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 冬天 中暑 故事
名医 冬天 中暑 故事
本故事来自清末名医李文荣先生所著《李冠仙医案》。
李文荣,字冠仙,号如眉老人,晚清江苏丹徒人,好读医书,得其精粹,认为《黄帝内经》犹儒家之五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犹儒家之四书,不可不读
。李氏颇具医德,l临诊善于辨证,推崇古方,每多取效。
故事为本人翻译而成,稍加润,略作改编。本人才疏学浅,水平所限,难免错讹,望大神不吝赐教。
故事终究只是故事,只可在茶余饭后用作谈资,以博取众人欢笑。若有病须去正规医院寻医问药,切莫自作主张,本人概不负责。
话说有个名叫龚玉屏的人,是我年少时的至交好友,他有个儿子名叫龚椿官。龚玉屏家世代从商,家族商业氛围很浓,产业很多。在他儿子一十六岁的时候,龚玉屏就让椿官独自一人外出打理家族名下位于扬州的产业。这在我看来有点拔苗助长了,不过龚玉屏不以为然,认为“儿
子早晚都是要独立的,早出去见见世面也好”。也是哦,龚玉屏妻妾成,将来也不会只有这么一个儿子。据说,椿官已经过继给了他的一位叔叔。嗨,道听途说,不足为凭。
有一年夏天,龚椿官因伤暑而回家休养,家人便请我去给他诊治。
我到后见椿官倦怠少气,心烦渴饮,发热头胀,坐立难安,昏昏欲倒,便知是中暑之症,欲用人参白虎汤。其家人却认为椿官得的是时疫之症,不应该使用人参。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我向他家人解释:“椿官先天正气不足,而今又被暑伤,正气就更加虚弱。我切其脉数而无力,这正是体虚所致。所以非用参不可,而且还必须是上品好参才行。你们如果不相信的话,就另请高明吧,看看他们怎么说?”
我再三叮嘱而去。
当时天气炎热,伤暑的病人有很多,我在外面一直忙到天黑才回家。
我到家后,发现椿官的一位叔叔在我家已经等候多时了,忙问:“椿官服药后情况怎么样了?”
答:“还未曾服药?”
问:“这是为何?”
答:“您让我们另请高明,我们因心下有疑,就又连续请了七位医生。”
问:“哦,那他们都是怎么说的?”
答:“只有钱觐杨先生认为应该改用党参,而徐寿东先生则认为您用人参无错,其他几位医生却都认为不可用参。其中有个姓焦的先生尤其认为不可用参,并说‘得了时疫之症,倘若服用人参的话,就与服用无异,入腹即死。我看大家七嘴八舌,众说纷纭,意见不一,心下的疑虑就更严重了,又想到以前我们也经常您开方,服药后也有不见效的,就更加有点左右为难了。可现在,我们也不敢使用别人的药方。实在是迫不得已,因此,想再请求您的高见?”
我听后哭笑不得,说:“我本以为椿官的病很平常,是个医生就应该能够看出来用什么中药。如今看来,是我高估了他们。但是椿官的病到了今天已经很严重了,如果再不服药的话,恐有性命之忧。请你赶紧回家按我的药方煎药,倘若真有不测,我愿拿命偿还!”
我把他送到门口,又叮嘱道:“即使我愿拿命偿还,你们或许也不会让我这么做。这样吧,此
方中须用人参一钱,值白银三十两。倘若真有不测,我愿加倍奉还。你们若是不要,就赠予穷苦百姓,我决不食言。但是倘若你们还不给椿官服药的话,他可能就一命呜呼了,到时候就是你的罪责了。”
第二天一大早,我前去探视,椿官已一药而愈了。
呜呼!医道之不明,竟到了如此严重的程度吗?实乃百姓之祸呀!
《黄帝内经》云:“热伤气。”又云:“壮火食气。”
盛夏酷暑,烁石流金,人被暑伤,必伤其气。故治中暑,必须顾及元气。
孙思邈的生脉散,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朱丹溪的十味香幕饮,这三大中暑的药方,凡从医者,皆所共见,哪一个不用人参?至于我如今所用的人参白虎汤,乃张仲景《金匮要略》中中喝之症的专属方剂。张仲景乃众方之祖,如果连他都错了,别人的就更不足为信了。
况且椿官得的是中暑,并非时疫。所谓时疫,乃春当暖而反凉,夏当热而反寒,秋当凉而反
热,冬当寒而反暖,非其时而有其气,为四时不正之气,人处其间,感而病之,名为时疫。如果是有其时而有其气,此乃四时正气,人处其间,不慎为病,只能称为中寒,或者中暑而已,而不能混称为时疫。椿官正是在炎夏时节被暑所伤,实乃中暑,而那一帮医生却说是时疫,真是指鹿为马。像这种连病名都分不清为何物的医生,还有什么资格来指责我所开的药方是错的呢!
再来看椿官的病,椿官因暑伤气,体虚气弱,我本想用李东垣的清暑益气汤,但因其大渴欲饮,我恐黄芪、白术过于温补,因此才改用人参白虎汤。我本是细心斟酌,一切为病人考虑,怎奈差一点就被几位前辈所误。幸亏椿官得以幸免。然而,我又一想,世上病人如此之多,又有几个人能经我手来医治呢?岂不是冤魂甚多?难怪江南圣医喻嘉言说:“医至今日,生民之厄运也。"诚哉!是言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