通。《白毛女》的诞生在当时的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将艺术民间化,又将民间艺术化,用艺术拉近人与人之间得到距离,打破了阶级彩以及身份烙印。
三、总结
戏剧艺术的审美特征需要多种感官的协同合作,一部影视作品的呈现从视觉效果与听觉效果上都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而感官效果直接影响到情感孕育。《白毛女》之所以成为经典除了特殊的时代背景,还因为其蕴含的多种艺术审美特征具有一定的开创性,因此成为了永恒的经典。
参考文献
[1]周琰.歌剧《白毛女》之浅析[J].山东: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4).
[2]王鹏.浅谈艺术的审美特征[J].学术前沿(2013).
[3]何颉.浅谈电影审美心理[J].北京:经管学院,(1999).
[4]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57~60.
[5]李泱.谈电影学的重要分支——电影心理学[J].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6).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