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思考
歿裕可讨
大于5%但小于或等于50%;“极小可能”是指发生的可能性大于0但小于或等于5%。
如补偿合同已经签订了,那这笔支出的可能性应当是大于95%,除非合同主体灭失,否则木隠款肯定是需要支付的。这种情况就是“基本确定”,应当计人预计负债,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在土地储备地块中,如地块存在地质灾害风险.但是风险不大,形成支出的可能性小于等于50%,这种情况就是“可能”,不需要计入预计负债,应当计入或有负债,在表外披露就可以了。另外,"很可能”发生的事项无法用金额计量的,也应计入或有负债,并进行表外披露。
(三)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构成要素
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编制以企业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公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为理论基础。但考虑土地储备部分资产和负债的核算采用估算得出,借鉴国家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土地负债表构成基本要素应定义为土地储备资产、土地储备负债和土地储备净资产(权益),其中净资产(权益)由资产和负债的差值得出。相对于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土地储备资产和负债核算对象的范围确认更加简单,价值核算也相对容易。考虑到我国土地储备具体模式存在差异,在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试点编制期间,各地可以根据自身土地储备的特点,选择需要纳入到资产、负债的核算对象。
总的来说,编制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可以借鉴管理会计的思路,利用土地储备业务过程中生成的财务会计信息和土地资产数量等非财务信息,运用管理会计工具方法,更真实、准确地反映土地储备资产负债的经济状况。而对于可能形成负债的一些土地储备经济业务事项,可以参照企业会计准则里关于“或有事项”的相关规定进行处理。因此,目前编制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的关键是,按照财政部关于管理会计和成本核算指引的思想方法,对土地储备业务的成本核算主体、成本项目和范围等资产负债表要素进一步研究细化,编制具体的报表表式和编制指引,统一编报指标口径,提高报表编制工作的可操作性,为形成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的编报体系打好基础。
四、有关问题思考
在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编制过程中,还有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地方。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作为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一个探索,将来是否需要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进行衔接?或者只是作为政府部门对土地储备管理的一个有效工具,形成一套独立核算、独立编制的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报表体系?
另外,将来国家考虑编制《国家资产负债表》,将非金融企业的国有资产、金融企业的国有资产、行政事业性国有资产、国有自然资源资产都纳入统计范围.将涉及到合并报表问题。比如:发行的土地储备专项债,财政纳入行政事业单位报表统计,土地储备管理部门纳入土地储备资产负债表统计,合并报表是
否涉及到抵消事项?如果参照管理会计、基建会计的思路编制报表,与其他几类报表是不同维度的.用不同维度会计方法编制的报表,一般来说无法合并。
主要参考文献
[1]杨艳,昭,封志明,闫慧敏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原型研究IM].北京:气象出版杜,2018.
[2]袁国辉.管理会计基本假设探析[OL].指尖上的会计,2016.
作者单位:自然资源部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司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政府预算与会计研究所
江西省自然资源厅国土资源勘测规划院
(责任编辑:高康)産I中国农业会计2021—4
一、改革背景
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发布,该意见提出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要求,根据不同类别事业单位的特点,有序推进实施改革和管理。要在清理
规范的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根据职责任务等要求,进一步细分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承担基本公益服务且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一类;承担公益服务但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的,划入公益二类。2014年前后,根据上述文件等相关精神,部分事业单位分类已基本确定。
分类后的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更加强调公益性职能,这部分单位提供的某些产品或服务,不能或无法通过市场方式配置资源,但同时因改革尚未完成,财政政策仍然按照原有格局实施,导致部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出现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不足等状态。
二、面临问题
(一)政策落实不力导致经费结构性矛盾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部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仍需部分经费自理编制。这部分单位财政项目经费比较充足,而人员经费仅根据财政补助编制人员数量保障。根据政府购买服务相关规定,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能作为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而这部分经费自理编制人员又缺少相应财政经费保障,导致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存在“有钱打仗.无钱养兵”的怪象。
(二)经费不匹配导致公益性职能不突出
为确保人员经费得到有效保障,部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结合自身优势和所掌握的资源或国有资产想方设法进行创收。导致这部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创收中.其履行公益性职能有关工作无法深入研究、主动开展,
会计管理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思考
周涛
摘要:在事业单位改革进程中,部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因财政配套改革政策不到位,导致经费结构性矛盾凸显。
本丈分析了部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面临的问题,并结合工作思•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希望对进一步提升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有所帮助。
关键词: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务管理
存在被动接受上级指派工作、只在形式上完成公益性职能工作的问题。长此以往,不利于公益性职能有效发挥和事业发展。
(三)人员经费不到位导致预算支出随意性大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不同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无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取得人员经费.如果其本身又无资产或所属企业,受创收来源所限,只能通过部分人员经费或公用经费挤占财政项目经费的方式解决,由此导致预算支出非常随意,且原本申请的项目经费因无法全额使用在项目中,项目资金无法充分发挥有效作用,项目实施效果会大打折扣。
ol是什么单位
(四)决算反映不完整导致数据不真实
通过挤占项目经费解决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部分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在填报单位决算报表时,人员支出、公用支岀和项目支出均无法真实反映在决算报告、财务报告等报表中,导致财务数据无法真实反映单位日常运行情况,也无法为上级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三、对策建议
(一)強化公益职能,积极争取财政支持
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属性是由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和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因此作为公益一类事业单位,更应当不断强化公益性职能,“有为”才能“有位”,不能因强化创收而忽略公益性职能定位,只有不断强化并积极拓展自身公益性职能,待改革到位时才能确保经费保障到位。同时,在改革过渡期内,要积极向
有关部门反映和沟通自身遇到的困难,尽最大可能争取财政及有关政策支持。
(二)强化科学预算,合理安排各项收支
单位财务人员应当认真研究预算等相关制度,熟悉各类资金渠道及列支要求.对预算科目、经济分类要求和项目申报等工作要深入细化研究,结合本单位的实际业务,准确预估各类业务工作量及支出内容、标准等,提高预算的前瞻性和科学性,过好“紧日子”,切实遵循统筹兼顾、勤俭节约、量力而为的原则,使用合适的渠道支出必要的经费,合理安排各项收支,准确填报各类财务报表,为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和可靠依据。
(三)加强绩效管理,确保支出效益效率
传统公益性事业单位在预算方面往往“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长此以往,不利于科学合理地配备、分配、使用和管理公共资源,加之当前不断强化预算执行进度,极易导致各项支出缺乏统筹考虑.达不到应有的效益效率。公益一类事业单位应当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为抓手,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多维度考量,科学合理配置资源,提高单位整体绩效管理水平,在实现效益效率的同时,统筹保障自身事业发展。
(四)盘活资源资产,有效拓宽资金渠道
摸清单位现有资源资产.改变“等靠要”的思想,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厘清思路,创新方式,结合自身职能,针对本单位的优势和单位职能、人员、专业、资产等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盘活资源资产的新路径,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在现阶段改革过渡期内,尽可能有效解决经费结构性矛盾。
(五)强化成本控制,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
按照《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要求,对本单位实际发生的各种耗费,根据管理需要.利用辅助核算等方式,开展成本归集和分配.准确核算总成本和单位成本,将实际成本控制在预期目标内。通过成本核算管理,加强对各类资金财务控制和监督,严格管控各项开支,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六)不断加强学习,及时跟进政策变化
公益一类事业单位财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财务制度规定,熟悉本单位业务工作的方方面面,而且要及时学习、深入研究,紧跟改革步伐,了解事业单位改革和财政改革的方向和政策,掌握新变化、新要求,做好相关知识储备,积极为领导班子提出有效可行的决策建议。
主要参考文献
[1]华敏.浅议预算绩效管理下公益类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J〕.山西农经,2019(9):160-16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1)37号).
[3]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财会[2019)25号).
作者单位:农业农村部财会服务中心
(责任编辑:帅一)
中国农业会计2021—4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