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尾无法也有法(下)
结尾无法也有法(下)
结尾无法也有法(下)
孙长江
(五)反问收束法
反问,作为一种修辞方法,它所能获得的表达效果,较之一般的直陈句,要强烈得多,这是人所共知的。但作为一种文章的结尾方法,它能获得怎样的表达效果,大概就鲜为人知了。尽管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广泛地运用着这种方法,为自己的一番话作结、为自己的文章收口。
有一个同学在演讲中,以“滴水穿石”作喻,先讲到“滴水穿石,非力使然,恒也”,又讲到“滴水穿石”,还在于所有的水滴的目标专一……在演讲结束时,笔者发现原稿中一句直陈句忽然间变成了反问句。事后问她何以如此,回答竞是:“不知道,自然而然。”
那结语的直陈句是:“在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做一滴锐意进取的‘小水滴’!”
而演讲中竟自觉不自觉地变成了:“在改革的大潮中,我们每一个人,何不做一滴锐意进取的‘
小水滴’呢?”
比较一下,孰优孰劣,是十分清楚的。直陈句结尾,尽管意思也明确,但显得平淡、瘦弱,甚至有点勉强;更使人感到不足的是,笔墨虽尽而文似未终,后面还应有几句话才是,可是竟象被作者腰斩了……反问句结尾,就干脆利落得多,戛然而止,文终笔收,笔尽而意不尽,给人以几分回味。这也许就是“反问收束法”受人欢迎的原因吧。
笔者曾给学生命过一个给材料作文。材料如下:
据说有人拿着自诩为按照“清宫秘方”配制的化妆品,去爱新觉罗·溥杰,想请这位皇亲鉴定、认可,并题字以作广告宣传。不料,这位老先生不认帐。他对来人讲;那时候,宫廷里洗脸用的只是鹅油胰子或猪油胰子,里面掺榧子,搓成丸子罢了。宫女们洗头用的不过是榆木花水,抹的口红是棉花蘸红颜水……溥杰老先生是宫廷中人,他的所谓“不认帐”,不过是讲实话罢了。
面对这则材料,一个同学从溥杰先生没有“助纣为虐”,在巨大的利诱面前仍坚持讲真话、坚持真理的角度,将观点确立在:“真该学学这种‘不认帐’”上。在文章的开头,小作者这样写道: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真的假不了,假的也真不了……多么简单的事实!可是,简单的事实却常常最具有迷惑性。既然并不存在什么宫廷秘方,怎能无中生有呢?既然是假的,为什么又想瞒天过海使它变成真的呢?幸亏溥杰老先生“不认帐”没有帮助不道德的商人去骗人。这种不认帐,就是讲真话,坚持真理。我们真该学学这种“不认帐”!
接下来,小作者展开了两个层次的论证。在全文的第二段里,作者运用了大量事例,阐述了古往今来,许多深明大义者不为利禄所动、所诱,坚持讲真话,坚持真理,不同程度地推动了历史的进步。至此,有一个问题不可回避地提了出来,既然,人应该讲真话,应该坚持真理,实际情况,却又为什么常常相反呢?于是,小作者针对这一问题,在全文的第三段里又展开了第二层次的论证:讲真话有时很难,有时甚至要献出生命。接着,小作者又用了布鲁诺、李公朴、闻一多等人为坚持真理而献出生命的典型事例,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证明。问题明朗了,既然讲真话、坚持真理要付出如此代价,为什么还要坚持呢?小作者说得好:“生命停止了,但历史前进了;生命消逝了,但他们的追求和信仰,却化作了江河,化作了山脉,永远闪耀光华!”
论述至此,该收尾了,因为水已到、渠已成。在结尾中,小作者笔锋陡转,首先联系到今天的现实,继而用一反问煞住,果如“豹尾”,斩截有力。还是完整地读一下这个结尾:
时间走到今天,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能够自由呼吸的空间。时代,永在呼唤真话和实话,摒弃空话与假话。我们不愿再看到“万马齐喑”的悲凉,我们渴望鲜花怒放时喷涌的芬芳。为了让真理永远沐浴阳光,我们这些未来的主人,不是真该学学溥杰先生的这种“不认帐”吗?
好的文章,读起来似有千军万马在奔腾,读到篇末,回头再一看,竟非千言万语所致;好的结尾,更是这样,它与全文的文脉相承,一笔不多,一笔不少,没有“狗尾续貂”之嫌,更无“断鹤续凫”之病。读到终篇,还想读,但没了;不读,心里又痒的厉害。怎么办?回味去吧!
运用“反问收束法”为文章作结,最忌讳的就是不自然。写《追求》篇末来上一句:“难道我们不该去追求吗?”写《困惑》,结尾也没忘了反问一句:“我们不该清醒而冷静地对待困惑吗?”古人讲得好:“自然为文,如风行水上。”我们讲有这样一种好的结尾方法,并非是说:“文到终篇必反问”,而是说:“问到笔端莫怠慢,可发问处直须问”。
(六)引言收束法
用“引言”开头,是一种极好的方法,同样,用“引言”结尾也是一种极易获得效果的好方法。
有这样一则材料:
哥伦布远航发现了新大陆。但有人对他的发现不以为然。在一次宴会上,有人向哥伦布发难说:“这没什么了不起,任何人都可以做到。”哥伦布没有反唇相讥,而是拿来一只鸡蛋,对在座的人说:“诸位,谁能把鸡蛋竖在桌子上?”大家面面相觑,无人竖得起来。这时,哥伦布不慌不忙走到桌边,拿起鸡蛋,在桌子上轻轻地磕了一下,鸡蛋便稳稳地竖在了桌子上。他说:“这是再容易不过的事了,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必须在有人做过之后。”
有一位同学,根据这则材料,把观点立在了::“为,是事业之本”上,在论证中,又多次采用了正反对比的方法,更为可贵的是,小作者不仅看到了“为”的反面是“不为”,同时,更揭破了“不为者”的表现及本质,说穿了就是空谈,在空谈中获得满足,在空谈中消耗生命……因而,在文章结尾,小作者这样写道: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么来的。”屠格涅夫笔下的“罗亭”有着极高的天赋,可是终生一事无成!记住他的临终遗言吧,他说:“我一生从未做过一件与自己的才能相称的事业。”因为什么?就因为他太醉心于自己那美妙的空谈了。戒掉空谈吧!因为它除了愉悦自己的虚荣之外,再也没有半点用处。
读这样的结尾,我们除了应佩服小作者能够如此恰如其分地选用“引言”之外,真应该再多获得些启示。小作者引用名言,仿佛是信手拈来,其实,在这引言的背后,小作者曾经作过怎样艰辛的阅读与搜集的努力,我们是应该能够想到的。许多同学苦于写不好作文,常寄希望于上帝能送来一个令自己满意的语文老师,讲几个秘诀,自己于是会写作文了……这真是一个美丽的梦想。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意思是在告诉我们,功夫是要自己下的;尤其是写作文,简直可以说,一点捷径也没有。它,是一门笨学问;材料要自己搜集,名言要自己整理,结构要自己把握,行文要自己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什么东西用钱都可以买到,可是却买不到文章的构思,这不是笨功夫又是什么呢?
为了能写好作文,获得一个令自己满意的分数,分门别类地搜集整理一些名人名言,实在不是无用功。
有这样一幅漫画(见下左图)。一个同学面对这幅漫画,把观点立在了“一定要着眼于集体利益,任何人都不能凌驾于集体之上。”文章开篇由神话故事“羿射九日”引出漫画《都在干》,然后切题,他这样写道:
十个太阳为了显示各自的热量,谁也不肯回到阳谷,天天十日当空,给人类带来了无穷的灾
滴水穿石的下一句
难,终于被后羿射下了九个。这故事同漫画《都在干》一样,无不在提醒人们:一定要着眼于集体利益。
接下来,文章展开了两个层次的论证。在全文的第二段中,小作者运用了数个典型事例,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有具体有概括,集中论证了“不顾全局利益、呈个人英雄,是事业成功的大敌”这一分论,在全文的第三段里,小作者将思路深入一步,集中笔力论证了“团结就是力量”这一分论。他这样写道:
如果每一个成员都以集体利益为重,紧紧团结在集体的周围,那就可以做出一个人力所不能及的事业,就可以所向无敌。狼是一种很凶猛的动物,但它们往往是成结队地活动、捕食,即使是“山中之王”的老虎有时也不敢迎其锋;蚂蚁可算是十分弱小的昆虫,但数以百万计的蚂蚁却可以轻而易举地吞没一座村庄;中国女排的每一个队员的实力与古巴、美国队员相比恐怕要略逊一筹,但队员们齐心合力,竟数次击败古巴、美国,夺得世界冠军,靠的也正是团结奋战。团结就是力量。个人的力量再大,与集体的力量相比也是渺小的。
至此,文章该结尾了。小作者运用了一条谚语作为引言,不仅高度概括了两个分论点,总括了全文,使文章的论述达到了有分有合、有序有归的高境界,而且,这条谚语明显地启发开阔
了作者的思路。作者运用它与文章的开头稍加照应,便构成了一组排比,在高潮中结束了全文。请读本文的结尾:
中国有句谚语:“砂轮的坚韧,是接受了散沙的教训。”我们不能象十个太阳那样,只顾个人英雄;我们更不能象一盘散沙,把力量消耗在散兵游勇中。团结,团结,再团结!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