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分点三 材料比较的两个热点——内容的侧重点与报道角度
授课提示:对应学生用书第62页
如何比较内容的侧重点与报道角度 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往往与同一个人物或事件相关,但是所侧重的方面、观察问题的视角、讨论的焦点又有所不同。故而,常常可以就此展开比较。常考的内容是信息异同比较与不同角度比较。 解答信息异同比较题,首先要读懂题目要求,明确任务,即比较什么样的信息,如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人物影响、人物成就、事件背景、事件过程、事件结果等。 对同样的人或事进行报道,可以有不同的侧重点,或者介绍人物成长经历,或者介绍人物的突出贡献,或者介绍事件的重要意义,或者介绍事件的发展过程。设置题目时可以考查报道的侧重点,可以考查作者的视角变化,还可以考查不同视角下相关内容的不同呈现方式。 | [核心提示] 在新闻阅读中,新的考题示例增加了对比分析的题型,涉及两个题目:一是比较新闻报道的侧重点,一是比较新闻报道的角度。这两个题目既涉及新闻的内容,又涉及新闻的文体特征、手法,概括性、综合性比较强,又因为是新增加的题型,二轮复习应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 |
突破点一 比较内容的侧重点
以上三则材料中,《人民日报》《自然》《读卖新闻》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通读文本,全面把握文本内容。
“材料一”是一则消息,报道了“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提前圆满完成既定目标这一重大科研成果。“材料二”从出处看,是一则人物通讯,与“材料一”形成补充关系。“材料三”是一则消息,是日本媒体对中国科学研究高速发展情况的评价。
第2步:看清题目要求,明确设问角度。
题目有三个关键词:“报道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简要分析”。答题要从“不相同”分析。
第3步:多点对比,分角度写出答案。
材料一 | 材料二 | 材料三 | |
看对象 | 我国的《人民日报》 | 国外的《自然》杂志 | 日本的《读卖新闻》 |
看深度 | 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 | 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 | 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 |
看宽度 | 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 | 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 | 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
[规范作答]
答案:第一问:①《人民日报》侧重介绍我国在量子通信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彰显中国速度与中国创造;②《自然》杂志侧重介绍潘建伟研究团队在量子通信领域的贡献,强调个人能力和经费投入;③《读卖新闻》以“墨子号”为例,侧重介绍中国实验设施先进,突出投入之大和发展之快给日本带来压力。
第二问:三家媒体的定位和出发点不同,因此对同一事件报道的侧重点不同。
[评分细则]
第一问4分,第二问2分。第一问每小点1分,全对4分。
【类题拓展】
阅读例题中的非连续性新闻文本,回答问题。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墨子号”科学实验卫星研究量子密钥分发和量子隐形传态的量子通信技术,对国家信息安全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B.量子密钥分发是通过量子态的传输,使双方共享无条件安全的量子密钥,对信息进行一次一密的严格加密,从而确保信息传递绝对安全。
C.考虑到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通信安全的追求从未停止,市场潜力巨大,中国和欧洲都投入巨额资金,首要目的是抢占尽可能多的市场份额。
D.材料二和材料三中,国外媒体对我国量子通信技术研究的相关情况进行了报道,认为中国无论是投资力度还是研究水平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C项,无中生有,题目所给的三则材料没有“抢占市场份额”的相关表述。
答案:C
三个角度比较报道的侧重点
1.看对象。非连续性文本所给材料虽然都是围绕一个问题展开,但不同材料因陈述的角度、作者的观点不同,对问题的切入点也不完全相同。因此,要注意选文切入点,看清材料报道的对象;注意选文的题目、出处,看清材料是围绕什么问题,从什么角度展开的。
2.看深度。有的新闻材料,仅就新闻事实进行报道,涉及的层面较浅;有的新闻,除新闻事实外,还有深厚的新闻背景、原因分析和结果预测,有作者的观点态度和相关人员的分析评论,涉及层面较深。
3.看宽度。所谓新闻报道的宽度,就是新闻的涉及面,有的仅就某一事件、现象做客观纵向的报道,有的由此及彼,对同类现象和相关事件进行横向类比分析,如综述类新闻。新闻的宽度不同,侧重点也不相同。
突破点二 比较报道的角度
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说明两则材料在写作上有什么不同之处。(6分)
[答题流程] 请在空白处填入你的理解和分析。
第1步:通读文本,了解文本大意。
“材料一”是一篇新闻通讯,报道了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在京举行的情况及意义。“材料二”是一篇针对经典诵读活动的时评,意在阐述文学经典的“必读性”一般会大于社会经典的观点。
第2步:看清题目要求,明确答题角度。
(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明确比较的对象;
(2)“简要说明”,明确答题的方式;
(3)“两则材料在写作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指明题目考查的角度。
第3步:根据要求,列出要点,组织答案。
材料一 | 材料二 | |
看特征 | 属通讯,主要以叙述作为表达方式。 | 属于评论,旨在阐述作者观点。 |
看内容 | 侧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介绍了咏诵会的相关情况。 | 侧重于谈论经典特性,阐释了社会经典和文学经典的区别。 |
[规范作答]
答案:①内容方面:材料一侧重对新闻事实的报道,介绍了咏诵会的相关情况;材料二侧重于谈论经典特性,阐释了社会经典和文学经典的区别。②写法方面:材料一作为通讯,主要
以叙述作为表达方式;材料二属于评论,旨在阐述作者观点,主要以议论作为表达方式。
[评分细则]
每点3分。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类题拓展】
阅读例中的非连续性新闻文本,回答问题。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国学经典咏诵会采用演唱、舞蹈、朗诵等多种形式诠释经典,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B.材料二的观点认为,文学经典的“必读性”大于社会经典,优秀的文学经典可以独立于时代,其价值不因时代而流失。
C.材料一和材料二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什么是经典,如何诵读经典,以及诵读经典的意义。
D.感悟国学经典大型交响咏诵会,不仅比赛咏诵的内容,对咏诵者的诵读能力、舞台形象
乃至才艺都有一定的要求。
解析:C项对两者材料的报道内容与角度的分析不正确。材料一没有阐释什么是经典,材料二没有谈论如何诵读经典。
答案:C
比较报道的角度异同须“三看”
1.看体裁特征。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有通讯、时评、消息、调查、综述、访谈等。不同的体裁,特征不同,写法各异,报道的视角也不尽相同。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