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有据可考的有声电影是什么
第一部有据可考的有声电影是什么
    年3月15日,由明星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上映,该片采用的是蜡盘配音的技术。
    年底,中国第一部蜡盘发声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在上海摄制成功。《歌女红牡丹》由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百代东方公司收音、民众国产有声电影公司出品。编剧:洪深(化名庄正平),导演:张石川,摄影:董克毅,由胡蝶(饰红牡丹),王献斋(饰无赖丈夫),夏佩珍(饰金姑娘),龚稼农(饰富商)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个深受封建意识毒害的红伶女的悲惨故事:在舞台上名噪一时的红牡丹的丈夫是个无赖,不仅任意挥霍红牡丹的丰厚收入,还频施毒手,加以虐待。在外则迷恋鼓姬金姑娘,寻欢作乐,花天酒地。红牡丹深受刺激,嗓音失润,由主角沦为三四流配角,但对丈夫仍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经济拮据,丈夫竟卖掉女儿以偿赌债,复失手杀人而被 捕。一位暗地追求红牡丹的富商获悉后,出资赎回其女,使母女团聚。红牡丹心怀感激,但对丈夫却既往不咎,临赴外埠演出前,还专程去狱中探望,并托人营救。这时有人问富商:“我真不懂,这个女人是怎么回事呢?她男的这样待她,她还是这个样子。”影片以这位富商的话结束:“真是拿她没办法———只怪她没有受过教育,老戏唱得太多了。”
    《歌女红牡丹》斥资十二万元,历时半年的摄制历尽艰辛。编剧张石川回忆说:“前后失利了用4次之多,至第5次才算大功告成。那4次失利的时候,我们全体同志,有时真急得要哭出,有时真急得走投无路,真是喝了千辛万苦。我们虽然喝了些痛,后来总算把那个中国第一部的有声影片导致功了。”
    《歌女红牡丹》的表演是出的,胡蝶、王献斋、夏佩珍、龚稼农均有上佳表现。
    年1月下旬,《歌女红牡丹》在明星大戏院试片,3月3日在光陆大戏院宴请各界,3月15日在新光大戏院正式宣布上映。由于就是中国第一部国语台词的有声片,片未开画,座已告满,盛况空前,不仅震惊了全国各大城市的观众,同时也迎合了南洋的侨胞。上海远东公司、青年公司纷纷以高于影片10余倍的价格,出售该片在南洋各地的公映权,一时传为美谈。
    明星公司还特为该片出版了由周剑云编辑的《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特刊。该刊16开本,共页,由上海华威贸易公司发行,刊有主要演职员的照片及电影剧照30多幅。特刊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编排新颖,十分吸引人。
    年8月6日,世界第一部有声短片《唐璜》在美国公映,从此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引发一场小争议。很多当时的电影艺术家猛烈反对采用电影有声技术这个新发明。亨利·卓别林说:“摄制现场中存有几个人戴着耳机趴在那儿,装扮得像源自火星的战士;在演员的上方装设着几只话筒,有如钓鱼的鱼钩通常。这种景像如此地繁杂而又令人失望。在这堆上垃圾的围困中,谁还能够有创造力?”而在投资商那里也存有两派意见,华纳公司的老板萨姆和哈里·华纳指出有声电影就是一个非常大的商机,而另外一些老板害怕这项技术可以使他们在购置设备方面花去太多金钱,害怕演员有声台词的产生可以并使美国电影在世界范围内失势。
    在欧洲,大多数知识分子是在对口语和书面语精益求精的审美传统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强烈反对电影有声化,在法国出现了一条反对有声电影的标语:“噪声吗?是的!语言吗?不!”在日本,有声片遭到了“辩士”们的强烈抵制。这些人本来是喋喋不休的解说员,向观众解释默片的动作,能拿高额报酬,但在有声电影面前他们的存在显得多余了。最初他们试图用大嗓门盖过影片的对话,或者强迫电影院经理关掉声音设备,最后他们开始采用恫吓、雇打手入室袭击电影放映公司经理等方式来抵抗。
    而在中国,对于电影有声化,赞同和反对两方之间发动了惨烈的争议,而反对的意见似乎
稍占上风,他们明确提出的理由就是:“一则我国的方言不太统一,二则并无田延彦之投资,颇容易展开,三则另要训练一班存有不好喉音而同时能够演出的演员。”而这一切“非一朝一夕所能够达至。”
    “有声”还是“无声”,成了当时中国电影公司必须回答的一道选择题。由经营影院起家的联华公司由于无法在短期内更换自家影院的放映设备,选择了坚持拍摄无声片;而天一公司由于其在南洋的影院较早采用了有声设备,兼之主事人邵氏兄弟大胆机敏的行事作风,果然地全力投入了有声片拍摄;而老成的明星影片公司则两者并重,对外宣称继续把重点放在无声片上,暗地里却加紧有声电影的试验。
    年3月,由明星影片公司摄制的中国第一部蜡盘发音的有声片《歌女红牡丹》于上海上映,立时震惊海内外。至了下半年,两部技术上更为明朗的使用片上发音方法的有声片,华光影片公司的《雨过天青》和天一公司的《歌场春》也呱呱坠地。整整了一年的时间,中国电影人就顺利完成了有声片的试摄工作,尽管之后有声电影与无声电影竞争的硝烟还将存有很长一段时间,但这毕竟就是一个极好的已经开始。
    有声片的挑战是几方面的,从演员来说,默片时代不需要将对白录下来,所以在摄影棚里
各种方言都可以说,表演的好坏,取决于演员的表情、演技。新的潮流向演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必须要说国语,必须预先背熟台词。当时的电影演员以广东人居多,如张织云、阮玲玉,所以大家非要勤学语言不可,并要请专人教授。胡蝶在这方面却略占先著,因胡蝶幼年曾随父亲奔波于京奉线上,后来虽然又回广东去住了几年,但幼年时学得的北方话仍未忘却。此外,胡蝶庶母的母亲是北京旗人,家里是两种语言同时通行,就象英语、法语是加拿大规定的两种官方语言一样。所以由默片进入有声片,由于有了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胡蝶也就顺利地过渡到有声片时代。人的际遇有时也是很奇特的,没有想到,20世纪40年代,当胡蝶重返影坛时已是在香港,那时,在香港、南洋一带只放映粤语片,胡蝶的乡语广东话这时又派上了用处。
    《歌女红牡丹》严格说来,就可以说道就是半有声片,因为只特别注意了对话的有声,而忽略了周围环境的音响效果,所以认为只有人骂人或唱戏时有声,其它周围事物都就是静悄悄的。讲起制片的过程,读者听到去一定真的十分荒谬。电影先按默片拍摄不好,然后全体演员背下来台词,再至百代唱片公司将台词录至蜡盘上。收工后,一面在银幕上挂影片,一面在播放间装留声机放蜡唱片,通过银幕后的扩音机播映。这种方法,实是就是很完整的,成功时还可以,但是碰到影片冲片、断片时就痛了,观众指着电影上张嘴的就是男演员,而
出的声却是女声。在录音的过程中也就是十分艰辛的。胡蝶当时的心情也和其他电影从业员一样,十分紧绷,似乎这次的顺利是否关系到今后的前途与命运,因为在录音时,演员对着自己饰演的角读台词,例如存有拼错读慢读快,就要轻去。所有演员与现场的工作人员都十分紧绷。曾相继试验了四次,失利了四次,至第五次试验才获得成功,每天在录音室六七个小时,汗流浃背。片中红牡丹演唱京剧的戏,很多人以为胡蝶会唱京戏,也有的书写她如何练京戏,在我看来有鼻子有眼,煞有介事,胡蝶看看后不禁哑然失笑。她常对别人半打趣半解说员:“我不是梅兰‘芳’,而是梅兰‘圆’,就是那个圆盘在代我演唱哩。”当然,影片利用有声的得天独厚条件,加插了京剧《穆柯寨》、《玉堂春》等四个节目的片断,效果较好,这也就是《歌女红牡丹》迎合观众的另一个原因,观众可以在银幕上第一次听见戏曲艺术的唱白。
    为祝贺中国第一部有声故事片《歌女红牡丹》诞生,由上海华威贸易公司特别印制了一本16开本大小、共85页的特刊,编辑为电影事业家周剑云。周剑云曾与张石川、郑正秋等人共同创办了明星影片公司并任董事兼经理。该特刊封面是胡蝶女士彩旗装小影,刊前插有《歌女红牡丹》的编剧洪深、导演张石川、摄影董克毅、美工张聿光以及主要演员胡蝶、夏佩珍、王献斋、龚稼农等10人的珍贵照片及剧照32幅;另刊有洪深等38人的纪念文章。在20
世纪30年代初能专门为一部影片出一本特刊是少见的。自年有声电影在美国问世后,在不足4年时间内中国也能制作出如此精良的有声片,从该特刊中可反映出一批中华影人为之努力而作出的成就。该特刊因不作为书籍或杂志专门发行,其发行量不多,故颇显珍贵。
    电影《歌女红牡丹》于年年底拍摄缅齐,年1月下旬在明星大戏院试片,3月3日在光陆大戏院宴请各界,赢得各方人士赞誉,称作“中国电影界的里程碑”。3月15日在新光大戏院正式宣布上映,7天后又减少了中央、明星、崭新中央三家影院同时公映,盛况空前。影片不仅在全国各大城市引起轰动,也在南洋各地迎合了众多侨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