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摘 要: 为了适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前教育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培养专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师资,已经成为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探索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将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 五年一贯制 学前教育专业 课程体系
一、目前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清楚确立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对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不够,对从事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不够明晰。
2.对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没有进行合理性分析,课程开设零散,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3.部分前导课程和后续课程错位,学时分配不尽合理,核心课程的地位不突出。
二、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设置的基本原则
1.发展性原则。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全面、和谐和可持续发展。
2.综合性原则。坚持综合培养专科层次学前教育师资,课程结构要从学前教育专业特点出发,重视文化基础课程、学前教育理论课程、学前教育技能课程和学前教育实践课程之间的关系与构成。
3.全面性原则。坚持学前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重点,重视一专多能、坚持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相结合的原则。
4.实践性原则。坚持以面向学前教育一线、面向农村学前教育为主,尊重学前教育规律,重视教育实践环节。
5.整体性原则。坚持课程的多样性,实现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活动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的有机结合,发挥课程整体作用。
三、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面向及人才培养规格总体要求
四、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设计
五年一贯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四部分组成。四者有机结合,发挥课程的整合功能。
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是学校的主体课程,是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它是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教学学科,它体现了学校对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必修课程由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文化基础课程、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和艺体课课程四类组成。
思想政治品德课程,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建设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教育及以师德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思想教育课。开设的课程有《哲学常识》、《法律常识》、《师德常识》、《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政治常识》等。文科 专业
文化基础课程,前三年侧重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达到高中文科或高中以上文化知识水平,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为学生的自我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开设:《语文》、《儿童文学》、《物理学原理及其在幼儿园中的运用》、《化学原理及其在幼儿园中的运用》、《生物学原理及其在幼儿园中的运用》、《历史常识》、《地理学原理及其在幼儿园中的运用》、《英语》、《数学》等。
学前教育专业与专业技能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和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着力加强专业思想教育的同时,丰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知识达到大学专科水平,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学生的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学前教育学概论》、《学前心理学》、《学前卫生学》、《中外学前教育史》、《幼儿园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指导》、《幼儿园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幼儿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基础与课件制作》等。
艺术类课程,主要讲授从事学前教育必备的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学科的基本知识,训练相应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高雅的审美情趣,提高艺术修养。开设的课程有:《音乐》、《美术》、《舞蹈》等。
体育课程,主要使学生学习掌握体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强其身体育素质,培养其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以及组织幼儿园体育活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必修课程的延伸与补充。它并不要求学生人人都学,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和能力倾向,通过选修方式朝某一领域深钻,以充分挖掘潜力,释放自身能量。通过选修课程,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特别是通过不
同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选修课分三类:一是文化素养课程,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二是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课程,以拓宽和加深学生的儿童教育专业知识。开设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教学研究课程,提高学生组织幼儿教育活动和开展幼儿教育教研工作的能力。三是艺术课程,以补充和加深学生的艺术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艺术创造能力,拓宽学生的就业面。选修课程,采取学生自选和教师指导相结合。选修课要进行考核或考查,成绩记入学生学习档案,学生必须修满学校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
3.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是在丰富学生的知识和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完善其心理结构,发展其个性,形成其专长,训练其技能,培养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活动课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由教师精心组织、精心辅导,同时提供必要的场地和设备,使活动课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生动有效地进行。
活动课程包括校会、共青团活动、学生会活动、班级活动、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科技、文艺等)、各种竞赛活动、社会调查、社会服务、参观、讲座、基本功训练、学科兴趣小组活
动等。
4.教育实践课。教育实践课程是专业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理论、教育技能和科研能力的综合实践课程,是学前儿童教师职前教育的必要环节。对学生了解学前教育、了解学前儿童,巩固专业思想,印证理论知识,学习与掌握教育规律和培养从事学前儿童保育、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和具有初步的教育科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实践课程包括,参观调查,实际考察学前教育现状和发展趋势及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状况,保育见实习,教育见习实习及学前教育科研实践等。
教育实践课程从一年级开始安排,随着专业课的开设,逐步增大课时量,形成以后期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实践形式。教育实践课程内容依据学科的序列和与学前教育专业的有机结合安排并贯穿始终。
参考文献:
[1]汪霞.国外中小学课程演进[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王泽农,曹慧英.中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比较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薛赛男.发达国家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j]世界教育信息,2006(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