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童 趣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直至背诵,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体味文中的童真童趣。
2.识记文言词汇,理解并积累“明察秋毫”“夏蚊成雷”“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成语的意思及妙用;品位文中的精彩语句。
3.学会观察、联想和想象,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一、课前预习(40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读音写汉字。(9分)
项为之强( ) 童稚( ) 鹤lì( )云端
土lì ( ) 怡( )然 凹者为hè( )
lài( )虾蟆 明察秋háo( ) 藐( )小
2.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10分)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
3.填空。(6分)
(1)本文选自________ _____。作者是 ,字___________,清代 家。
(2)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______通______,____________。
4.用讲述大意的方法解释下列词语。(15分)
(1)怡然称快:
(2) 明察秋毫:
(3) 怡然自得:
(4) 庞然大物:
(5) 夏蚊成雷:
二、课堂练习(48分)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
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1)见藐小之物 藐: (2)项为之强 项:
(3)徐喷以烟 徐: (4)果如鹤唳云端 唳:
(5)怡然自得 怡然: (6)鞭数十 鞭:
2.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字。(16分)
(1) ① 徐喷以烟 以: ② 以丛草为林 以:
(2) ① 见藐小之物 之: ② 昂首观之 之:
③ 项为之强 之: ④ 故时有物外之趣 之:
⑤ 心之所向 之:
(3) ① 项为之强 为: ② 以丛草为林 为:
③ 二虫尽为所吞 为:
(4) ① 忽有庞然大物 然: ② 怡然称快 然:
(5) ① 作青云白鹤观 观: ② 昂首观之 观:
(6) ① 拔山倒树而来 而: ②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而:
3.翻译句子。(10分)
(1)又留蚊于素帐中。(状语后置)
(2)蹲其身,使与台齐。(省略句)
(3)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被字句)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
4.回答下列问题。(16分)
(1) 本文围绕一个“ ”字,依次写了 、 、 三件事,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
(2)文中的“鞭”“驱”癞虾蟆,反映了“我”怎样的情感?
(3)作者所说的“物外之趣”指什么?这种物外之趣是怎么产生的?(举例说明)
(4)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很多趣事。请你学着运用记叙、描写的语言,发挥联想和想像,说出自己童年的一件或两件趣事。
三、拓展练习(12分)
司马光好学
司马温公①幼时,患记问不若人,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②绝编③,迨④能倍⑤诵乃止。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释:
① 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封以温国公称号,故称司马温公。 ② 下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这件事。这里借此指读书专心。 ③ 绝编:原指孔子读《易经》时,反复翻阅,多次将穿简册的牛皮绳子翻断这件事。这里指读书刻苦。 ④ 迨:等到。 ⑤ 倍:同“背”,背诵。
l.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3分)
① 患记问不苦人( ) ② 迨能倍诵乃止( )
③ 咏其文 ( )
2.本文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3分)
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3.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独自苦读。我们曾学过类似形容读书勤奋的成语,这些成语是(请写出三个成语):(6分)
徐喷以烟的以是什么意思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