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歌坛面面观
当代歌坛面面观-音乐论文
当代歌坛面面观
    杨瑞庆
近几年歌手、歌曲、歌迷互动状态的总和,可谓“当代歌坛”;透过这些现象,作出多方面的观察和分析,可谓“面面观”。笔者既是一个基层文化单位的歌咏活动组织者,又是一个热衷于编词谱曲的业余歌曲创作者,还是一个经常被邀为出版社选编歌集的歌曲推荐者,由于工作关系,平常总冷眼旁观,去关注众对于当代新歌的一些喜好信息,并进行一番追根究底的思考。
中国好声音好听的歌盼望歌坛繁荣、盼望歌曲流行,是各级音乐工作者的不懈追求。今日国人情振奋,今日舞台莺歌燕舞,赞美幸福的生活,抒发激动的情肠,已成为当代歌坛上呈现出来的主旋律。近几年来,为了及时推出与时俱进的歌曲新作,在全国范围内经常举办歌曲创作比赛,经过专业和业余作者的通力合作,一批歌曲精品脱颖而出,并迅速授奖,投放歌坛。照理,歌坛应该随之共鸣才顺理成章,但偏偏还是“歌多声少”的结局,这里既有正常的原因——流行的歌曲总比推荐
的歌曲少;又有不正常的原因——推荐的歌曲大多缺少知音。所以,应该到了去贴近歌坛,去寻原因的时候了。
中国梦和中国风
党的十八大上,党中央提出了实现“中国梦”的宏伟目标,这就是到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20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周年时,逐步并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表现就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了筑梦、追梦和圆梦,近两年来,从地方到中央都以实现“中国梦”为主题,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征歌活动,词曲作者都以饱满的政治热情投身于“梦歌”创作,一时间,各级获奖歌曲似雨后春笋般蓬勃涌现。全国性的征歌活动就有多次,获奖歌曲有数十首之多,其中一次是在央视上隆重推出了20首“中国梦主题新创作歌曲”。令人遗憾的是竟然没有一首获得像当初《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那样的轰动效应,有点出乎意料。
造成这种后果,不能简单地否定这些推荐歌曲的质量不高,也不能简单地埋怨众缺少歌唱热情,而是大多数歌曲缺了一些能勾魂迷人的吸引力,而使歌迷对这些歌曲缺少兴趣。恕我直言,这些歌曲虽然主题鲜明、结构严谨、旋律流畅,都是无懈可击的精品,但仍然有雷同
的嫌疑,不但表现在旋律上,而且还表现在歌词上。如,自从上世纪30年代《国歌》中的“前进”一鸣惊人后,60年代《我们走在大路上》再用“向前进”的字句鼓舞了一代人,至跨世纪时《走向复兴》中将“向前进”唱到了继往开来的高潮。而在这次20首“梦歌”展示中,却再用“向前进”字眼来“炒冷饭”(如《光荣和梦想》《美丽中国进行曲》中都用“向前进”作为副歌来渲染),那肯定会令人感到似曾相识而索然乏味。
国人唱歌崇尚民族风格,这是不争的事实。所谓民族风格不是局限于运用民族音调,而是歌曲旋律应该富有国人所崇尚的柔美性和歌唱性,就是追求音调曲折、节奏规整、线条流畅,附有多侧面的民族底蕴,这就是“中国风”的丰富内涵,需要创作者去用心领悟和巧妙把握。反观前期流行的一些歌曲,具有特定民族特征的《天路》《天堂》受到了青睐,没有具体民族指向的《父亲》《母亲》也广受传唱,这些经验值得借鉴。但当今大多“梦歌”都按晚会歌曲的模式进行创作,为了营造大气和辉煌,常用一般创作音调去编织,因此,只有一时激动,难能长久回味,所以很难在大范围中得到传唱。
“中国梦”的歌词应该和“中国风”的旋律有机嫁接,才能达到珠联璧合的统一,才能产生万众痴迷的轰动效应。歌唱“中国梦”将是今后长期的创作题材,面对现实,能否改变思路,推出几首词句新、旋律美的“梦歌”,如何投民所好,能出奇制胜,大家拭目以待吧。
好声音和好歌曲
回眸歌坛,如要流行一首新歌,基本都是通过由“好声音”来示范“好歌曲”的途径实现的。往往是先在媒体中发现一位优秀歌手演唱了一首优秀歌曲后,被感染了心灵,诱发出兴趣,然后来歌谱、范唱、伴奏,进行模仿学唱,逐步扩散,最后大面积流行。所以确定好声音,发现好歌曲,然后两者强强联手,是行之有效的推歌手段,只有这样,才能使歌曲插上腾飞的翅膀。
多年来,这样的推歌模式已经卓有成效。中国的好声音大多是北京各音乐院校和音乐院团的著名歌手,中国的好歌曲基本由云集于北京的著名词曲作家所包揽,他们经常自由组合,成功地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歌曲。改革开放后的歌曲流行史,基本都是通过好声音演唱好歌曲的途径,使新歌在众中共鸣起来。
近年来,由于中央加强了对专业歌手的管理,减少了他们在媒体或晚会上的“露脸”机会,自然提供给众的模仿机会就少了,因此就减少了新歌曲与众的接触机会。但是,却在业余层面上大获丰收——通过不断举办活动,发现了大量隐藏在民间的好声音和好歌曲。
三年前,浙江台举办了以挑选“中国好声音”为目的的歌手比赛,现已举办三届。经过资深评委的慧眼遴选,已积累了如平安、金池、张玮、吉克隽逸等一批优秀歌手,现已活跃在当今的一线歌坛上,甚至还唱到了春晚的舞台上。不过,他们大多是翻唱别人的作品,对于推荐新歌,还少有建树。
一年前,央视又举办了以挑选“中国好歌曲”为目的的作品比赛,经过评委和媒体的多轮挑选,《卷珠帘》《明天不上班》《要死就一定要死在你手里》《喝酒Blues》等作品榜上有名。但这些歌曲大多是个人情感的宣泄,难以符合大众所求,所以也难流行。即使情感委婉、彩古朴、颇具新意的《卷珠帘》,由于题材太偏,只能小众追随。再说,“中国好歌曲”的歌手大多由曲作者本人担任,并非出自“好声音”,因此削弱了歌曲的表现力,也制约了这些好歌曲的传唱。
最理想的推歌途径应是“中国好歌曲”与“中国好声音”的承接“联姻”,将一些获奖的“好歌曲”输送给具有“好声音”潜质的歌手演唱,就有可能使一批新歌感动广大歌迷,而铺天盖地地流行起来。
实际上,“中国好歌曲”的作品和“中国好声音”的唱法,基本上都局限在流行音乐的范畴,所以
说,为了繁荣歌坛,还应拓宽视野,提倡歌曲风格和演唱风格的多样性,还需注意歌曲题材的共通性和歌曲旋律的大众性,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另一条可以诞生流行新歌的有效途径。
新作品和新媒体
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可以是承载信息的物体,也可以是承载信息的活动。当词曲作者经过深思熟虑,又反复修改磨合后,形成了一首比较满意的新作品,然后选择一位最能展现曲意的好歌手演唱,经制作伴奏,完成录音后,就要选择一个最容易产生后续效应的媒体展现。无疑,中央电视台以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而成为推出媒体的首选,而且荧屏媒体比起音响媒体更为优越,除了听觉享受外还有视觉享受,更容易打动歌迷心灵,所以视觉媒体更优于听觉媒体。
在与央视有关的歌曲媒体中,以一年一度的“春晚”和两年一届的“青歌赛”这两个平台最引人瞩目,如果新歌能在这两个媒体上“亮相”的话,那么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如2014年“春晚”上演唱的《天耀中华》《时间都去哪儿了》,就已逐渐走进了百姓。
但能有资格选到央视的“春晚”和“青歌赛”上唱歌谈何容易。所以很多音乐人就热衷于出版个人
专辑而进行自荐。由于一盘歌曲中的作品质量往往良莠不齐,而且整个音响市场的专辑数量又洋洋大观,欣赏歌曲好似雾里看花,如要不谋而合、异口同声地传唱同一首好歌几乎不太可能,所以,要想在“各自为政”的音碟天地中有所作为难度很大。
当今,有一个人人拥有的新媒体已逐渐显示出风生水起的传播效应,这就是可以自由链接的网络世界。只要将好作品上传网上,通过一定的运作手段,说不定就能使歌曲一夜走红。虽然上网的门槛很低,人人可以自荐,但大多数歌曲质量不高,也只能是石沉大海昙花一现的命运。要想产生轰动效应,首先必须是好作品,特别是一些能刺激感官,颇有新意的作品,更容易让众产生好奇心,然后去模仿学唱。如前几年在网络上推出的《忐忑》《江南style》,由于作品另类,风格别致,而风靡乐坛。究其原因,先有人“鼓吹”,曾有理论家高评、媒体人好评,就引起了歌迷注意。由于听到了如“神曲”“金曲”之类的溢美之词,就吊足了歌迷的胃口,立即去网络上寻录音、录像。一听这两首歌曲果然不同凡响,就一传十、十传百地流行开来。所以说,网络歌曲也是以质量优秀为前提,如果粗制滥造,也会遭遇不屑一顾。最近,歌坛上盛唱《小苹果》,也是先听到热传信息,然后到音响,果然名不虚传,才疯唱起来。
还有,广场舞中的歌曲录音也是不能小视的歌曲新媒体。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广场上就聚集了以大妈为主的跳舞人,她们伴随着节奏鲜明、活力四射的歌曲录音翩翩起舞。这些舞蹈音乐大多是从网络中下载的歌曲,一旦被选作舞曲,由于天天播放,天天灌输,就能令人熟能生巧,倒背如流。如广场上经常响起的《最炫民族风》,就使这首歌曲家喻户晓,响彻民间。
这是笔者面对当代歌坛的一些思考,为了改善“好听而不跟唱”“好歌而不共鸣”“好奖而不领情”等尴尬,特发表这些还不太成熟的见解。要使推出的歌曲贴近百姓、唱响歌坛,就要吸取历史经验,顺应当代需求,才能使我们的推荐工作卓有成效,而不至于在做白费心思的无用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