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理解及中国企业未来的转型之路
一、走进新常态 何谓新常态
“新常态”这一概念最早是2022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提出来的,其中主要的特点是:低增长、高失业将长期持续;企业利润缩减、资本回报率将降低。而实际上,“新常态”不仅表现在欧美经济中,中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WTO十年后的高增长之后,2003年~2022年,我国经济增速正在放缓,是新常态下经济规律自我作用的结果,也是各种资源和环境约束所决定的。
在这种情况下,2022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增强信心,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这是首次站在决策者的角度,以“新常态”来描述中国经济的特征,并将之上升到经济战略的高度。其实,从经济上看,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正在步入增速换挡和结构调整的“新常态”。
二、回顾过去 经济的“过去式”
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间,中国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和在世界上的地位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当
时间停止在1952年和1978年,中国人均GDP按当时汇率计算,分别只有36美元和220美元,各自只相当于美国人均GDP的1.6%和2.1%。而到了2022年,人均GDP合3260美元,是美国的7.2%。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世界银行及国家统计局数据)。
那么,中国过去的经济高速增长,具体表现为为:
1.工业化和城市化:大规模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不仅创造了供给,也提供了持续扩张的有效需求,引领经济迅速发展;使生产要素从传统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的结构变迁,加快了经济增长。
2.劳动力与人力资本:充裕的劳动力供给和低工资水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导致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蓬勃发展。
3.基础设施条件和宏观经济稳定:中国在改革期间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幅度很大,有效消除了经济发展的瓶颈,从宏观层面提高了全要素生产率。
4.合理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好的政治体制:建立了竞争的市场经济制度,提高了经济效率;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发挥自身比较优势,扩大了资本投入和提高了技术和管理水平。
三、新常态下中国的经济环境分析
自从提出的“新常态”重大战略决策后,我们也发现了其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经济正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新常态下经济环境特点主要表现为:
1.定位产业结构升级。在新常态下,要素投入和能耗污染较少的服务业就较容易脱颖而出,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经济发展从低产的农业中走出来,到高产出的工业和第三产业。
2.强调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是数量型的增长,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而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将更加注重创新,由外生转为内生,立足于自主创新,依靠原始创新和引进技术的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
3.出口和投资增速放缓,更加注重国内市场。需求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加速,城乡区域结构更加科学,收入分配结构不断优化。
4.政府宏观调控基调以微调为主,发挥市场调控的作用。不因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强刺激政策,在经济运行合理区间内政府不加干预,着眼于经济中长期发展,通过促改革、调结构和惠民生激发市场活力。
四、新常态下的机遇与挑战
1.经济压力
在改革开放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经济的增长都是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要素投入,但是在新常态下,在由于受资源和环境等因素的双重约束,企业生产成本连年大幅攀升,相当部分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挤压。
我国中小企业普遍以劳动密集为典型特征,技术水平不高,两极分化突出。但若不能再提高技术水平上下功夫,到和培育核心技术,拥有自身的知识产权和品牌,就只能始终停留在产业链的低端,在新常态下,中小企业首当其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故如何在产业升级换代中树立自身独特的优势,对新常态下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
2.潜在机遇
(1)消费升级的新机遇。在新常态下,人们消费水平正在由生存型消费转向享受型、发展性消费,信息、休闲旅游、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的消费比重也大幅上升。此外,消费的形式也更多地从“线下”走到“线上”,这种消费升级给行业、企业带来重大机遇。
(2)科技创新的新机遇。经历了过去30多年的发展转型,我国科技发展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转变,到了完全可以依靠创新驱动发展的崭新时期。
(3)产业升级迎来新机遇。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状况下迎来了我国产业升级和加快提速的新时期,产业的加快升级也使得劳动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各企业面临新的“洗牌”机遇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
这些机遇都在提醒我们中国企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改革是硬道理,继续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无法再立足,企业更多地需要建立起自身独特的发展优势,拥有自身的核心技术,选好创业的方向,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源集约型进行蜕变,才能处于不败之地。
五、新常态下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
在新常态的发展模式下,固步自封只会导致整个企业的衰退和淘汰,改革升级和发展才是硬道理。下面以阿里上市为例谈谈企业如何通过“走出去”战略实现上述商业机遇。
由马云一手缔造的阿里巴巴是目前中国最大的电子商务集团,也就是在阿里迅速发展的同
时,它也在2022年9月19日迎来了全新的开始,阿里巴巴公司在美国纽约交易所上市,每股从68美元发行价涨到收盘价的93.89美元,上涨约38%,市值达到2314亿美元,超越了国内一个中等省份全年的GDP。阿里美国的成功上市无疑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好见证。
阿里成功的原因,首先,不可否认的是,阿里的模式与中国的国情相符合,阿里是一个商业平台,其活跃买家有2.3亿,卖家有800万,物品丰富齐全,价格便宜,小到几块钱的东西也能送货上门,而这背后就在于中国密集型的劳动力供应,从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快递物流业的迅速发展。而淘宝小店如蚂蚁般遍布各地,即迎合了大众的消费需求,也满足了人口的就业需要。而中国实体零售业较为落后,商品流通环节过多,效率不高,价格远高于网购,也给了阿里这样的商家难得的机会。
此外,阿里的成功模式,更体现了一种中国式的创新,很多人觉得中国人不能创新,只会“中国制造”,而阿里就推翻了这样一个关于“中国人不能创新”的思想。阿里集团的创新更多体现的是一种“庶民的胜利”,在淘宝网上集结的更多的是平民的力量,无门槛无区域限制的一种开店模式,也使很多年轻人到了创业、就业的平台。
究其根本,以阿里的成功为代表,基于“新常态”这样一个背景下,以互联网为载体,集结
众的力量,表面山,这是马云的一种运气,但却更多的透露出在新常态、新挑战、新机遇中,把握增长、转型与改革交织融合的能力。
浅析中国经济的八大增长潜力
中国经过长达30多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后,呈现增长放缓的态势。对待这种态势,有各种不同的解读:第一种是带有乐观情绪的观点,该观点认为,这仅是暂时现象,与国际经济环境疲软有关①,一旦国际经济形势得到改善,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以前的高速增长态势②[1];第二种是带有悲观情绪的观点,该观点认为,增长放缓仅仅是开始,中国经济可能出现“断崖式”下滑的可怕结局③;第三种持较为中庸的观点,该观点认为,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将是常态,今后不可能再重现过去那种高速增长的现象,也不会出现“断崖式”下滑的结局。目前学术界和实务界持第三种观点者居多。高速免费时间表2022
对中国经济增长率的关心除了担心经济增长率过低会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十三五”期间,预计中国每年将新增1 000万就业人口,经济增长率过低将无法吸纳这些新增就业人口的就业,从而可能引发社会危机。我们根据2022~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情况推算④,在不考虑经济结构升级因素影响的条件下⑤,“十三五
”期间的就业弹性大约为180万人。那么要解决每年新增1 000万人的就业问题,就必须保持每年不低于5.56%的经济增长率。
为了回答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究竟有多大的问题,郭豫媚和陈彦斌(2022)根据统计数据测算了中国1979~2022年的潜在经济增长率[2]。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乐观预测是7.87%,悲观预测是5.47%,基准预测是6.31%。林毅夫(2022)通过国际经济史的比较研究,认为由于中国还具有较大的后发优势,因此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种优势,从2022年起中国还有20年年均增长8%的潜力[3]。梁建章和黄文政(2022)认为,林毅夫忽略了中国劳动适龄人口减少和人口老龄化的因素,考虑这一负面影响,他们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实际增长率应该是5.5%~6.9%[4]。上述研究结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但这些研究都不是建立在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分析之上的,因而有美中不足之感。
本文不打算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率进行估算,因为笔者认为郭豫媚和陈彦斌(2022)、林毅夫(2022)以及梁建章和黄文政(2022)等人的估算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本文旨在为上述中国经济增长率的估算补充分析中国经济增长的微观基础。
过去20多年间,我国经济增长点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房地产业,二是出口。房地产业在
过去20多年,特别是近10多年间可以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它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上下游涉及许多相关产业,长期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占到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20%,占GDP的10%左右。但目前城市居民的住房需求已经基本得到了满足,97%以上的家庭都拥有自己的住房[5]。从刚需的角度而言,对住房需求强烈的主要表现在低收入居民、新成家的年青居民和农村转移到城市的居民,这部分居民需求虽然也很大,但相比以前要小得多。另外,由于金融制度改革,人们有了更多的低风险、流动性较强的投资渠道,而且投资回报率大于投资房地产业,因此改变了部分人把房地产作为投资手段的偏好,使得房地产行业的需求减缓,其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在不断下降。
与此同时,商品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在减缓。一方面在于国际经济环境不佳,另一方面中国经济规模已从2022年的5万亿美元上升为2022年底的10万亿美元,世界市场再也难以提供与中国经济增长同步的进口需求,更何况还存在中国劳动力成本上升、利率上涨等要素价格上涨带来的商品出口阻力。
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寻新的经济增长点。笔者认为,中国经济还存在很多增长点[6-7],只要努力挖掘,这些经济增长点足以推动中国经济在未来若干年保持年均5.56%~7.5%的经济增长率。现撮其要,列出以下主要潜在经济增长点。
一、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拉动潜力
据《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截至2022年底,按城镇常住人口衡量的城镇化率为54.77%,而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超过了80%,如果中国每年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那么从2022年起还需要20~25年左右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据朱孔来、李静静和乐菲菲(2022)的研究,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可以维持7.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率[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