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左右两派的历史观2010-7-4
作者:yangguo
(仓促之作,难免有所不足,请各位网友批评指正。呵呵!)
最近,出来不少论述“历史真相”的人,他们以历史学家为主,但也有不少业余历史研究者。
这些人整天挂在嘴边的就是“寻历史真相”。不可否认,他们寻出了不少让左派尴尬直至无语的“历史真相”。
最近,出来不少论述“历史真相”的人,他们以历史学家为主,但也有不少业余历史研究者。
这些人整天挂在嘴边的就是“寻历史真相”。不可否认,他们寻出了不少让左派尴尬直至无语的“历史真相”。
在这些“历史真相”中,有些是基于事实的,有些是换个角度解读的,有些则是以偏概全的,有些则不是在讲历史,而是开个人的“诉苦大会”;有人则是“谣言中转站”,甚至有人胡编乱造(专门制造谣言)。
在我看来,只有前四种“历史真相”有论述的必要,其余的都在抛弃之列。
A. 基于事实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不同)
这些是争议最多的。例如蒋介石是否抗日,例如李鸿章是否卖国。这些问题,左右两派都能拿出不少证据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吵得不可开交。
不可否认,有些人把历史人物拿出来炒作,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也有一些人,只是抱着“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的想法,认为自己“填补了历史教科书的空白”。
这些历史人物,无论站在什么角度上来说,都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们一生的经历,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人经历的极限;他们的政治观点和处事手腕,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俗话说“人无完人”,他们一生做了大大小小成千上万件事,不可能每一件都是对的,也不可能每一件都是错的。因此,有人赞美,有人批评,有人崇拜,有人鄙视,都是正常的。
A. 基于事实的(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不同)
这些是争议最多的。例如蒋介石是否抗日,例如李鸿章是否卖国。这些问题,左右两派都能拿出不少证据来论述自己的观点,然后吵得不可开交。
不可否认,有些人把历史人物拿出来炒作,有着不可告人的目的;但是,也有一些人,只是抱着“告诉大家一个事实”的想法,认为自己“填补了历史教科书的空白”。
这些历史人物,无论站在什么角度上来说,都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进程的人物。他们一生的经历,远远超出了一个普通人经历的极限;他们的政治观点和处事手腕,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俗话说“人无完人”,他们一生做了大大小小成千上万件事,不可能每一件都是对的,也不可能每一件都是错的。因此,有人赞美,有人批评,有人崇拜,有人鄙视,都是正常的。
左派批评他们,主要是以马列主义思想为评判标准,以他们代表的阶级来划线,从而作出评价的。左派更看重历史人物的立场、精神、意志方面的因素。
右派则是以普通人,甚至以他们自身为标准,来进行划线的。在他们看来,只要做到了普通人做不到的、而且有利于国家的事情,就是伟大的,应该不吝赞美的。右派更看重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环境,以及个人能力大小的因素。
应该说,这两种评价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
没有无私的精神,勇敢的意志,是不可能挽狂澜于既倒的。这是左派的观点。
例如蒋介石,一遇到困难,就想到向外国求援,1937年之前是德国,1937年后是美国;有时候抗战形势太紧,担心打输掉,就放出“和谈气球”;会战失败,大多把原因归结为手下的将领无能……
但是,没有勇敢担当的勇气,没有足够的能力,很难把事情做好。这是右派的观点。
仍然以蒋介石为例,如果他没有担当的勇气,在抗战即将爆发的关头,“退位让贤”,彻底抛掉这个“烫手山芋”,把李宗仁,或者白崇禧,或者别的什么人推上去,然后在对方失败的时候跳出来品头论足……他当然会保留一个好名声……
许多人认为,蒋介石并不是有意要输掉那些战斗的。他的能力高于普通人,但是还没有高到“应对从容”的地步。在淞沪会战中,他的战略部署并不高明,最明显的失误就是缺乏战略纵深;但是,当时似乎没有人指出这个失误,可见当时的军事家们的水平都处在这样的程度。在许多材料中,都提到他常常把指挥电话打到连团一级,而且喜欢朝令夕改。这与他代表什么阶级关系不大,而是他的性格缺陷,是他的能力问题。
左派的评价体系,更适合于编写政治理论书籍和历史教科书。
这种评价体系是十分严格的,可以让人们对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有着更深刻的理解。毕竟,如果一个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独裁分子都被尊为“英雄”,那么澎湃、江、刘胡兰,以及成千上万为工农众的利益奋斗终身的人又该是什么地位,难道要封为“圣斗士”?
右派的评价体系,更适合于鼓励普通人走上奋斗之路,甚至英雄之路。
他们的观点可以概括为:虽然XXX失败了,但是他已经尽力了,毕竟某些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于是,普通人得到的信号就是“不必非要顶包、堵抢眼,只要拼尽全力,无愧于心就可以了”。
但是,这两种评价标准不能发扬到极致,否则就会变成“不近人情”(极左),或者“败坏士气”(极右)了。
例如,在朝鲜战争期间,一些战士英勇奋战,不幸被俘,虽然经历了种种残酷的斗争才得以
右派的评价体系,更适合于鼓励普通人走上奋斗之路,甚至英雄之路。
他们的观点可以概括为:虽然XXX失败了,但是他已经尽力了,毕竟某些因素是不可抗拒的。于是,普通人得到的信号就是“不必非要顶包、堵抢眼,只要拼尽全力,无愧于心就可以了”。
但是,这两种评价标准不能发扬到极致,否则就会变成“不近人情”(极左),或者“败坏士气”(极右)了。
例如,在朝鲜战争期间,一些战士英勇奋战,不幸被俘,虽然经历了种种残酷的斗争才得以
回国,却被某些“极左”人士问道:“你怎么活着回来了?”
天哪,这也太不近人情了……如果只有死掉的人才能当英雄,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官兵应该每人配一把短刀,一旦战败,就切腹自杀,像日本武士一样。这样做,这些不近人情的家伙应该不会说什么了吧?不过,如果真的这样做,还有人敢参军吗……我只是弱弱地问一句……
“极右”的例子:打不赢就跑,走投无路了就当俘虏吧,反正战场上被俘也是正常的……
这也太讲“人情”了。如果每个军人都是这种想法,那人民众就要大难临头了。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兴起“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风潮呢?
这其中也许有某种势力的鼓动,也不排除个人的兴趣爱好(毕竟中国有十几亿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更有可能的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天哪,这也太不近人情了……如果只有死掉的人才能当英雄,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官兵应该每人配一把短刀,一旦战败,就切腹自杀,像日本武士一样。这样做,这些不近人情的家伙应该不会说什么了吧?不过,如果真的这样做,还有人敢参军吗……我只是弱弱地问一句……
“极右”的例子:打不赢就跑,走投无路了就当俘虏吧,反正战场上被俘也是正常的……
这也太讲“人情”了。如果每个军人都是这种想法,那人民众就要大难临头了。
另一个问题是,为什么现在兴起“重新评价历史人物”的风潮呢?
这其中也许有某种势力的鼓动,也不排除个人的兴趣爱好(毕竟中国有十几亿人,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更有可能的是,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必然之一:当敌对状态结束之后,人们必然不会再紧紧抓住敌人的缺点大加批判,而是开始正视对方的优点了。
必然之二:新一代人没有参与过前辈们与敌人浴血奋战的岁月,没有那样深入骨髓的仇恨。
必然之三:由于新一代人与历史人物(例如蒋介石)所处的时代已经隔了将近50年,对历史人物的人格、品性缺乏了解,只是根据一些表面的东西(比如仪表堂堂),来“距离产生美”。
另类的原因之一:每个人都有点“逆反心理”,“主流媒体”认为蒋介石是坏的,而现在的“主流媒体”并不让老百姓信服,于是,有人就认为,也许蒋介石是好的……
另类的原因之二:现在某些人的做法,还不如蒋介石呢……
“另类的原因之二”是非常有意思的。这就是“缺什么吆喝什么”,宣传古人,其实是为了敲打今人。作者本人也许对宣传的对象并不感冒。
这可以解释最近“翻案凤”流行的原因。有些人翻案,是为了颂扬被翻案者,有些则是为了拿五毛,而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是为了“以史为鉴”罢了——瞧瞧人家蒋介石,再瞧瞧你,国民党反动派尚且懂得如何如何,你号称是全宇宙先进,还不如人家呢!
为什么时代没有“历史翻案凤”?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空气,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活人实在是太先进了,把那些死人都比下去了。比如某些国民党官员廉洁奉公,但是能比得上焦裕禄吗?比如民国时期的军阀能征善战,但是比得上林彪、粟裕吗?比如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日寇面前表现出了民族气节,但是钱学森、邓稼先的气节丝毫不逊于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再拿死人说事,还有人听吗?
左派右派是什么意思
这可以解释最近“翻案凤”流行的原因。有些人翻案,是为了颂扬被翻案者,有些则是为了拿五毛,而还有一些人,对自己笔下的人物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情,只是为了“以史为鉴”罢了——瞧瞧人家蒋介石,再瞧瞧你,国民党反动派尚且懂得如何如何,你号称是全宇宙先进,还不如人家呢!
为什么时代没有“历史翻案凤”?
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政治空气,另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活人实在是太先进了,把那些死人都比下去了。比如某些国民党官员廉洁奉公,但是能比得上焦裕禄吗?比如民国时期的军阀能征善战,但是比得上林彪、粟裕吗?比如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日寇面前表现出了民族气节,但是钱学森、邓稼先的气节丝毫不逊于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再拿死人说事,还有人听吗?
左派右派是什么意思
而现在“历史翻案凤”为什么甚嚣尘上?他们背后的潜台词又是什么呢?
某些国民党官员廉洁奉公——瞧瞧现在的公务员,除了吃就是嫖,真不知道当年祖父母为什么跟着你们……
民国时期的军阀能征善战——瞧瞧现在的军官们,一个个肥头大耳,能打仗么?
民国的一些知识分子在日寇面前表现出了民族气节——当今的“精英”们只会投降,当官的先投降,砖家叫兽们后投降……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赞美先人其实是辱没后人,尤其是当这些“先人”都是敌对阵营中的人的时候……
所谓的“重新评价”,其实是“借古讽今”,而左派却整天跟人家争辩“历史真相”、“民心向背”,
您以为人家真的不知道这些道理么?
B. 论述“大历史”的
这类著作和文章往往不会补充更多的历史事实,但是,他们更擅长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
值得关注的是,这类著作和文章都有一股“蝴蝶效应”的味道在内。写这类文章的人对历史学的研究常常是跨越一百年甚至是几百年的,如果涉及到民族迁徙或者国家关系,这种跨度甚至会达到几千年(例如研究犹太历史和中东历史的人)。
B. 论述“大历史”的
这类著作和文章往往不会补充更多的历史事实,但是,他们更擅长把握历史演进的脉络。
值得关注的是,这类著作和文章都有一股“蝴蝶效应”的味道在内。写这类文章的人对历史学的研究常常是跨越一百年甚至是几百年的,如果涉及到民族迁徙或者国家关系,这种跨度甚至会达到几千年(例如研究犹太历史和中东历史的人)。
这种研究角度可以被称为“大历史”。
这类研究者通常只是基于个人兴趣,也没有“修改历史教科书”的愿望。毕竟,这类历史文章要求阅读者有一定的历史基础,甚至对民族学、哲学、军事学、古文、神话传说……都要有
所了解。这些远远不是初中生、高中生,甚至大学生能够理解的内容。更何况,历史教科书总共就那么几页,不可能承载他们的长篇大论。
但是,我认为这类著作和文章对左派是有很大帮助的。有些事情,站在一时一地,即使用马列主义思想来对照,也未必看得清楚;但是,如果站在几百年历史长河上来看,立即就会豁然开朗。
建国前,黄炎培曾经向提出过“历史周期律”的问题,的回答堪称经典。这个例子被无数左派人士和历史学家引用,甚至被右派人士引用。
“历史周期律”是黄炎培先生对几千年历史的一个总结;另一个总结的典型是鲁迅,他把中国历史归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他们都是对“大历史”有着深刻了解的人,虽然没有明确说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像什么,但是,他既然能够回答“历史周期律”的问题,谁敢说他不懂“大历史”?
但是,我认为这类著作和文章对左派是有很大帮助的。有些事情,站在一时一地,即使用马列主义思想来对照,也未必看得清楚;但是,如果站在几百年历史长河上来看,立即就会豁然开朗。
建国前,黄炎培曾经向提出过“历史周期律”的问题,的回答堪称经典。这个例子被无数左派人士和历史学家引用,甚至被右派人士引用。
“历史周期律”是黄炎培先生对几千年历史的一个总结;另一个总结的典型是鲁迅,他把中国历史归结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他们都是对“大历史”有着深刻了解的人,虽然没有明确说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像什么,但是,他既然能够回答“历史周期律”的问题,谁敢说他不懂“大历史”?
仅仅懂得“小历史”,只能当历史老师;即使去了《人民日报》写社论,一旦涉及到历史问题,恐怕还要捉襟见肘。而左派如果想要有所作为,特别是对于想成为伟大的政治家的左派来说,“大历史”是不能错过的。
C. 以偏概全的
关于“以偏概全”,有一位左派网友的比喻十分经典:
某个历史事件有这样的一个发展过程:1、2、3、4、5、6……其中1、3、5对左派有利,2、4、6对右派有利。
某些左派喜欢引用1、3、5,并把它们穿成一串,借此宣传左派观点;而右派则拎出2、4、6,说左派扯谎骗人……
因此,如果同一件事,左派的论述跟右派有显著的不同,并不意味着左右两派应该展开一场“世界大战”,也许,他们只是“135”和“246”的关系。
这些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左派不必为了维护“左派形象”或者某个大人物的“光辉事迹”而去制造新的“135历史”;对于右派的“246历史”,左派们不如直接把“历史”完整地讲述出来好了。
不必担心某些人的形象会因为“246”而“轰然倒塌”。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那只能说明那个人真的不怎么样。
D.开“诉苦大会”的
这类人严格来讲不算是历史学家,因为他们整天讲的都是自己家族,或者亲戚家族,最多不会超过一个镇的“历史”,不论身处国内国外,面对大报小报,一旦开讲,就涕泪交流,像祥林嫂一样,整天就是“阿毛的故事”。
这些文章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左派不必为了维护“左派形象”或者某个大人物的“光辉事迹”而去制造新的“135历史”;对于右派的“246历史”,左派们不如直接把“历史”完整地讲述出来好了。
不必担心某些人的形象会因为“246”而“轰然倒塌”。如果真的有这样的人,那只能说明那个人真的不怎么样。
D.开“诉苦大会”的
这类人严格来讲不算是历史学家,因为他们整天讲的都是自己家族,或者亲戚家族,最多不会超过一个镇的“历史”,不论身处国内国外,面对大报小报,一旦开讲,就涕泪交流,像祥林嫂一样,整天就是“阿毛的故事”。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