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冬至”的故事
冬⾄
是我国农历中⼀个⾮常重要的节⽓,也是我国汉族⼀个传统节⽇,⾄今仍有不少地⽅有过冬⾄节的习俗。冬⾄俗称“冬节”、“长⾄节”、“亚岁”等。早在⼆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来了,它是⼆⼗四节⽓中最早制订出的⼀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21⽇⾄23⽇之间。
冬⾄由来
  冬⾄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今。《清嘉录》甚⾄有“冬⾄⼤如年”之说。这表明古⼈对冬⾄⼗分重视。⼈们认为冬⾄是阴阳⼆⽓的⾃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汉朝以冬⾄为“冬节”,官府要举⾏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前后,君⼦安⾝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个“安⾝静体”的节⽇。
冬⾄传说
  ⼀、过去⽼北京有“冬⾄馄饨夏⾄⾯”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和屯⽒两个⾸领,⼗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于是⽤⾁馅包成⾓⼉,取“浑”与“屯”之⾳,呼作“馄饨”。恨以⾷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这⼀天,在冬⾄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冬⾄吃狗⾁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祖刘邦在冬⾄这⼀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吃狗⾁的习俗。现在的⼈们纷纷在冬⾄这⼀天,吃狗⾁、⽺⾁以及各种滋补⾷品,以求来年有⼀个好兆头。
三、在江南⽔乡,有冬⾄之夜全家欢聚⼀堂共吃⾚⾖糯⽶饭的习俗。相传,共⼯⽒有不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这⼀天,死后变成疫⿁,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最怕⾚⾖,于是,⼈们就在冬⾄这⼀天煮吃⾚⾖饭,⽤以驱避疫⿁,防灾祛病。
冬⾄为何吃饺⼦!
  每年农历冬⾄这天,不论贫富,饺⼦是必不可少的节⽇饭。谚云:“冬⾄到,家家户户吃⽔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他著《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成,祛寒娇⽿汤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访病施药,⼤堂⾏医。后毅然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之时,正是冬季。他看到⽩河两岸乡亲⾯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的⽿朵都冻烂了。便让其弟⼦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起⼤锅,在冬⾄那天舍“”医治冻疮。他把⽺⾁和⼀些驱寒药材放在锅⾥熬煮,然后将⽺⾁、药物捞出来切碎,⽤⾯包成⽿朵样的“娇⽿”,煮熟后,分给来求药的⼈每⼈两只“娇⽿”,⼀⼤碗⾁汤。⼈们吃了“娇⽿”,喝了“祛寒汤”,浑⾝暖和,
两⽿发热,冻伤的⽿朵都治好了。后⼈学着“娇⽿”的样⼦,包成⾷物,也叫“饺⼦”或“扁⾷”。
  冬⾄吃饺⼦,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汤”之恩。⾄今南阳仍有“冬⾄不端饺⼦碗,冻掉⽿朵没⼈管”的民谣。
冬⾄温馨⼩贴⼠提醒您:
1. 怕冷与饮⾷中缺少⽆机盐有关,应多摄取含根茎的蔬菜.
2. 冬季保健应适当吃“冷”,常饮凉⽩开⽔有预防感冒之效。平时要多饮⽔,以维持⽔代谢平衡,防⽌⽪肤⼲裂,邪⽕上侵。
3. ⾹菇味道鲜美且具有防治流感的功效,常吃还能阻⽌⾎管硬化。
张仲景的经典故事4. 冬季常吃萝⼘,可达到⽌咳化痰,清热解毒之功效。
5. 多吃蔬菜、⽔果,如葡萄、萝⼘、梨、柿、莲⼦、百合、⽢蔗、菠萝、⾹蕉等,以补充体内维⽣素和矿物质,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代谢物,起到清⽕解毒润肺之效;多吃⾖类等⾼蛋⽩植物性⾷物,少吃油腻厚味;少⾷⽤葱、姜、蒜、⾲、椒等⾟味之品;不宜多吃烧烤,以防加重秋燥症状。维⽣素a能增强⼈体耐寒能⼒;维⽣素c可提⾼⼈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因此,冬季适当增⼭芋、藕、⼤葱、⼟⾖等根茎类蔬菜中含有⼤量矿物质和热量,经常⾷⽤也可增强⼈体抗寒能⼒。
6. 冬天想通过⾷物“保暖”,不⼀定⾮要多吃性热的⾷物。低温会加速体内维⽣素的代谢,饮⾷中应及时补充。
7. 冬季早晚温差⼤,要及时增加⾐物,防⽌受凉。常吃些⼤蒜可以预防感冒。
8. 积极参与健⾝运
动,慢步、爬⼭、散步、游泳等等,都能使⾝体得到锻炼,增强⾃⾝抵抗⼒。预防冻疮应多参加各种运动,经常搓⼿、跺脚。
9. 冬天适当吃点凉菜还有利于减肥。由于天冷⼈们喜欢吃油脂多、⾼热量的⾷品,加之户外活动减少,因此易发胖,除了注意体育锻炼外,适当吃些凉菜,能“迫使”⾝体⾃我取暖,多消耗⼀些脂肪。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