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之辨
明德之辨
作者:赵澎
来源:《商业文化》2011年第06
        要:法纪可以使人的行为受到约束,但要响应主席的号召,建立和谐社会,需要的是对人心的规范,明德,正是人内心的规则。
        关键词:明德;万物一体;仁;霸术;良知
ol是什么单位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6-0377-01
       
        一、什么是明德
        先圣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句话应该做何理解呢?大学者,大人之学也。明德者,万物一体之仁也。大人者,以万物为一体者也,若夫区分形骸而分你我者,小人也。如此一来,这句话得意思就清晰了,而明德为何物也了然了:圣人之道,首要的即在于明其明德,
这明德,便是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之仁。如果就于形骸之间而在心里上有了你我之分的话,那便是小人了,也就是现在的普通人。
        那么,又该如何理解万物一体之仁呢?视国人如同自己一般,去亲切、去爱护,视国家犹如自己的家庭,认为凡天下间有血有气的人,皆是自己的兄弟、儿子一般,以此亲爱呵护之心去对待他们,这便是万物一体之仁了。
        二、如何明明德
        圣人之道,首在明明德。既然我们知道的何为明德,那么更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去明明德,以成就圣人之道,实现众人皆圣,那么和谐社会何愁不存。其实,人性本善,只是世上风气驳杂,物欲横流,致使人们蒙蔽了自己的本心。天命之性,粹然至善。万物一体之仁并非只存在于圣人身上,便是小人,身上也有着万物一体之仁。虎毒不死子、人皆欲亲其亲,其实父子亲戚之间,皆是独立个体,存在于世,各自为活。但是是什么使他们可以彼此无私奉献,甘于牺牲呢,说白了是其心中万物一体之仁视父子亲戚如同一体。只不过这个万物一体之仁,是因为血缘关系而使得彼此抛开自私更为容易罢了。再者,当看到有妇孺幼子身临高楼深井之险,必然会怵惕惊惧,而有救助使之安然之心,这就是其万物一体之仁视
妇孺幼子如同一体所致了。再者,看到老病困苦,必有不忍之心,这同样是其万物一体之仁视老病困苦如同一体所产生的心情。以上例子尚是同类的感应,而看到草木摧折,鹤唳哀鸣,每每有忧伤感怀之情,这实际上是其万物一体之仁视草木瓦铄、孤雁哀鶴如同一体所造成的。
        “小人之心,其万物一体之仁尚能不昧若此,这一方面是因为仁乃其天命之性,灵昭不昧,自在于心。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此时未动于欲,蔽于私。等到小人欲念攒动,为私欲所蒙蔽,或因利害关系,或因愤怒情绪,伐物忌类,无所不为,更有甚者骨肉相残,那是他的一体之仁被物欲所蒙蔽了。这个世界物欲横流,人生活其间,如果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那么即使是大人,他的心也会分隔隘陋,如同小人。而如果小人能够去其私欲,恢复其万物一体之仁同其行为的一致,那么虽然是小人,也已经变成圣人了。所以,明明德,即是去其私欲,使其本心不间于外物之欲,而复其心体之同然。并不是在其本体之外,而有所增益。正因为如此,所以明明德没有闻见之杂,记诵之烦,辞章之糜滥,只需要入则孝,出则悌,朋友有信,长幼有序,万事万物致于良知,按本性而为,谁又不能呢?
        三、明德之于国
        如以明德来教化天下,主張立身之本,立德为先,天下又何愁不能大治。教人者以此为根本,学习者也以此为大端。无论学校市井,只以奉行自己的良知为其要务,皆以建立自己的德行为根本。违背自己良知的人,就算他富可敌国、位高权重也会被认为其不肖,受到千夫所指。即便闾井、田野、走卒、贩夫者皆能个安其职,无谄羡之心。生于斯世,身为社会动物的人又怎么会不明其明德,如有违背其良知的人,受千夫所指,天下虽大,也无其立锥之地。
        只可惜,物欲之蔽,自夏启立国而兴,积习千年。更有甚者,取与先圣学说相近似者,彰之于外,而内济其一己之私。自此,圣学晦暗而霸术横行。世间之人,终日求取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欺天罔人,谋一时利益,猎取名利财。则世间物欲日益高涨,霸术之猖,积渍以深。圣学已远,于是末枝小道得以昌盛,评论之学,借批评善言以求名。辞章之学,借糜滥侈丽以求利。这些都是本末倒置啊。没有明德的学术,流于权谋智术,日益为祸。
        千年积渍,习以成性,功利之毒荼毒已深,更至于人之心髓。人生于世,受物欲隔隘,为求利益,相互压人以势,攀高竞技,取以声誉。居田野而欲入藩镇,食粟米而念珍馐,处
郡县则思藩臬之高,居台谏则望执宰之要。记诵广博,正可肆其辩,章辞侈丽,正可饰其伪。当年先圣所不能兼通之智,如今的初学庶子却想通达其说,穷究其术,口中说为国为民,其内心实意,唯恐不如此不足济其私、满其欲。明德之教,迫切至斯。所幸天命之性,粹然至善,所以灵照不昧者,万物一体之仁。虽然间于有我之私,隔于物欲之蔽,但只要修其身,去其私欲,则必可复其心体之同然。行为之间致于良知,良知和身体知行合一,则不违背本心,心境通达,自得其乐,又何用受世间名利攻伐之苦。心体大同,则众人皆圣,和谐社会自然而然矣。
        结束语:没有智的德,是荒芜,没有德的智,是霸术。德与智应当偕立,但更要明确,德为根本,智为辅佐。只有天下万事万物,皆以德为本,无德者虽智虑无双亦求名利权势而不得。则有私而亡德,亡德而不得其私,更为千夫所指,试问又有何人愿亡其德而济其私。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作者简介:赵澎(1986— ),男,石家庄人,河北经贸大学民商法专业,法学硕士,研究方向:债权。
       
        参考文献:
        [1]王守仁.王守仁全集[EB/O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