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资料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美学家,著作等身,建树颇丰。他一生曾三立座右铭,给人们留下了悠长的思索。
第一次,是在香港大学教育系求学时。他以“恒、恬、诚、勇”这四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恒,是指恒心,即无论做人做事,都要持之以恒、百折不挠。恬,是指恬淡、简朴、克己持重,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诚,是指诚实、诚恳,襟怀坦白,心如明镜,不自欺,不欺人。勇,则是指勇气,志气,勇往直前的进取精神。这四个字不仅集中反映了朱光潜先生求学时的精神状态,而且贯穿了他的一生。朱光潜先生曾说:“这四个字我终生恪守不渝。”
第二次,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时。朱光潜先生兴趣广泛,学过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经过比较和思索,他发现美学是他最感兴趣的,是文学、心理学和哲学的共同联络线索,于是把研究美学作为自己终身奋斗的事业。当时,他的指导老师著名的康德专家史密斯教授竭力反对。他告诫朱光潜说,美学是一个泥潭,玄得很。朱光潜先生认真思索后,决定迎着困难上。这时,他给自己立下这样一条座右铭:“走抵抗力最大的路!”从此,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学研究中,终于写出了《悲剧心理学》、《文艺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等具有开创意义的论著。
第三次,是在30年代。座右铭共6个字“此身、此时、此地。”此身,是说凡此身应该做而且能
够做的事,决不推诿给别人;此时,是指凡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推延到将来;此地,是说凡此地(地位、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决不等待想象中更好的境地。在这条座右铭的激励下,朱光潜先生不断地给自己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在他80多岁时,依然信心十足地承担起艰深的维柯《新科学》的翻译任务。
朱光潜先生三次所立的座右铭,由于环境不同,侧重点自然有异。第一次,主要是确立做人求学之志;第二次,侧重点是理想、事业的抉择;第三次,在学有所成后,对自己明确而具体的要求。
闪耀历史的人物之美学大师——朱光潜
1、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为大家所尊崇的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大学,一位我的老师——一位语义学的权威老教授说,中国近五十年来国学、文学、思想上不会再出现大师级的人物。我深以为然。
大师需要很多条件和环境才能产生。就我以为,大师的产生至少要具有三个条件
雄厚的基础
敏锐的眼光
自由的环境
朱光潜是一位美学大师。
什么是美学呢?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
三位美学大师:王国维、朱光潜、李泽厚
那么,朱光潜先生是如何定义美学的呢?
《谈美》是朱光潜先生于1932年写的一本美学入门书,谈了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以及美的本质等问题。本书从净化人心、美化生活出发,提出人生的艺术化,倡导情趣化的生活。认为艺术化的生活,既是个人修养、快乐的源泉,也是净化社会、收拾人心、拯救社会问题的根本良方。
不完美才是美
朱光潜的名言
中国的问题,并不全是制度问题,大半是由于人心太坏。
现世只是一个密密无缝的利害网,一般人不能跳脱这个圈套,所以转来转去,仍是被利害两个大字系住。在利害关系方面,人己关系最不容易协调,人人都把自己放在首位,欺诈、凌虐、劫夺种种罪孽都种根于此。
那么,怎样才能解决这个难题?
朱先生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业。
1897年9月19日,朱光潜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今安徽省枞阳县)麒麟镇岱鳌村朱家老屋。
此地为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发祥地,从方苞、刘大魁等人到曾国藩,代代都有影响很大的人物出现,而朱光潜也受到这种文化氛围的巨大影响。6-14岁,他已经能背诵大半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读了《史记》、《通鉴辑览》。
他小学上了半年后,就升入了桐城中学,桐城中学也是一位桐城派老学究所创,重视古文,这也让他的古文功底在中学时愈加扎实。
中学毕业,朱光潜也想考入北大,但是路费和学费对于这个每况愈下的家庭来说负担太大,他只能选择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读了中文系。因为这所学校是免费的。
贫穷给他关上了一扇门,他靠着自己的勤奋给自己开启了一扇窗。
一年后,教育部考选优秀学生去香港大学学习,于是,学霸来了,对于学霸来说,考试就是小菜一碟,他顺利考取了去香港的名额。
1918-1922年,学习了英国语言和文学、教育学、生物学、心理学等课程,奠定了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
入香港大学后不久,国内爆发五四运动,朱光潜由《新青年》杂志看到胡适提倡白话文的文章,深受震撼,毅然放弃古文和文言,改写白话文,后用白话文发表美学处女作《无言之美》。
言有尽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所谓无言之美。
这部作品现在来看仍然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
香港大学毕业后,应邀于民国十一年(1922年)夏到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教英文,在吴淞时期,朱光潜心向进步青年却不热心于党派斗争,不问政治,与左派郑振铎、杨贤江,右派陈启天、李璜等都有往来。
江浙战争中吴淞中国公学关闭,由朋友夏丏尊介绍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英文,不久匡互生不满春晖中学校长的专制作风,建议改革未被采纳,遂辞去教务主任职。朱光潜同情他,一起断然离开春晖中学赴上海谋生。后夏丏尊、章锡琛、丰子恺、周为等也陆续离开春晖中学赶到上海。加上上海方面的叶圣陶、胡愈之、周予同、陈之佛、刘大白、夏衍等,成立了一个立达学会,在江湾办了一所立达学园。他们还筹办了开明书店(中国青年出版社的前身)和《一般》杂志(后改名《中学生》)。
立达学园办起后,朱光潜考取安徽官费留英,民国十四年(1925年)夏入英国麦丁堡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哲学、心理学、欧洲古代史和艺术史,民国十八年(1929年)毕业后转入伦敦大学,同时又在法国巴黎大学注册听讲,对巴黎大学文学院长德拉库瓦讲授的《艺术心理学》甚感兴趣,并受其启发起念写《文艺心理学》。后离开英国转入莱茵河畔歌德的母校斯特拉斯堡大学,完成《悲剧心理学》。这就是霸啊,英法留学8年中,朱光潜先后获英国文
学硕士和法国国家博士学位。但由于官费经常不发,经济拮据,他只得边听课、边阅读、边写作,靠稿费维持生活。
这期间,他先后替开明书店的《一般》和后来的《中学生》写稿,曾辑成《给青年十二封信》出版。这本书啊,反映了当时一般青年小知识分子的心理状况,畅销全国,影响很大。接着《文艺心理学》及其缩写本《谈美》、译著克罗齐的《美学原理》、总结自己对变态心理学的认识的《变态心理学派别》(开明书店)和《变态心理学》(商务印书馆)陆续问世
这个事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有畅销啊,就有盗版,就在《谈美》出版后不久的1936年初,上海书摊上便出现一本署名“朱光潸”,题目为“致青年”的书。书名接近,姓名几乎难辨不说,该书竟也有一个副题:“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与朱光潜先生的著作副题只少一个“第”字,打眼看去,没有什么分别;封面设计也追踪摹形:书名字形,位置相仿,连一些直线中间嵌一些星星都一样,所以,一位朋友寄这本书给朱光潜后,连朱光潜自己一眼也没看出来,还以为是自己的作品。
无可奈何之余,朱光潜先生竟然给这位“朱光潸”写了一封信,跟这位几乎与自己同名的人谈起心来。首先,他请朱光潸原谅,说是自己误将此书认作自己的了。接下说:
    “光潸先生,我不认识你,但是你的面貌,言动,姿态,性格等等,为了以上所说的一点偶然的因缘,引动了我很大的好奇心……不认识你而写信给你,似乎有些唐突,请你记得我是你的一个读者。如果这个资格不够,那只得怪你姓朱名光潸,而又写《给青年的十三封信》了!”
    他说,我这本书之所以畅销,因坦坦白白,才得到青年的喜爱。这话的潜台词,大约是告诉那位“朱光潸”,人得“坦坦白白”、“老老实实”做人;否则就算一时得逞,也难免长久不被人戳穿,落得个不道德名。
这封信的落款也颇有意思:“几乎和你同姓同名的朋友”。
回国前,挖人高手,时任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胡适,委聘朱光潜北大西语系教授,人帅啊,英语又好,学问又好,清华那时干不过北大,于是,就挖墙脚啊,朱自清说,那不行啊,你不能厚北大薄清华啊,于是,他就在北大中文系和清华大学中文系研究班开过《文艺心理学》和《诗论》,后来,好朋友徐悲鸿又说,那不行啊,你也得来我这儿啊,于是他又去中央艺术学院讲了一年《文艺心理学》。
抗日战争爆发,朱光潜应四川大学代理校长张颐之约,任川大文学院长,后因政府要搞党化教育,发生了撤换校长风波,愤而罢离职,因为这个事件引起共产党的注意,对朱有了好感,国民党不干了,人才啊,怎么能让陈立夫亲自出面,又去了武汉大学任教务长,还加入了国民党,这也成了中他解释不清的污点。
1948年年底,傅斯年他们就开始抢人才,因为他要到台大当校长,排第一的是胡适,他排第三。本来想走,但是他女儿得了骨结核病,全身打了石gao
建国初思想改造阶段,他是重点对象,受到很多教育,他也比较积极,还写了一篇《论我文艺思想的反动性》,成为改造的典型,反右过关了,但是谁也躲不了。
来了,他家到处贴着大字报,甚至衣服也贴着“漏网右派”,门也不敢锁,你锁门意味着抗拒革命,要罪加一等。过去了之后,朱光潜的身体基本上也就垮了,但是他还是要锻炼身体,就是为了他没有翻译完的文稿。他家二楼是他工作的地方,家人都禁止他上二楼,但是他还是偷偷地上二楼工作。他积极翻译名著、撰写文稿、先后出版了《谈美书简》和《美学拾穗集》,还指导研究生,在学术研究和教育领域驰骋不懈,成就蜚然。
去逝前三天,他还爬二楼,女儿说,你别干了,他说,不行啊,新科学的一个注释还没校对完呢。女儿说,你还没搞够啊,他说,没办法,我不搞,就没人搞了。
有一天,他坐在北大燕南园一段断壁边,静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看到学生走近,老人拄起拐杖,慢慢绕到残垣之后,隔着那段残破的矮墙,递过一枝盛开的黄花。他的笑容很祥和,也很美,同学们不知道他是什么意思,便加快脚步,慌张地跑掉了。
左派右派是什么意思朱先生那时候已经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了,1986年3月6日,朱光潜突发脑溢血,家里人赶紧给北大要车,北大说,没车,有担架,担架也不行,得交押金,大女儿急了,拦了一辆校车,说,我父亲不行了,但是,还是晚了,那天下午一代美学大师逝世,享年89岁。
朱光潜先生,生前说过很多名言。
他曾经说:情绪不好,其实是你智慧不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