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法》课程设计探析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劳动法》课程设计探析
姚海波
【摘 要】《劳动法》课程是教学型本科院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主要目标。课程作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和重要手段在高等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本文依据作者教学实践,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课《劳动法》进行了课程设计的探索和思考,以期达到通过课程设计将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贯穿于课程教学全过程的目标。%Cultivation of Applied Talents is the primary target of th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 for any teaching-oriented colleges.As one of the main carriers and an important means to achieve professional training,this course takes the core position in highe
【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1(000)003
【总页数】广东高考成绩查询时间3页(P126-128)
【关键词】应用性课程;课程设计;劳动法
【作 者】姚海波
打不开qq邮箱【作者单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工商管理系,四川成都611731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423
《劳动法》课程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本课程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特鲜明,是一门融合了劳动关系管理知识和劳动法学知识,实践性较强的应用性课程,着力培养学生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作为应用性课程,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等方面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并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目标。
(一)应用性课程的特点
应用性课程是相对于理论性课程而言的。其教学内容虽然也建立在一定的理论体系基础之上,但更侧重于帮助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课程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课程
相比,应用性课程的特点体现为强调学生从应用的角度理解和掌握知识,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地、高效地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因而,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包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1]
女人内衣品牌排行
(二)应用性课程的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设计的目的是对课程实施的各个方面作出计划和安排,通常会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各个环节提出具体的设想,以及实现这些设想的措施和做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体现课程特点的课程设计模式。为了突出应用性课程的特点,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在服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总体目标的前提下,适应社会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围绕实务性大于理论性的特点,体现以能力为本位,在课程的各个环节突出知识的实际运用。[2]
谷歌地图高清街景1、课程设计应协调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的关系,突出可操作性。应用性课程的设计,要求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在知识的掌握中发展能力,在培养能力的过程中拓展知识。注意不断调整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形成
良好的互动氛围,尤其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告诉学生理论知识是什么,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突出可操作性。
internet explorer无法打开2、课程设计应选用扩充性教材,优化整合课程内容。应用性课程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深度,但必须有一定的广度,以岗位技能要求的必需和够用为度,优化整合课程内容,突出应用内容的教学。教师在教材的选择上要打破传统,自主选择不同的扩充性教材,吸收不同观点,形成开放式教学。[3]作者在《劳动法》课程中选择了包括《劳动关系管理》(注册人力资源管理师职业资格认证教材)等在内的、操作性强的、应用性书籍作为教学辅助参考资料,推荐给学生阅读,扩展其知识面。同时,选取其中的典型操作实务问题充实到课程教学当中,满足学生解决实际的需求,促使学生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目前,企业在劳动关系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只懂管理不懂法律,而企业法律事务专员只会简单套用法律知识但却不懂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开设《劳动法》课程,其根本目的就在于适应企业需求,有效克服管理实践中的困难,培养能够熟练、灵活运用劳动法的优秀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以实现课程学习与实际应用的无缝衔接。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劳动法》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应以工作任务为导向,构建课程教学体系。其课程目标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熟悉、调整和维护劳资双方稳定和谐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理解劳动法律知识在劳动关系管理中的作用。基于这一基本教学目标,同时充分考虑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综合训练,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将课程的教学目标细分为课程理论知识目标和课程操作技能目标,强调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实现操作技能的目标。
(二)课程内容的设计
应用性课程的内容设计,并不意味着在教学内容的知识体系上对基础理论知识的完全偏废,而只是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侧重点的选择有所不同而已。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劳动法》课程的内容应与法学专业的《劳动法》课程的内容有所区别。不能仅局限于单纯的劳动法学体系中的理论知识,而是融合了法学理论知识和劳动关系管理知识的综合性课程内容。为体现这一特点,作者在讲授过程中围绕劳动关系管理的岗位能力和工作任务,将劳动法各部分理论知识在劳动关系管理各个流程和环节中的应用过程一一对应,帮助学生
明确各部分的法律知识所对应的劳动关系管理实务,在实务中学会思考。
(三)教学方法的设计
应用性课程的课堂教法的运用,应当让教师和学生更为有效地进行交流,尤其要为学生提供更多思考的空间和表达自己观点的平台。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作者尝试使用效果最好的是案例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
虚拟机安装1、案例教学法:在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应当注意案例选择和分析的角度。避免选择过于复杂、纯理论的法律案例,单纯从法理的层面进行分析。而应当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常见的案例,围绕劳动关系管理和劳动法的交叉结合点,从法律和管理两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同时辅以对操作实务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的提问和讨论,培养学生运用法律条文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教学效果提供有力的保证。
2、比较教学法:比较教学法是在教学中注意从纵向和横向两条线对所授内容进行综合对比分析。通过纵向比较,帮助学生认识我国劳动法律制度的完善过程;通过横向比较,针对中
国劳动立法相对薄弱的现状,结合发达国家雇佣立法的规定,对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各部分内容进行客观评价。作者本身有英、美、法的学习和研究背景,熟悉英、美雇佣法律制度。因此,在课程的相关内容中,大量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教学方法,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习兴趣,引导其对比、分析和思考问题,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学效果良好。
(四)课程评价的设计
1、应用性课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作为评价指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并不排斥对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相反,在应用性课程中还应适当引入研究性学习的环节,以帮助学生提高对课程研究领域中的前沿知识的洞察力和理解力。而课程论文的撰写正好为学生研究能力的锻炼提供了机会。作者在《劳动法》课程中设置了小组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的主要构成部分。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和小组研究兴趣自主选题,并引导学生关注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学科和问题。在此基础上,各小组独立完成自己所选择的课程论文。通过课程论文,可以深度发掘学生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跳出教师课堂讲授的内容范围,促使其更自觉地获取其他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知识。为学生在高年级阶段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撰写奠定了基础。[4]
2、应用性课程应以多种方式进行综合性评价,应用性课程的评价体系应采用多种方式的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学生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度和投入度。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例,强化课程学习的过程管理。作者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每一部分的教学内容都会结合操作实务的专题,布置思考题或者作业题,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记入平时成绩。并依据平时作业、课堂参与、课程论文等多个环节综合评定平时成绩。既增加了学习过程中的紧迫感,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到了有效的促进作用。
【相关文献】
[1]王中云.21世纪高校应用型教学模式建构论略[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6).
[2]李月琴,张芸.应用型教育的课程设计研究[J].科技资讯,2006,(8).
[3]吴国英,孙立威,王光辉.人文社科专业应用性课程实践教学的模式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3).
[4]陈名弟,张来仪.应用性课程论文答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