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8
古代经典名方的来源
依据《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第七条 “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是指目前仍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具有明显特与优势的清代及清代以前医籍所记载的方剂”的规定,以上100种名方出自1911年前出版的古代医籍。
遴选来源
上个月(3月8日),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制定的遴选范围和遴选原则”征求意见》,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课题组在前期工作基础上,起草了《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制定的遴选范围与遴选原则》,具体原则如下:
1、以健康需求为导向,围绕中医优势病种选择方剂,主治要兼顾已上市中成药涉及较少的病证;处方中不含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年版收载的大毒药材;处方中不涉及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药材品种目录的一级保护品种。
2、处方中药味均按2015年版《药典》的法定标准;处方适合工业化生产,成药性较好;给药途径与古代医籍记载一致;处方中不含有十八反和十九畏等配伍禁忌。
3、原则上处方适用范围不包括急症、危重症、传染病,不涉及孕妇、婴幼儿等特殊用药人;但对确有疗效的、特突出的方剂,酌情列入,以适应临床需求。
4、国内未上市品种。
附: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8年版)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18-4-16
1、桃核承气汤  汤剂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处方: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芒硝二两。 
制用法: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
2、旋覆代赭汤  汤剂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旋覆代赭石汤。
处方:旋覆花三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代赭一两,甘草三两(炙),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制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3、竹叶石膏汤  汤剂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处方: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斤。 
制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4、麻黄汤  汤剂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①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
③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汤。
处方: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制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5、吴茱萸汤  汤剂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①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
②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处方: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制用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6、芍药甘草汤  汤剂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
处方: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制用法: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7、半夏泻心汤  汤剂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若心下满而鞕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处方: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制用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8、真武汤  汤剂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①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②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处方: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制用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9、猪苓汤  汤剂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①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
②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处方: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 
制用法: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10、 小承气汤  汤剂
出处:《伤寒论》汉·张仲景
①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
③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则哕。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
处方: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制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若更衣者,勿服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