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两次战争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
人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历史课堂是有生命、有温度的。注重学生的参与与体验,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权利,努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给他们现在与未来的人生以启迪,是我一直努力坚持的。
月份的英文缩写二、中秋高速公路免费教材分析
《战争》作为教材专题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开篇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文明发展轨迹的必然碰撞,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教材第一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主要讲述战前西方国家与中国的社会不同,指出西方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革命,并积极扩张海外市场,而中国仍然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政治腐败,使学生了解虎门销烟、战争的时代背景。第二目“两次战争”中主要讲解两次战争概况,如时间、直接原因、签订不平等条约和影响,这目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突破点。
如通过英国借口虎门销烟发动侵略战争的史实,培养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表及里的辩证思维能力。中英《南京条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它的签订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教学中不仅仅要学生掌握这一基本史实,更重要的是学会通过史料分析问题﹑学会史论结合。第三目“师夷长技以制夷”讲解战争后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以图自强的史实。较好的理解战争的原因与影响对学生学习其后的内容有重要的意义,因而,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具有开篇点题与承启下文的作用。
基于以上分析,以学生的认知能力和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为依据,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我对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 本课教学内容围绕事物发展的三个阶段展开: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战争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为什么会引起战争?战争为什么会失败?战争导致哪些影响?给我们的思考是什么?这样设计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新的课程观,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三、学情分析
有关两次战争,初中时学生已经学过。林则徐、虎门销烟、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等
史实学生业已熟知,所以没有必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过多重复学生已经烂熟于胸的基本事实。高中学生的抽象能力和对某些历史理论的理解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所以这节课重点放在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及历史必然性、中国战败的深层原因、战争给中国的影响及反思等,联系现实,理性思考。在此过程中,教师注意利用现有资源,借用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形式制造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心理,激发其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实效。
四、教学目标
关于立夏的谚语1.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两次战争的背景,理解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知道两次战争的经过,掌握两次战争的影响。
2.通过分析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培养学生运用“透过现象看本质”、“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等观点辩证地观察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战争爆发的原因和中国战败原因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和交流表达的能力。
3.通过介绍林则徐领导的禁烟运动和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爱国将领,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1.重点:战争的原因。这一问题涉及到对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的认识,可以上升到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其次,工业文明的扩张性和出超入超、贸易顺差逆差等名词对学生理解是有一定难度的,这里通过有效问题的设置进行突破。
2.难点:战争的影响。“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概念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战争如何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些问题教师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已有的知识,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点拨和矫正。
qq伤感名六、教学设计思路
李惠军老师曾说过:思想方法孵化于过程,虚孕育于历史,生成于体悟、完善与内化;论从史出要与教学流程、历史流动、探究思维无痕对接、行云流水、相得益彰,这也是我
努力追求的目标。所以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第一环节:漫画图片导入,激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提升能力
1.两个不同的世界
播放纪录片《复兴之路》片段,学生直观感受东方和西方不同的发展阶段,让学生从全球史的研究视角了解本节课内容的国际背景,体会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2.两个世界的碰撞
播放《战争》相关视频,带领学生阅读相关材料,通过情境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理解战争概况,重点突破《南京条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和影响。
2023年五一高速公路免费几天藤王阁序3.新思潮萌发------师夷长技以制夷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林则徐、魏源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的思想主张及影响,培养学生的历史理解和历史解释能力。
【设计意图】叶圣陶曾指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教师的讲课。”为了使学生对课堂上展开的学习活动产生兴趣,教师必须选择在发展阶段上相适应、在知识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学习活动,并保证学生能够理解自己的教学。所以,在这一环节,我通过具体情境材料的提供,让学生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以激发学生学习内在的积极性。
第三环节:感悟历史,升华主题
我思故我在,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今天我们重新回顾战争,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设计意图】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这一环节培养学生崇敬英雄、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唤起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学生的世界意识。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图片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
(设计意图)激趣释疑,开门见山,引导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学习过程。
【讲授新课】
一、两个不同的世界------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
蒋廷黻先生曾说过:“那次的战争,我们称之为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两方面都有理由。······就世界大势论,那次的战争是不能避免的。”
问题1:对比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的社会状况,思考中国在当时国
际格局中的处境,为什么说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播放纪录片《复兴之路》片段。
学生活动:观看视频,分析思考。
18世纪后期,英国的工业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以及法国的大革命深刻地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而中国却固守农耕文明的藩篱,对世界形势的变化浑然不觉。当现代化的浪潮不可避免地逼近中国时,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即将到来。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视角了解战争爆发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时空观。
就蒋廷黻先生的材料,继续设问:为什么这场战争,中国称之为战争,英国人则称之为通商战争?引出第二子目两个世界的碰撞------两次战争。
二、两个世界的碰撞------两次战争
(一)战争vs通商战争?
思考: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
教师活动: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
学生活动:阅读材料,思考分析回答
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她的嫁妆中包括中国茶具和茶叶,品茶从此成为英国宫廷时尚,茶叶买卖有极高的利润。一开始,英国想过以物易物。但战争以前,英伦本土的产品,实在没有任何一样是中国人民欢迎的。当时英国的王牌产品是毛织品,其二是金属品,都没有多大的销路。所以从17世纪至18世纪早期,
英商都不得不运送白银(几乎全是西班牙、墨西哥银元)到中国贩取货物,东印度公司来华商船的装载,白银经常占90%以上,商货不足10%。但中国就像个巨大的吸银黑洞,到18世纪末,英国就凑不够足够的钱来与中国贸易。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选择了走私。的输入量由道光即位之初的四千余箱,到道光十八年,即战争爆发之前,已猛增到四万零二百箱。
思考:提取视频信息,分析走私的危害?
走私严重危及清政府统治,所以,道光皇帝决定禁烟。于是他重用林则徐,要求他务必正本清源,将斩草除根。但由于中英两国在制度、文化、观念的差异,导致双方在处理问题时交流不畅,对话变成各自独白。于是从1839年6月3日开始,林则徐在虎门集中销毁收缴英商的19176箱,(相当于外国商人向中国整整一年走私量)总重量达2376254斤,总价值达1115万两白银(道光皇帝即位之初,国库里的存银也不超过2千万两)。这个数字是相当惊人的,极为振奋人心。虎门销烟展示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决心,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它也成为打击的重要历史事件,所以结束那天6月26日被定为“国际禁毒日”。
虎门销烟的消息传到英国后,英国人怎样反应呢?这里给学生展示电影《战争》的一段视频。
思考:为什么视频中维多利亚女王说没有自由贸易,大英帝国一年内就会消失?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英国开展了工业革命后,拥有巨大的生产能力,需要广阔的商品倾销市场和原料产地,所以,需要打破贸易壁垒,用武力打开中国闭关的大门也就不可避免。战争的发生就是中英两国不同的国家意志的冲突即农耕文明的封闭性和工业文明的扩张性相互冲突的产物。
回顾总结:战争爆发的原因
回到最初的问题,在中国人看这场战争是战争,主要是源于中国人对的围剿引发了战争;而英国人则认为通商战争是报复中国,捍卫他们自由贸易的权力,所以立场不同,结论也会不同。但通商战争掩盖了他们用打开中国市场的罪恶历史,战争的性质就是一场非正义的侵略战争。
(设计意图)没有问题,就没有思考;没有思考,就没有学习。这一环节主要讨论战争爆发的原因,通过蒋廷黻先生的观点设计有思维含量的问题:为什么这场战争不可避免?为什么中英双方认识不同?设置争议问题以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揭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让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以此加深学生对战争原因的理解,培养学生多个角度理性看待问题的态度。同时通过视频关于一些细节的描述,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动力,同时加深对中英贸易反转等问题的理解。
(二)两次战争概况
教师活动:展示PPT图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内容,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利用表格进行学习,能够使学生快速高效了解本目学习内容,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及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这一部分内容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有自行解决的能力。
(三)两次战争的影响
教师活动:展示材料,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分组讨论,思考交流
战争是中国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政治上中国的各种主权遭到破坏,教材关于“关税主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概念,学生其实是不理解的,教师需要解读,节选《南京条约》及附件的内容就是要加深学生的理解,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解读:当时的人们对今天看来“平等”的条款往往愤愤不平,而对今天看来更为“不平等”的待遇却浑然不觉。这些条约中他们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那就更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至前清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最后的祸根。割让土地当然是时人所反对的,也应该反对,但是香港在割让以前毫无商业或国防的重要功能。英人初提香港的时候,北京还不知道香港在哪里,时人反对割地,不是反对割香港。协定关税和治外法权是我们近年所认为不平等条约的核心,可是当时的人并不这样看。就以领事裁判权为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