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传统文化
篇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习俗
对中国传统文化习俗的心得
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现在以我国的节日习俗活动为例,介绍传统节日习俗,让大家能更深一步的了解我国的文化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
4.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5.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6.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
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7.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8.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9.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
心得体会:
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必须要有自己的文化,而传统节日就是这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时代的发展中,许多民俗文化不应只是“古化石”或“历史残留物”,国人有必要保护好、发扬好传统文化,把传统文化从历史引向未来。节日习俗是展现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着民族的历史风貌和社会生活,在增强国威,加强民族凝聚力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名中国大学生,我们更加不能遗忘了自己的传统文化习俗,因为我们都是国家的希望。我们要做的不止是记住它,更重要的是向其他人宣扬。让我国的文化流传下去。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第一讲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生生不息的运动过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有它发生、发展的历史,都有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而中国传统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昨天”,具体而言,它是指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国56个民族文化的统领。而流传年代久远,分布广阔,被称为“汉文化圈”,文者是宇宙自然规律理律描述,文化是道德的外延;文化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是文化;文化是软实力,是决定一切的内在驱动力;文化又是社会意识形态,是中华民族思想精神,是社会政治和经济的的根本。今天我们就着重来看一下儒道佛这三家文化传统。 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
二儒家文化传统
儒家在中国有2000余年的发展历史,它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结构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且对世界文化也有较大的影响。直到今天,它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中还没有消失。它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它的一些哲理和智慧,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
(一)重视人的尊严
人生而平等、人生而自由是现代文明的普遍理念,而与我们传统的儒家文化中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的观念是一致的,这也说明了儒家思想的现代性因素。两千多年来,以儒家人文精神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始终从身体上、心灵上关注着人和人的价值,还理智地关注着人与自然和社会,并以道德伦理的形式协调相互之间的关系,道德成了衡量人生价值的标准。正是这一人文精神,引领着中华民族稳定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和优良的民族传统。因此,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在强调“以人为本”的今天,弘扬儒家文化的人文精华,是提高全民族人文素质的必然选择。
(二)强调万物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是自己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的和谐。孔子把“仁”“义”“礼”“知’’“信”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一般原则,“仁”在尊重人的前提下“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由于“仁”是由人自身已经达到的自身和谐之后为基础的,所以由此引申出来的行为原则,必然要求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注重人的价值,就是把他人看作与自己同样的人看待,以人为人,相亲相爱。而“义”是孔子理想中的君子处理人际关系的价值准则,“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是“义”的最高境界,为了社会利益可以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礼”作为一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
现行秩序或者道德规范,孔子强调“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自觉地按照礼的规范去行事,建立有序和谐的人际关系。“知”的核心的功能在于以清醒的理性的思维明确辨别是非,知天命,进以礼,退以义,求之要有道,以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