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件
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第一批)
编 号 | 原文 | 剂 型 | |||
方名 | 出处 | 处方 | 制法及用法 | ||
1 | 桃核承气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太阳病不解,热 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 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 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 气汤。” |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 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 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 三服。 | 汤 剂 |
2 | 旋覆代赭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发汗,若吐 若下,解后,心下痞鞕,噫气不除者,属 旋覆代赭石汤。” | 旋覆花二两,人参二两,生姜五两, 代赭两,甘草三两(炙),半夏 半升(洗),大枣十二枚(擘)。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 汤 剂 |
3 | 竹叶石膏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解后,虚羸 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 | 竹叶二把,石膏一斤,半夏半升 (洗),麦门冬一升(去心),人 参二两,甘草二两(炙),粳米半 斤。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 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 剂 |
4 | 麻黄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头痛 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 喘者,麻黄汤主之。②太阳病,脉浮紧, 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 仍在,此当复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 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 阳气重故也,宜麻黄汤。③脉浮而紧,浮 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荣, 荣卫俱病,骨节烦疼,可发其汗,宜麻黄 汤。” |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一两(去 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 个(去皮尖)。 |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 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 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 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 桂枝法将息。 | 汤 剂 |
5 | 吴茱萸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食谷欲呕,属 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②干呕,吐涎沫, 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 | 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二两,生 姜六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 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汤 剂 |
6 | 芍药甘草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脉浮,自 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 右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早汤与之,其 脚即伸。” | 白芍药、甘草各四两(炙)。 |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 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 汤 剂 |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7 | 半夏泻心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若心下满而鞕痛 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 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 泻心汤。” | 半夏半升(洗),黄苓、干姜、人 参、甘草(炙)各三两,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 汤 剂 |
8 | 真武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 身瞤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②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 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 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下利, 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 茯苓、芍药、生姜(切)各三两,白 术二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 八片)。 |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 汤 剂 |
9 | 猪苓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若脉浮发热, 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②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 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 猪苓(去皮)、茯苓、泽泻、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 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 服七合,日三服。 | 汤 剂 |
10 | 小承气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阳明病脉迟, 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 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 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 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 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右腹大满 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 至大泄下。②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 小承气汤。③右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 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 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 矢气者,此但初头鞕,后必溏,不可攻之, 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欲饮水者,与水 则啰。其后发热者,大便必复鞕而少也, 以小承气汤和之。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 也。” | 大黄四两(酒洗),厚朴二两(炙, 去皮),枳实三枚(大者,炙)。 |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 二合,去滓,分温二服。初服 汤当更衣,不尔者,尽饮之, 若更衣者,勿服之。 | 汤 剂 |
11 | 甘草泻心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中风,医反 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 雷鸣,心下痞鞕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 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 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 故使鞕也,属甘草泻心汤。” | 甘早四两(炙),黄今二两,十姜 二两,大枣十二枚(擘),半夏半 升(洗),黄连一两。 |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 日三服。 | 汤 剂 |
12 | 黄连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伤寒胸中有热, 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 主之。” | 黄连三两,甘草三两(炙),干姜 二两,桂枝二两(去皮),人参二 两,半夏半升(洗),大枣十二枚 (擘)。 |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 去滓,温服,昼三服夜二服。 | 汤 剂 |
13 | 当归四逆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①手足厥寒,脉 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②下利脉大 者,虚也,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 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 | 当归三两,桂枝三两(去皮),芍 药三两,细辛三两,甘草二两(炙), 通早二两,大枣二十五枚(擘)。 | 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 剂 |
14 | 附子汤 | 《伤寒论》(汉?张仲景)“少阴病,得之一 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 子汤主之。” |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汤 剂 |
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 | |||||
芍药三两。 | |||||
15 | 桂枝芍药知母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诸肢节疼痛, 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 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 桂枝四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 麻黄一两,生姜五两,白术五两, 知母四两,防风四两,附子二两 (炮)。 |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 温服七合,日三服。 | 汤 剂 |
16 | 黄芪桂枝五物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血痹,阴阳 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 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 黄芪二两,芍药二两,桂枝二两, 生姜八两,大枣十二枚。 |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 温服七合,日三服。 | 汤 剂 |
17 | 半夏厚朴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妇人咽中如 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 半夏升,厚朴二两,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十办叶二两。 |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 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 汤 剂 |
18 | 瓜蒌薤白半夏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者,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 瓜蒌实一枚,薤白三两,半夏半斤, 白酒一斗。 | 上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 一升,日三服。 | 汤 剂 |
19 | 苓桂术甘汤 | 《金匮要略》(汉?张仲景)“①心下有痰 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 ②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 甘汤主之。” | 茯苓四两,桂枝、白术各三两,甘 草二两。 |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 分温三服。 | 汤 剂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