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资料
人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资料
课内文言文校正版
七年级
1、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课文分析]
本文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虽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它是观物者的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也可以说是因物而生成之意趣。本文中所说的夏蚊及草间之虫皆极细小之物,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像力,意趣即由此生成。
开篇先说作者儿时视力极好,然后点明文章主旨。“张目对日”,犹言两眼能经受强光刺激;“明察秋毫”,言视力极佳,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有如此好的视力,再加上“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的癖好,因而能发现“物外之趣”。这是总提,仅用32字,行文简洁可见。以下分述。
夏蚊成雷,人不堪其苦,而年幼的作者异想天开,将它想像成“鹤舞于空中”的动人图景,并且看得入了迷。随后他又联想到曾经见过的“鹤唳云端”的图景,于是“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结果是他真的见到了这样的图景。这是一幅凭借想像而“放大”了的图景,它表现了一个孩子幼稚心灵中自发的审美意识。此其一。
徐喷以烟的以是什么意思其二,作者年幼时居城中,渴望见到大自然风光而不得,于是他用想像来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把花园里土墙凹凸处和花台上的丛草想像成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高出的小土块想像成丘陵,把低陷的小土块想像成山沟,这使他有了一个自由而广阔的天地,可以饱览“大自
然”的风光。有一天,有两只小虫在草间相斗──在年幼作者的想像中就成了两兽在树林里相斗,使他看得格外入神;不料一个“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一伸舌,便将两兽一齐吞入腹中。年幼的作者被吓得六神无主;待到清醒过来,幻觉消失,才发现此前那个“庞然大物”不过是一只癞虾蟆。他恼恨之极,却并不想伤害它,仅以鞭打示惩──用什么做鞭子,文章未做交代,大概是小树枝吧?他惩罚癞虾蟆,可能含有为两小虫复仇的意思,但从“驱之别院”一举来看,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一、重点字词。
1、项为之强项:颈,脖颈。强:通“僵”,僵硬。
2、徐喷以烟徐:慢慢地。以:用
3、果如鹤唳云端果:果真,果然。唳:鸟鸣
4、以从草为林林:树林
5、兴正浓兴:兴趣、兴致
6、方出神方:正
7、鞭数十,驱之别院鞭:用鞭子打,抽打。驱:赶
8、必细察其纹理细察:仔细观察
9、昂首观之昂:抬。首:头。之:它,代蚊子
10、为之怡然称快怡然:愉快的样子
二、重点句子翻译
1、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文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译:每遇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常常能感受到超脱事物本身的乐趣。
2、私拟作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译:我心里把它们比作鹤在空中飞舞,这么一想,眼前果真就出现了千百只白鹤。
3、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译:果真像鹤在青云边上发出叫声一样,这使我感到高兴极了。
4、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
译:蹲下身子,使身子跟台子一般高,定下心神仔细观看。
5、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译:把土块凸出部分当成丘陵,低陷部分当成山沟,我便凭着假想在这个境界中游览,愉快而又满足。
6、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
译:忽然有个极大极大的兽拔山倒树而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
三、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观蚊如鹤之趣(夏日戏蚊)、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2.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
3.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4.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2、《论语》十则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课文分析]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
2.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讲解]“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讲解]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