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通史》书评
《英国通史》读后感
在于亚欧大陆遥遥相望的小岛上,产生了一个虽占地面积不大但在世界历史发展中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甚至与近代中国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国家--英国。
在第一章中就详细的介绍了英国的地理环境。这里气候宜人,土地肥沃,阻断英国与欧洲相连的海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个小岛,但也造成了地理上的边缘性,使得英伦三岛一直处于西方文明的最边缘,既没有独立发展出自身的文明,又不能再西方文明中发挥主体作用。公元前55年、56年恺撒征战不列颠。公元1世纪,罗马人征服不列颠。罗马人的征服给不列颠带来了新的文明。这种文明让罗马人统治下的不列颠成为一个有文化、由法律条文主宰的社会,也使不列颠从史前进入了文明时代。但这种转变和文明也只限于城镇和维拉,大部分生活在乡村的土著人的生活并没有发生什么改变。于是在公元5世纪罗马人撤离后,这些文明很快消散在历史的尘埃中。
除了土著的克尔特人和罗马移民的后裔之外,现代英国人的先祖还有一部分是从西欧大陆渡海进入不列颠的盎格鲁——萨克逊人,他们是古代日尔曼人的一支。在大约150年里,盎格鲁--萨克逊人接管了不列颠,并导致基督教的传入。这片土地又回到了文明的框架里,缓慢的发展着自己的“封建社会”。这个过程被诺曼底征服所打断,大陆人再次统治不列颠,再次带来大陆的社会与经济制度。这一次,大陆统治者把他们所征服的社会彻底改造了,不列颠完全融入了西欧文化,确立了封建制度。诺曼底征服把英格兰与法兰西
纠缠在一起,英国也不在被边缘化,此后英法百年相争成了中世纪西欧史的主线之一。正是在百年大战中,法兰西成为民族,英吉利也成为民族。这一结果对英法、欧洲以及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久后,两国都建成君主专制政体,建立集权的中央政府。作者认为,这种封建所代表的含义,被我国滥用了,在西方,他们的封建是以土地封授为基础的分权、分层。而我国自秦始皇后则是集权。对封建的不同理解构建了西方人的价值取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十分强烈,权利既然是分割的,那么社会权利和社会义务也人人有份,没有人能独占,由此开创了英国的“自由”。
第四章是《大宪章》和议会产生。这两个事件都发生在13世纪爱德华一世统治时期。《大宪章》的签署,导致王权削弱,贵族权力上升。《大宪章》也成为后来英国各个阶层争取自由、民主权利的精神支柱。与中国直到19、20世纪才出现的自由民主不同,13世纪末,英国的贵族、主教、大法官、各郡骑士、市民、下级教士代表就组成“模范议会”,审议国王征税问题,提出“王在法下”、“无代表权不纳税”原则,追求自由、民主的口号响彻云霄。
14世纪,贵族势力增强而王权缩小。14、15世纪,接连发生了百年战争、红白玫瑰战
争。红白玫瑰战争结束后,由小男爵、骑士、市民代表组成的下院与贵族上院分离,并获得批准税收和财政监督权、立法动议权、弹劾权,至此英国议会制度的组成和权力架构基本成形。而不列颠经过战争的洗礼蜕变成了民族国家,而正是民族国家的出现使得英国进一步发展成为可能,这也就是为什么近代中国迫切的要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的原因。
英国史学家通常认为,在英格兰,“中世纪”指1066年诺曼底征服到1485年都铎王朝的建立,这个时期的农业、城镇、商业贸易都有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是一个流动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发生的文艺复兴也使文化、教育、科学、艺术得到发展,产生了莎士比亚的一批伟大的文学、艺术家。
都铎朝的国王顺应时代发展,团结民族力量,尊重议会权力,使得英国迎来了一个黄金时代。斯特亚特朝的国王迷信君权神授,压制国会,引发1642英国革命。1649年,刚愎自用的查理一世上断头台。1656年,克伦威尔拥护国主,革命从反对国王专制开始,以武力镇压结束,革命的目的并未成功。作者讲到克伦威尔是一个复杂的人物,革命的狂风巨浪把他冲到权力的顶峰,而这个权力正是革命试图要遏制的那个权力。一方面反对专制,一方面又实行集权。他的双重形象究竟是出于他个人的过错,还是出于历史的无奈与曲折过程?是否有内在的必然性?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这以后克的儿子袭任护国主职。以后被迫退位。军队不再团结,以后新的议会决定退回斯图亚特王朝。1660年,查理二世复辟。辉格党、托利党现身政坛,英国的政党政治由此开始。1688年,“光荣革命”成功,君主立宪制确立,最高权力从国王一人之手转交到贵族体之手。虽然这是双方妥协的结果,革命并不彻底,但也为以后君主立宪制建立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借鉴。
光荣革命后出现一个宽松的社会,从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环境。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了当时世界第一强国。本书在提到英国工人阶级的时候,有个观点被作者重点推荐。那就是英国的工人运动,并不是从工厂工人开始的,而是因为工业革命带来的工厂化生产造成了大量手工业者的失业造成的。而真正的工厂
工人阶级却并没有激烈地反对工厂主阶级和政府。维多利亚时代中期,英国达到强盛的顶峰。1837年,维多利亚继承王位,当时18岁。在位64年,在此期间,君主立宪制彻底巩固了,国王完全成了“虚君”,她享有盛誉,这不是因为她做出了什么轰动的事业,而是因为她什么都不做,而仅仅恪守立宪君主的本份,做她那个时代的表率。在国事中发挥的作用是:“接受咨询,给予支持,提出警告”。到18世纪60年代,一个世界范围的英帝国已初具雏形,英国成了最强大的海上强国。但1776年,美国独立宣言,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的霸主地位不再存在。
左派右派是什么意思第二次大战尚未结束,1945年7月议会举行大选,工党获胜,组成政府。丘吉尔下台
了,人民期待福利国家,《贝弗里奇报告》勾画新英国蓝图。但有意思的是,按说,邱吉尔带领英国抗击了希特勒入侵,赢得了战争胜利,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威望本应如日中天。却一下子落选了。这在我们看来似乎有点不可思议,这或许就是英国人的高明所在吧。1951年,保守党再次执政,丘吉尔再任首相。工党创建了福利国家,维持它的却是保守党。两党的经济政策都是一致的,即推行“混合经济”。福利国家长期推行后出现“英国病”。撤切尔连任三届首相,推行货币主义。采取的四项措施:①私有化;②控制货币;③削减福利开支;
④打击工会力量。都十分有成效。英国人一直有一种很奇怪的想法,即认为英国不是属于欧洲,英国与“欧洲”之间没有关系。这固然是一种岛国心态的反映,但更重要的是英国有一个帝国,他始终站在帝
国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而帝国利益与欧洲的利益又往往是冲突的,比如国际贸易,假如照顾了帝国,便难以兼顾欧洲。这种思维定式使英国在战后几十年中漠视了欧洲事态,或者在必须做出选择时选择了帝国,结果就错失了引导欧洲潮流的机会。战后的“苏曼计划”、“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其他国家的发展,迫使英国把注意力转向欧洲。随时间的推移,英国一点点发生转变。英国政界始终有两派,一派主张靠拢欧洲,另一来则持强烈的反对态度。一般来说,共党中的左派反对欧洲化,保守党中的右派与他们结盟。但保守党对一体化的态度相对积极一些,为此做出的努力也更大一些。
英国的辉煌终究成为过去,20世纪两场大战耗尽了它的国力。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从世界帝国的顶峰上跌倒在了与它人口和面积相匹配的位置上。这或许与其他国家相继进入工业革命,英国不再占据优势有关。总之,二战后英国发生了很大变化:它改变了自由资本主义彩而成为一个福利国家;它不再是一个大国而成为一个小国;它丢掉了一个帝国而重新回到欧洲。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