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2课 战争教案46 岳麓版必修1-岳麓版高一必修1历史教案
教学主题
第12课  战争
一、教材分析
战争,既属于中国,又属于世界。说它属于中国,因为它是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上的分水岭(转折点);说它属于世界,因为它是工业革命后列强开拓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具体分析如下:
一、从中国来看:战争,既是中国古代史的终结,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它处于承上启下的地位,是中国历史的一块里程碑。
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曾经在世界的东方创造了无法复制的神话,是世界 古代史上一座永恒的丰碑,是东方人所津津乐道的光辉时代。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用他们的智慧给世界人民创造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杰作,留给我们一个无论是政 治史、经济史还是文化史上难以超越的高度。中国,代表着农耕文明的最高成就。
但是,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政局动荡、经济落后、军备废弛、国力衰弱、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落后就要挨打,随着英国等欧美列强工业革命相继完成,英国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二、从世界来看:战争也是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18世纪到19世纪前期,工业革命率先在英国开展并完成,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英国对于海外市场的需求更加迫切。无尽资源和庞大人口的中国,成为英国拓展海外市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目标。战争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席卷世界的必然结果。
 
二、学生分析
1、知识储备
教学的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经过初中三年的通史学习,他们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2、能力架构
他们虽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的历史知识储备和对历史理论问题的理解能力还有限,还不能对事物的本质进行深刻的理解,更不能进行知识间的纵横联系。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进行因势利导。
3、情感态度
高一学生正处于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转型的阶段。作为十五六岁的孩子,他们感情充沛,爱憎分明,但缺乏理性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学习方法教师在讲课和讲题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渗透、点拨,加强有针对性的训练。要分层次、多角度鼓励学生 ,增强研究性学习、掌握学习方法的意识,从自身的情况出发,摸索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列举两次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史实,概括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课标分析:一、主线一:侵华史
1、列举两次战争的起止时间、目的、侵略国及结果。
祝福词语 四字词语
      战争
项目
战争
第二次战争
时间 西樵山
1840—1842
1856—1860
目的
        打开中国市场
        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侵略国
           英国
英法美俄
结果
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等
中国战败,签订《天津条约》等
2、归纳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危害和影响。
      项目
战争
条约
内容
危害
影响
《南京条约》
割地、赔款
开埠、关税
破坏中国领土主权、关税主权等。
 
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五口通商章程》
《虎门条约》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租界。
破坏中国司法主权、贸易主权、领土主权。
《天津条约》
公使进京
十口通商
赔偿白银
内地游历
军舰通航
 
破坏中国的贸易主权、内河航运权等。
 
 
 
使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北京条约》
  承认有效
增开商埠
割地给英
赔偿白银
 
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贸易主权。
3、结果及原因小型加工厂项目
结果:中国战败。
原因:落后的封建主义农耕文明必然败于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
 二、主线二:抗争列举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史实,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军队:厦门守军英勇奋战;满族将领海岭等壮烈殉国;关天培、郑国鸿等浴血奋战等。
人民:三元里人民抗英等。
 三、能力提升: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能 力目标)
根源:工业革命后列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增强。
 四、情感升华: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和落后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牢记落后就要挨 的历史教训,树立忧患意识并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
 
四、教学环境
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在导入和讲授环节中播放视频、音频文件,提高学生兴趣,烘托课堂气氛。
2、讲授环节中呈现大量历史图片,增强学生对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深刻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巩固练习环节通过PPT呈现练习题目,以增大课堂容量,达到有效直接的训练。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包括“近年来日本制造的一系列中日摩擦,如钓鱼岛事件,以及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抵抗的态度”,在高亢的背景音乐中导入第10课战争,揭开中华民族的第一块伤疤。
设计意图:课堂导入力求体现“凝神、聚趣、启疑”的要求。
 
看图片,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独立自主外交与清政府的屈辱外交形成鲜明的对比。
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播放背景音乐。
讲授
第一篇章:偶然与必然——探原因
多媒体展示材料,设计问题:
1.视角1:两种植物的较量。通过这一视角,引导学生分析出虎门销烟(直接原因)。
2.视角2:两个世界的相遇。通过视频《复兴之路》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前中英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对比,认识战争爆发的必然性。
同学回答,老师进行总结战争原因:
1.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后,英国需要打开中国市场 。    ——必然
2.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偶然
设计意图:国内快递价格表关于战争爆发的背景,初中教材对此没有具体涉及,针对高中学生的特点,教师应将战争的爆发置于世界大背景中分析。
过渡: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漂洋过海来到中国,等待中国的将会是怎样的命运呢?
第二篇章  侵略与碰撞——看过程               
首先利用地图和音频梳理一下两次战争的过程。
其次,播放视频火烧圆明园,激发同学们的悲愤的情绪。介绍关天培等人的感人事迹
情感升华:火烧圆明园,给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造成了无法复制的损害,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奋起反抗。在抵抗侵略的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他们,用壮举捍卫者民族尊严,他们,用自己血肉之躯铸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丰碑。
然后利用两个表格完成过程分析并分析条约内容和影像。
设计意图:通过一系列图片的展示,感受西方侵略者的凶残和感悟中国人民中爱国人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斗的精神。
过渡:我们在缅怀英烈的同时,不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中华民族是继续沉沦还是走向觉醒?只有觉醒,才能在帝国毁灭的废墟上迎接民族的新生。
第三篇章  毁灭与新生——论影响
视角1.看漫画,寻历史
通过两幅漫画通过条约内容及危害,讨论两次战争的危害。
老师总结影响1: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视角2.听故事,觅启示。
湘军骁将胡林翼猛然看见游弋于长江之上的洋人军舰,迅如奔马,逆江而上,立刻变不语,惊得几乎坠下马来。出于对落后的古老中华文明深深的绝望,出于对民族即将遭遇的、不可避免的深重的苦难之深深的忧虑,数月之后,胡林翼吐血而亡……
老师总结启示:封 闭所以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挨打必须思 变,思变才能崛起!
通过图文资料“魏源《海国图志》开眼看世界,李鸿章洋务运动”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
教师总结影响2:两次战争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小升华:专家视角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火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阅读多样化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并能从中得出理性认识。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战争的原因
 
 
 
 
英国电影 
 
 
 
 
 
 
 
 
 
 
 
 
 
 
观看视频
 
 
 
 
 
 
 
 
 
 
 
 
 
 
 
 
 
 
 
 
 
 
 
 
 
 
 
 
 
 
 
观看图片漫画思考问题
 
 
 
PPT展示
 
 
 
 
 
 
 
 
 
 
 
多媒体播放视频
 
 
 
 
 
 
 
 
 
 
 
 
 
 
 
 
 
 
 
多媒体播放视频
 
 
 
 
 
 
 
 
 
 
 
 
 
 
 
 
 
 
 
 
 
 
 
 
 
 
 
 
 
 
 
PPT呈现
课堂小结
第一篇章  偶然与必然——探原因
第二篇章  侵略与抗争——看过程   
第三篇章  毁灭与新生——论影响
                                           
  设计意图:归纳所学知识,深化主题,化解难点,升华知识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战争最主要是为了
A.使走私合法化  B.占领中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C. 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 D.报复林则徐虎门销烟的经济损失
2、战争的最终结局从根本上取决于
A.战争中交战双方的指导方针        B.军事武器的优劣查汽车违章记录
 C. 国民素质的优劣                  D.社会制度的进步与落后
3、1861年,雨果在给朋友的信中怒斥火烧圆明园的罪行:“在我们眼中,中
  国人是野蛮人,可是你看文明人对野蛮人干了些什么!”信中的“文明人”指
    A.英国军队      B.法国军队       C.英法联军      D.八国联军
4、英国发动战争的根本原因是()
A.林则徐的禁烟运动损害了英国的商业利益
B.英国资产阶级迫切需要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
C.清政府的统治日益腐败
D.的走私导致中国银荒兵弱
5、《南京条约》规定开放五处为通商口岸。其中有两处在同一省份,这个省是()
A.福建省    B.浙江省    C.广东省    D.江苏省.
6、的大量走私给中国带来很大的影响,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和统治危机
B.严重摧毁吸食着的体质,使很多人倾家荡产
C.对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起了解体作用
D.导致银价上涨,加重人民的负担
7、战争对中国最突出的影响是()
A.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B.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C.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发生了变化
D.中国历史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8、下列关于中英《南京条约》内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割让香港给英国         
B.赔款2100万两
C.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D.中国征收英商货物进口关税不需要同英国协商
 
学生练习
PPT呈现
情感升华
战争是一块伤疤,它记载着这个民族曾经遭受的屈辱和灾难;
它是一种精神,昭示着中华儿女面对外敌入侵永远的无私无畏、不屈不挠;
它还是一把号角,催促着中国的一代代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道路永不停歇的脚步;
它更是一种使命,一种动力,激励着中国人民奋勇追赶世界现代化的潮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昨天,我们学习这种精神,明天,我们的孩子还要学习这种精神,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那份责任和担当。你们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要用你们稚嫩的肩膀挑起民族的脊梁。
 
 
七、教学特(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一、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这 节课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把两次战争和在一起学习,并把中国史作为当时的世界史的一部分来学习。呈现在师生面前的是一幅视野广阔且彩斑斓的历史教学 新图景。在这幅图景中,不到古老而艰涩的历史知识,可是你会随处沐浴知识与情感之光。看到的是精雕细琢的精彩,听到的是教师充满魅力和感染力的华美语 言,感受的是课堂上教学设计的水到渠成。这节课把有人性的历史教育放在了最高位,所有的教学设计都在这一基础上实现;视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所有的教学智慧 在课堂上都得到自然的释放,这便是这节课追求和凸显的历史教学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二、教学的知识落实机制到位。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新颖的视角,如植物与战争、中国与世界、漫画与历史,教师力图从不同角度和学生探究历史知识,使学生兴趣盎然,精力充沛而集中。当堂知识当堂消化,能做到今日事今日毕。
三、教学的鼓励机制运用得如鱼得水。
在课堂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允许学生出错,但教师会启发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向。鼓励学生发言,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一个人要有所成就,不光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 睛,还要有一颗敏锐的心灵,更要有一张善于表达的嘴巴,把自己的发现和思维展示出来。只要学生敢于回答,就要表扬他的勇气。
教育的本质就在于发现、鼓舞和唤醒。教师在课堂上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捕捉学生眼中的火花,发现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和个性,唤醒他们沉睡的潜质和灵魂,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表现欲。这节课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如概念突破放在预习导学案中,课堂上没做大幅度讲授。望各位领导和老师多提宝贵意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