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野外实习报告
题 目:黄山野外实习报告
实习目的:通过实习,获得地质地貌实体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课堂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通过对野外地质、地貌现象的观察、描述、资料整理,以及简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训练,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学会使用和阅读地质图。通过实习,培养和树立用辨证唯物注意的观点去分析研究地质地貌现象的思想方法。
实习内容:调查黄山的自然地理与景观特等情况,特别是关于黄山地区地貌、土壤和植被以及成因的概况。
黄山实习路线:从云谷寺坐缆车到白鹅岭,然后到排云亭,飞来石,光明顶,再到玉屏楼,最后下山。
导言
这次实习是我上大学以来的第一次比较很野外的实习,毫不掩饰的说,它给了我一次宝贵的人生经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实习中我的视野同自然进行真实的接触,思维和现实有了结合点,这些都对我的观念起着或潜移默化或震撼的改变。在实习中见到许多的现象、遇到很多的问题,有一部分当时并没有很深的体会和明晰的答案,但是回来后的思考和资料查阅帮助了我写完这篇报告。
第一大部分:黄山
黄山是我们这次野外实习的第一站,也是我们此次实习的重点。重点识别该区所出露的各类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划分地层和判断褶曲、断层等构造,认识构造地貌,流水地貌,岩溶地貌形态。黄山具体位于东经118°1'度,北纬30°1',南北长约40公里,东西宽约30公里,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其中精粹风景区154平方公里。徐喷以烟的以是什么意思
黄山古代秦时称黟山,相传轩辕黄帝率手下大臣容成子、浮丘公来此炼丹,并最终得道升天,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依此传说,唐玄宗赦改黟山为黄山。古时王羲之曾经感慨,叹曰:“我卒当以乐死!” 游山玩水之游山,不得不到黄山。黄山山脉东起绩溪县的大嶂山,西接黟县的羊栈岭,北起太平湖,南临徽州山区。黄山集名山之长。泰山之雄伟,华山之险峻,衡山之烟云,庐山之瀑,雁荡山之巧石,峨嵋山之秀丽,黄山无不兼而有之。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赞叹说:“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美誉。更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称。可以说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并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著称于世。其二湖,三瀑,十六泉,二十四溪相映争辉。春、夏、秋、冬四季景各异。黄山还兼有“天然动物园和天下植物园”的美称,有植物近1500种,动物500多种。黄山气候宜人,是得天独厚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1985年入选全国十大风景名胜,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2004年2月入选世界地质公园。蜚声中外,令世人难忘。古今有很多黄山诗词流传于世。 2007年5月8日,黄山市黄山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一、地质部分
n 地质构造背景
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的皖南凹陷褶断带西段,介于绩溪复背斜与太平复向斜之间. 黄山地区
在距今8 - 4 亿年前的震旦纪、寒武纪、志留纪属古扬子海区,沉积了砂岩、页岩和石灰岩等海相地层;在距今4 - 2 亿年前的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海陆交复,在印支运动时遂隆起成为陆地,在燕山运动时期表现为断块运动和岩浆侵入. 岩浆沿复背斜和复向斜交错带侵入后可发生圈闭,故形成多期的特点. 黄山主体由花岗岩侵入体构成,花岗岩出露面积约占风景区面积的70 % ,侵入体包括“太平花岗岩体”、“黄山花岗岩体”和“狮子林花岗岩体”. 太平花岗岩体为三叠纪印支运动产物. 裸露面积大,矿物成份见表1. 由于成岩过程中的岩浆分异作用,有些地段可见到黑云母花岗岩、石英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等. 岩体相带结构明显,中心相为粗粒花岗闪长岩,过渡相为中粒花岗闪长岩,边缘相为细粒花岗闪长岩. 岩体由于长期受风化作用,在地面上形成低山缓坡的丘陵山地景观.黄山花岗岩体形成于燕山晚期(距今约1.43 亿年) . 裸露面积较大,岩相内部相带结构清楚,中心相为粗粒似斑状花岗岩,过渡相为中粒似斑状花岗岩,边缘相为细粒花岗岩组成,岩体以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为主. 岩石中矿物结晶颗粒粗细不等,呈似斑状结构,斑晶由钾长石和石英组成,含量达3 % - 5 % ,斑晶晶体大小为10 -15mm 左右,基质颗粒一般在4 - 5mm 左右. 黄山花岗岩体系中生代岩浆侵入形成,沿围岩接触带,前震旦纪系铺岭组普遍角岩化,形成阳起石,堇青石斑点角岩,还有硅化、硅卡岩化和大理岩化等围岩蚀变现象. 接触带界线清楚,混杂现象不明显. 狮子林花岗岩体,出露于黄山中部,即光明顶北至狮子林一带,裸露面积小,属燕山二期二次侵入产物(距今1. 23 亿年) . 狮子林岩体岩性为肉红斑状花岗岩,斑晶以石英、钾长石为主,斑晶含量达30 % ,基质中黑云母、角闪石含量较少. 岩石性质、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均与黄山花岗岩体近似,属同源岩浆先后侵入之产物[黄山花岗岩体和狮子林花岗岩体为黄山主体的组成部分,构成黄山主要风景旅游区. 黄山自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更新世,表现为缓慢上升和剥蚀,侵蚀作用占主导地位,而黄山急剧抬升是第四纪中更新世以来的事件. 因为黄山主体山麓一带,缺失第三纪至第四纪早更新世的相关沉积,当时可能是一片缓丘和宽谷地貌景观[根据山峰相对海拔高度,河流构造裂点(九龙瀑有9 - 11 级构造裂点) 、夷平阶地(有三级古剥蚀面,海拔分别为1650 - 1800m、1300 - 1500m、600 - 700m) 以及河谷石臼的空间分布特点,表明黄山地区新构造运动强烈. 由此推测黄山地区第四纪以来抬升量为500 - 800m ,抬升速度约为0. 25 -0. 4mm. a - 1 黄山断裂构造和节理发育(节理构造主要有北东、北西、近东西和近南北向4 组节理,按形态可分为垂直节理、水平节理和斜节理) . 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为季风型冰缘环境,寒冻风化作用强烈,在流水、风力、生物等外营力作用下,山峰林立,怪石嶙峋,形成了众多的地质旅游景观【图2】
n 地层
黄山地区从中元古代开始到中生代白垩纪均有沉积地层形成,构成了黄山花岗岩的盖层,随着本区的地壳上升和花岗岩岩体的隆升,大量的地层被剥蚀,现在黄山地质公园内只发现黄山花岗岩岩体侵入在中元古代至古生代奥陶纪的浅变质至未变质的沉积地层中。
黄山在地质年代时期,经历了多次地壳运动之后,到了中生代侏罗纪,地层发生皱褶和断裂,岩浆沿着皱褶和断裂所形成的空隙上升,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早期,中国大陆上进一步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黄山地区的地面被地下岩浆强烈地拱起而不断上升,不少裂口喷出大量花岗岩浆,冷却后即为黄山山体的基础。黄山在大地构造上,处于江南古陆与其以北的下扬子台坳的接触带上,位于两大地质构造单元的过渡地带,其主体由燕山旋回第二期花岗岩所组成。
黄山山体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垂直节理发育,侵蚀切割强烈,断裂和裂隙纵横交错,长期受水溶蚀,形成瑰丽多姿的花岗岩洞穴与孔道,使之重岭峡谷,关口处处,全山有岭30处、岩22处、 7处、关2处。前山岩体节理稀疏,岩石多球状风化,山体浑厚壮观;后山岩体节理密集,多是垂直状风化,山体峻峭,形成了“前山雄伟,后山秀丽”的地貌特征。
黄山花岗岩节理非常发育,其断面主要有四组:西南245°,北偏东9°,西北288°及西南 201°。按形态和产状分,有立方体节理、垂直节理、纵节理、横节理、“X”形节理和不规则节 理。
黄山第四纪冰川遗迹,主要分布在前山的东南部,典型的冰川地貌有:逍遥溪、苦竹溪为冰川移动创蚀而成的“U”形谷;眉毛峰、鲫鱼背等处是两条“V”形谷夹创蚀残留的薄如刀刃的刀脊,天都峰顶是三面冰斗创蚀遗留下来的角峰。
n 构造
构造作用对塑造黄山地质公园的地貌景观发挥了独特作用。
从区域构造看,太平洋板块对欧亚板块的碰撞造成了黄山花岗岩岩体的快速隆升,形成了高逾千米的花岗岩中山地貌。从微构造角度看,断层作用形成了巨大的峡谷,节理和辟理形成了峰林、怪石、洞穴等地貌景观。
这些断层、节理、辟理相互作用、互为因果造就了整个黄山花岗岩区的峰峦叠嶂地貌景观。对它们成因机制的研究亦是花岗岩区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一、 地貌部分
黄山地区旅游景观形成以地质构造为基础,在外营力的共同作用下,以花岗岩山岳旅游地貌景观为特,主要有以下类型.
n 构造交界带地貌景观
这类地貌景观主要位于花岗岩体和围岩交界带地区,在黄山宾馆附近的逍遥溪谷地表现最为明显,可见花岗岩体超复侵入铺岭组之上,形成明显的构造地貌界线. 花岗岩体形成海拔较高峻的山峰,围岩形成浑圆和缓的山丘. 断裂构造交界带上,由于岩石断裂作用,可形成大的构造地貌景观,沿逍遥溪断层发育了百丈泉、人字瀑等断层崖,在流水作用下,形成壮观的瀑布景观. 逍遥溪在围岩和花岗岩接触部位,形成黄山著名的宾馆温泉,日流量为200t 以上,水温保持在41. 1 ℃左右,属断层上升泉.
n 构造岩性差异构筑的地貌景观
黄山地区不仅围岩和花岗岩体形成两种不同的山岳景观,而且在花岗岩地区,由于岩性的差异也形成不同的地貌景观. 黄山前山以粗粒似斑状花岗岩为主,后山以细粒斑状花岗岩为主. 由于这种岩性的差异,前山形成了以筒状峰林、块状峰林和柱状峰林为主的峰林景观,雄伟壮观;而后山形成了以屏式峰林、石林式峰林和独秀峰为主的峰林景观,秀丽多姿【图3】. 由于岩性的差异和外营力作用强度的不同,黄山后山气温偏低,节理较为密集,差异风化作用强烈一些, 故后山比前山多怪石. 怪石类型主要有类球状怪石(如“仙桃石”、“猴子观海”、“天鹅孵蛋”等) 、片状怪石(如“蓬莱三岛”、“蒲团石”等) 和柱状怪石(如“飞来石”、“十八罗汉朝南海”、“猪八戒吃西瓜”等) .【图4
n 构造裂点形成的流水景观
黄山由于断裂构造和节理发育,新构造运动强烈,多构造裂点,在亚热带季风气候条件下,降水丰沛,形
成众多的溪、涧、瀑、潭、泉、池、井等流水景观. 黄山有源水35 处,溪涧25 条,5 瀑(人字瀑、百丈泉、九龙瀑、鸣弦泉、三叠泉) ,2 泉(宾馆温泉和松谷庵温泉) ,2 湖(大洋湖、小洋湖) ,4 库(五里桥、云谷寺、西海和东海水库) ,加上众多的潭、池和丹井,水景绚丽多姿.
“九龙瀑”,为黄山名瀑之首,由天都、玉屏、练丹诸峰之水汇合后,自香炉峰悬崖上飞泻而下,激流滚滚,
一折一瀑,一瀑一潭. 两峰之间相距不等,转折九次,形成九段飞瀑,全长500 余米. 每一瀑布的上缘均为一构造裂点,下缘为深潭,山体边侧为一石臼,这种构造特点说明黄山地区新构造运动以抬升为主.
黄山的河谷中分布有许多石臼,当地叫“丹井”. 认为黄山第四纪有冰川作用的学者称之为“冰臼”.
n 冰缘环境作用下的地貌景观
根据黄山地区的海陆位置、海拔高度、古地貌景观、古气候特征、古生物面貌和沉积物特征,周秉根认为第四纪冰期时,黄山不具备冰川发育条件,为一季风型冰缘环境. 根据调查,黄山残留有冰缘地貌遗迹,主要包括冻融山顶面、冰缘岩柱、泥流阶地、不对称谷地、寒冻风化岩屑堆积物、古石河等,以及山麓地带的泥砾沉积物,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冰缘侵蚀和堆积地貌类型. 季风型冰缘环境下,寒冻风化剥蚀重力作用,冻融蠕流作用,雪蚀—重力作用和融冻—重力—流水作用强烈,加上断裂和节理发育,岩体在冰劈和冻胀作用下,结构也变得更加破碎. 在季风型间冰缘环境下,气温上升,降水增多,花岗岩沿节理面的崩塌现象明显,从而在山麓地带堆积了大量的崩塌滚落的砾石,如桃花溪谷地,凤凰源和谭家桥坡麓地区最为明显. 有的形成类似冰川漂砾的沉积物,其实是寒冻风化崩塌的砾石堆积(古石海) . 寒冻风化和差异风化也形也了冰缘岩柱、不对称谷地等冰缘地貌.
二、 气候部分
黄山的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处中亚热带北缘、常绿阔叶林、红壤黄壤地带。黄山阴雨天多,云雾天多,接近于海洋性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四季平均温度差仅20摄氏度左右。夏季最高气温27℃,冬季最低气温-22℃,年均气温7.8°C,夏季平均温度为25℃,冬季平均温度为0℃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数183天,多集中于4-6月,山上全年降水量为2395毫米。西南风、西北风频率较大,年平均降雪日数49天。
黄山从山麓到山顶,其气温呈直线递减。每升高100米,气温大约要下降0.61°C,至山顶大约要降低10°C。
从山脚到山顶,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气候:山脚为亚热带气候,山腰为温带气候,山顶为寒带气候。这有三种不同类型的气候带,常常给旅游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感受。
黄山山上山下全年平均气温虽然较低,但仍有16.3°C;每年7月份最热,但平均气温仅20.6°C,(温泉区为25°C,北海为17.7°C)。山上温泉区最高气温为36.1°C,最低气温为 -8.2°C;冬季最冷,但1月份平均气温大体维持在6.6°C上下。山上年平均气温为7.8°C,最高气温为29.25°C,最低气温为-15.5°C;7月份平均气温为17.7°C,1月份平均气温为-3.1°C。全年气温温差也偏小,仅为20.80°C,接近于海洋性气候的特徵,夏凉冬温,温度宜人,对旅游十分有利。
黄山山顶一般在10月下旬至次年4月下旬常会出现冰冻,冰冻的平均天数为100天左右;在11月中旬至次年3月中旬还会出现严寒天气,全年约有20天。
黄山因地处我国南部,距离海洋较近,是太平洋上空水蒸气含量最大的暖气团必经之地,因而黄山阴雨天较多,加之云雾天亦较多,故日照时间相对减少。根据不完全统计,黄山年平均日照约为151天。
另据统计,黄山山上山下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5%;山上7─8八月份,相对湿度最大,12月至次年1月份,相对湿度最小,两者相差30%;山下正好相反。这正是季风气候所造成的山地小气候的特点之一。
黄山也是安徽省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全年降水日数约为182天,年平均降水量为2395毫米,日最大降水量为247.3毫米,最长降雨期为40天,最长无雨期亦为40天。雨量较少是冬季,最多的是春夏两季,5月份常有暴雨, 6─9月份,其降雨量约为全年的48%。黄山为什么降水量较大、降 水日数较长呢?这与黄山特有的地理条件密切相关的。因黄山峰叠起,植被较厚,湿度较大,当暖湿气流沿坡上升,水汽便会遇冷凝结,成云致雨;这便形成了低云多雾和雨量丰沛的气候特徵。
黄山由于相对高度大,冬季往往山下下雨,山上大雪。年平均降雪为49.1天,最长是85天, 最少28天;山下最大积雪深度为21厘米,山上为68厘米。
黄山平均风速较大,年平均风速为5.8米/秒。风向变化也很大,山上山下,山北山南,均不相同。一年之中,西南风比较多,其次是西北风,其频率各11%。 【图5】
三、 动植物部分
n 黄山动物
  黄山是野生动物栖息和繁衍的理想场所,拥有众多的野生动物资源。据调查显示,山中有野生动物资源550余种:鱼类24种、鸟类170种、 两栖类20种、爬行类38种、禽类48种。黄山风景区野生动物有着明显的区域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特性;在这些野生动物中,观赏鸟类占有较大比例。
 其中属于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云豹、金钱豹、黑麂、梅花鹿、白颈长尾雉、白鹳。
 其中属于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的有:
   兽类:黄山短尾猴、黄山猕猴、穿山甲、豺、黑熊、大灵猫、小灵猫、獐、苏门羚。
   鸟类:鸳鸯、白鹇、勺鸡、鸢、赤腹鹰、雀鹰、普通狂、毛脚狂、鸟雕、红隼。
   两栖类:娃娃鱼。
   珍禽类:棕噪鹛、红嘴相思鸟、夜鹰、三宝鸟、白胸翡翠、燕子、画眉、黄腰柳莺、暗绿乡眼鸟。
 野生动物是黄山珍贵的旅游资源。多年来,风景区坚持“保护第一”的工作方针,制定了野生动物保护规定,严格禁止在景区内狩猎、捕捉、伤害野生动物。由于保护措施得力,黄山野生动物资源保护良好,数量、种均有所增加。
n 黄山植物
  由于黄山的气候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而呈垂直变化,在黄山上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据《黄山植物名录》记载,黄山风景区有原生植物1446种,分属155科,栽培植物193种,分属51科。在原生植物中有茅台藓植物114属187种,蕨类植物57属127种,裸子植物14属18种,被子植物605属1114种。原生植物、栽培植物共1639种。
  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银杏、香果树、华东黄杉、金钱松、杜仲、鹅掌揪、连香树、黄山梅
  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有:南方铁杉、领春木、凹叶厚朴、黄山木兰、黄山花楸、天目木姜子、天女花、天竺桂、天目木兰、水杉、青檀、银鹊树、紫茎等。
  黄山还保存着第三纪或第四纪以前的古老孑遗植物:
    蕨类中的千层塔、紫箕、里白等。
    裸子植物中的银杏、三尖杉、粗榧、金镥松等。
    被子植物中的枫香、木莲、糙叶树等。 【图6】
 
四、 土壤部分
黄山市中低山地大部分为黄壤,山地黄棕壤,土层较厚,石砾含量较高,透水透气性能良好,肥力较高,有利于木、茶、桑和药材生长。丘陵地带多为红壤和紫土,质地粘重,酸性,肥力很差,但光热条件好,适宜栎松、油茶等生长,山麓盆地与平原谷地多砂壤土、溪河两岸多冲积土,适用于农业耕作。
第二大部分:齐云山
位于黄山市西33公里处的休宁县境内,城西15公里,距屯溪33公里。齐云山古称白岳,因其“一石插天,与天并齐”,明嘉靖年间改名为齐云山。
齐云山方圆110.4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150平方公里。属低山山岳风景区,最高海拔为585米。境内峰峦四起,峭壁耸立,飞云、流泉、云海、佛光;四时变幻,绮丽多姿。有月华街、云岩湖、楼上楼三大游览区。山中36奇峰,72怪岩,岩岩皆景,洞、涧、池、泉遍布其间,全山地质构成为层积砂岩,赤如朱砂,灿若红霞,为典型的“丹霞地貌”。白岳岭、齐云岩、独耸岩、紫霄岩等为著名胜景。山奇、岩怪、水秀、洞幽,李白、朱熹、唐寅、海瑞、戚继光、徐霞客、袁枚、郁达夫等历代名人学士都留有佳句墨宝。山中的石门寺始建于唐元和四年,寺庙建筑宏伟壮观,寺内历代雕刻佛像、道家绘画、各种碑记数以千计,著名的有明代唐伯虎撰文的石碑。
齐云山与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四川鹤鸣山并称中国四大道教圣地。齐云山为全国四大道教圣地之一,道教历史悠久,道教活动始于唐乾元年间,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道教香火播及华东及东南亚各国。今全山有宫、殿、院、坛、阁等108处,道观27处,道房12家。齐云山的道教绘画、摩崖石刻和碑刻数以千计,几乎峰峰有题词、洞洞有刻铭,清代乾隆皇帝赞誉齐云山为“天下无双胜境,江南第一名山”。
齐云山交通便捷,北距黄山风景区64公里,东南距屯溪33公里,处在黄山、黟县古民居屯溪、歙县游览线上,历史上黄山、白岳并称,有“新安多佳山,而齐云岩与黄山为最黄山白岳相对,细看从来无厌时”的佳句。
齐云山景点集中,物产丰盛,气候温和适合四季游览。齐云山现在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森林公园。 【图7】
尾声:
黄山的的这次野外实习的经历给我感触很多,使我祖国大好河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激发了我探索“造化钟神秀”的兴趣,我将把在这次实习中所学所懂的知识运用到以后工作学习中,更好的研究地理学。
最后感谢各位老师们对我们黄山实习的指导!!
附录:没传哦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