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三历史第16课两次战争教案
第16课 两次战争
一、学习目标:
  1.列举两次战争的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通过条约的内容认识两次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教学重点:两次战争爆发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开眼看世界的进步意义和局限
二、教材分析
《两次战争》作为课本专题五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的开篇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文明发展轨迹的必然碰撞,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是本册书中的重要章节。本课共分三目。第一目“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重点在于战争前的世界形势,通过制度先进并四处扩张的西方列强和制度落
后且闭关自守的清政府之间的对比,得出战争爆发的必然性。第二目“两次战争”讲述了两次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重点在于通过不平等条约的危害分析战争的影响即战争所引起的中国社会性质等方面的变化。第三目“开眼看世界”讲述的向西方学习新思潮的出现也是战争的影响之一,重点在于认识新思潮的进步意义和局限之处。本课的核心内容在于战争的背景和影响。通过学习应该使学生认识到腐朽的制度和自我封闭只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先进的制度、开放的姿态和善于借鉴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何等重要。
建议授课时间1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图片导入,英国到中国要经过非洲好望角,六个月时间,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爆发战争呢?其实战争的第一发子弹是在1793年射出的。
图片展示1793年马戛尔尼觐见乾隆图片,提示注意马戛尔尼行跪拜礼。
材料一:乔治三世的表文:贵国兴盛,为各国所敬仰,如今我们国家同世界各国和睦相处,本国王认为正是谋求我们平等友好往来的好时机。本国臣民曾常常到贵国经商,无疑双方都能受益。
——《1793年乾隆英使觐见记》
阅读材料,英国的要求是什么?
材料二:乾隆致英王乔治三世赦谕:……至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一节,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
——《英使马嘎尔尼访华档案史料汇编》
面对英国的要求,清政府的态度如何?
请大家思考:西方学者依据这张图片说战争是“通商战争”,为争取“外交平等”而战。果真如此吗?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图片,引用西方混淆是非的说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
对已知事件进行新的探究,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学科素养。
预设:不是。这是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过渡】:这场战争真正是为什么而战?这是本节课我们探究的第一个问题。明白为何而战也就明白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的。
按英国国务大臣邓斯达的指示,马戛尔尼以照会形式向清政府提出六条要求: ( 1)开放舟山、宁波和天津对英贸易; ( 2)援俄国旧例 ,准许英人在北京设一货栈 ,买卖货物; ( 3)将舟山 附近一个岛屿让与英国 ,以便英人居住和存放货物; ( 4)将广州附 近一块类似的地方让与英国; ( 5)英货自澳门运往广州减免过境 税; ( 6)英商只按清廷公布的税率纳税 ,不另纳税。
        ——刘存宽《试论英国发动第一次战争的双重动因》
思考:英国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要求?凭什么敢提出这样的要求?
预设:这是赤裸裸的侵犯中国主权。乾隆断然拒绝,英国人不提自己的无理无耻要求,大肆渲染的却是跪拜礼,是大清拒绝英国通商的要求,歪曲是为争取通商和外交平等而战。
(二)新课教学
【过渡】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有必要了解战争前中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处境:
一、探原因:
(1)看图片,观看视频《复兴之路》结合课本90——91页内容,填写表格
中国
英国
政治
经济
军事
对外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以初中知识储备为依托,更全面掌握战争爆发的背景。
【预设】当西方国家进入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时,中国依然陶醉在“天朝上国”式的封建社会
的迷梦中而不自知。
(2)战争前夕,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大致完成。当时的英国已拥有 “世界工厂”“海上霸主”的称号,自诩为“日不落帝国”,自认是大国强国就可以肆无忌惮的对他国为所欲为了。那这些称号英国是如何得来的?
首富之子王思聪【师生互动归纳】对。是靠殖民扩张和武力掠夺而来,正当贸易与海盗劫掠行为相结合。
【设问】这场战争是为而战吗?是通商战争吗?
抖音晒娃十字短句
【师生互动归纳】是英国为扭转正当中英贸易中的贸易逆差而输入中国的。英国在明知是仍将输入中国,只是为获取高额利润,给中国人民带来无可言喻的伤害。为而战不过是扭曲事实,掩盖自己的罪行而已。
1825年英国爆发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英国资产阶级占领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摆脱危机的愿望更加迫切。所以也不是正当的通商之战。
【预设】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林则徐的禁烟只是英国的借
口而已。这场战争是近代西方殖民扩张的结果,由此带来的文明冲击是工业资本主义浪潮席卷全球的序幕和必然结果。
二、过程:
(1)阅读课本结合我们初中学习内容,大家讨论一下同学回答
第一次战争的时间,过程,结果。
第二次战争的时间,过程,国家,暴行。
(2)【合作探究】:我们从不同角度细看并深入审视这场战争,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呢?
【设计意图】采取让学生温故知新的做法,掌握基础知识,同时引导学生依据史料多角度解读历史事件,深化对这场战争的全面认识。
第一个角度:强与弱的辩证
(出示材料)1700——1870年中国和英国占世界GDP份额
占世界GDP比例
年代
中国
英国
1700
22.3
2.9
1820
32.9
5.2
1870
17.2
9.1
        ——(英 安格斯.迪克森《世界千年经济史》)伍晓鹰、许宪春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1月出版,第261页
战争中英双方军事对比
二十大开到什么时候
国别
参战士兵人数
船舰
补给
端午节的手抄报怎么画
致母亲的唯美句子中国
91680---200000为什么男生都想睡前任
竹制火铳(冷)
木质风帆桨橹
本土作战
英国
4000---19000
燧发  (热)
蒸汽铁甲战舰
远程作战
【提出问题】中国到底是不是大国?中国落不落后?
中国GDP总量世界第一,质量呢?
【设计意图】深层次解读材料,形成唯物史观。
【总结】农耕文明集聚(累积)起来的社会财富,与工业文明创造的社会财富,二者累积
的速度与规模,相较而言,无论在总量上和质量上都不能相提并论。
                  ——李学功《被改变的思考》③辽宁大学出版社,2015-07-01
第二个角度:从学科素养的角度分析
【合作探究】GDP第一的大国战败的根源何在?有何启示?
【师生互动归纳】
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腐朽的封建主义无法对抗新兴的资本主义。落后的农耕文明难以对抗先进的工业文明。
从家国情怀的角度分析:
【预设】有的同学说落后就会挨打。对,挨打落后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反思反省,迎头赶上,只有勇于低头、汲取教训、改革求变,才能在帝国毁灭的废墟上迎接民族新生。
【提出问题】落后会挨打,强国才能不受辱。从这场战争中我们能总结出要强国靠什么?
对!靠科技强国靠经济富国。今天的“中国制造”席卷全球,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能否就此认为中国是真正的强国?
【预设】: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具备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科技强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依靠打压掠夺他国是不能真正富国强国的。只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他国和平和谐共处,共同发展,才是真正的富国、强国之路,才是真正的大国。
【过渡】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三、影响:对比反应引深思
英军官帕纳德:“凡是亲眼看到……没有一个能对中国士兵的英勇,拒绝给予充分尊重”
——《乍浦战役史实补遗》邹身城《历史教学》1980,8(下半月刊)
1841年5月31日,三元里人民再次包围四方炮台,英军惊恐万分,逼迫广州知府强行解散了抗英队伍,英军撤出虎门时发出告示,恫吓中国人民“后勿再犯”。中国人民当即发出《
申谕英夷告示》警告英军“若敢再来,不用官兵、不用国帑(tǎng),自己出力,杀尽尔等猪狗,方消我各乡惨毒之害也”!
——三元里古庙曾为抗英誓师地 民谣诉说当年历史(图) 中新网[引用日期2019-07-18]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