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红文旅景观设计———鸭兰村支部旧址提升改造工程...
杭州市临平区崇贤街道鸭兰村作为原杭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具有光辉的红历史。在鸭兰村支部旧址提升改造工程(一期)竣工后,新建的党史陈列馆与支部旧址成为党员教育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新基地。自开馆以来,联合周围“巧渡千亩”“琴音赞歌”等新建景观节点,鸭兰村已接待许多党团组织和社会人士前来参观学习,已然成为新的红文化旅游打卡地,并为实现弘扬民族精神,彰显红文化,推动村旅产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但由于鸭兰村缺少旅游接待功能,红旅游产品形态尚未完备,导致旅游内容单一,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同时,一期工程以南片区的村容村貌未与之协调,部分房屋破旧杂乱,影响整体风貌。
因此,为响应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与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提升工作,增进民生福祉,改善鸭兰人民生活品质,同时避免“千红一面”的红旅游模式,打造出有吸引力、可游可赏、旅游产品完备的红景区,圆鸭兰人的致富梦。以该项目为例,分析如何在景观设计中讲好红故事,利用好红资源,盘活红文旅,助推乡村振兴。
1项目概况
为进一步发扬鸭兰村红文化,彰显红底蕴,改善鸭兰人民生活品质,打造可学、可游、可赏、可品的红旅游地,崇贤街道拟在(一期)工程以南地块,北起鸭兰村支部旧址广场,南至鸭兰港,西起鸭兰北路,东至桃花港,南北长约80m,东西长约120m,拆改农户20户,腾出用地进行鸭兰村支部旧址提升改
造工程(二期),总占地面积约7800m2。
2前期分析
2.1二期工程建设必要性
2.1.1能进一步完善红文旅产品形态。分析已建成的一期工程,其文旅及学习地点主要集中在支部旧址馆内,游览路线固定单一,缺少开展培训、召开会议、红文化体验等互动场地,内容不丰富,效果不突出,整个游览时长不到1h,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动力不足。另外,餐饮、住宿等配套服务的缺失制约了红文旅的发展,带动鸭兰乡村振兴的效应未能实现。
2.1.2能与当前上位建设要求相向而行。在杭州市临平区初步拟定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临平段)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中,三家村将围绕非遗藕粉文化作为重要节点,当三家村滨水景观带建成后,“邻居”鸭兰村势必与其联动,形成更大规模的乡村文旅综合体。另外,在浙村镇示范办的最新文件中,鸭兰村已列为2022年省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因此,在当前时代发展背景和上位建设要求下,鸭兰村支部旧址提升改造工程(二期)项目势在必行。
2.2二期工程建设选址
分析一期工程以南片区的民居建筑现状,密度高,布局乱。从房屋建筑年代来看,约有85%为20世纪
90年代建筑,从房屋建筑质量来看,层次不齐,风貌较差。该建筑也阻挡了一期由北向南的景观视线,造成空间局促、狭小。另外,该建筑也侵占了南面鸭兰港的滨水生态空间。因此,二期工程从风貌完整、游赏便利、操作可行、效果突出方面考虑,选址于一期工程以南约7800m2的地块。
2.3二期工程优劣势分析
2.3.1优势与劣势。红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突出,村域生态环境优越,且鸭兰村位于杭州北部门户区、临平区咽喉要道,毗邻交通要道和交通枢纽,区位优势明显。但品牌资源产业链条尚未完备,旅游配套不足。2.3.2挑战与机遇。来自其他红旅游产品的竞争,同质性较强。但鸭兰村的红文化地位凸显,有更强的文化驱动力,发挥其优势有助于做大鸭兰红旅游品牌,合理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3设计目标
为响应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与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提升的要求,传承鸭兰村红文化,以“红根脉,薪火鸭兰”为设计主题,目标是将鸭兰村打造成集党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红文旅景观设计
——
—鸭兰村支部旧址提升改造工程(二期)为例
刘天驰
(浙江省省直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浙江杭州310000)摘要:红是我国最鲜明的底与基因,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到了红文旅将成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与推动文化和旅游融
合发展的重要举措。以“鸭兰村支部旧址提升改造工程(二期)”项目实践为例,分析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如何把红人文景观与绿自然
景观融合,塑造出既能观光赏景,又能学习红历史的景观空间,让游客培育出红精神。
关键词:园林景观;景观设计;城市规划;红文化;主题公园
47
--
建学习、红文旅、乡村康体于一体的浙江红文旅打卡新高地,助推鸭兰乡村振兴,改善鸭兰生活品质,圆鸭兰人的致富梦。
4设计方法
4.1主题突出,印象深刻
二期工程将继续深入传承鸭兰红文化,围绕“红根脉,薪火鸭兰”主题,通过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小品、场景雕塑、地雕石刻、象形符号与建筑设计中房屋形态、房屋立面、房屋彩等要素,共同展现鸭兰红文化。
4.2以点连片,通盘考虑
二期工程将通盘考虑与一期的关系,布局“一轴一带,四房六区”与一期“薪火初心”“琴音赞歌”“巧渡千亩”等已建景观节点融合,解决一期工程红旅游接待功能缺失、产品形态不全、旅游内容单一等问题。
一轴,薪火传奇文化轴:即以鸭兰红岁月的历史见证场所、支部旧址陈列馆为核心,由北向南,将一、二期工程串联融合。一带,秀美鸭兰亲水带:即修复鸭兰港两侧滨水绿带生态,融入绿道系统,强化滨水岸线景观价值。四房:新建四栋功能性建筑,鸭兰村委、颐养馆、薪火中心、乡里中心。六区:六大红文化主题的景观空间,红足迹区、红风华区、红青春区、红基因区、红种子区、红听涛区。
4.3精细入微,步移景异
二期工程打破传统红文旅“千红一面”的模式,景观设计摈弃单调大面积的广场铺地,将户外空间精细
化,设计六大红文化主题景观空间,满足文化讲述、标识引导、驻足洗礼、精神堡垒、照相留念、游憩休闲、人集散交往等多种功能,达到步移景异的景观效果,迎接八方来客。
4.4乡村味道,原汁原味
景观材料的选择对乡村风貌的呈现起至关重要的影响,二期工程因地制宜,讲究生态、多样和文化。硬景使用嵌草花岗岩、碎石、植草砖、老石板、青瓦做铺地,用块石做挡墙,软景则选择当地原生乡土树种,如银杏、朴树、榉树、香樟、垂柳等。配置方式避免城市化,保持乡土气息,使植物的彩、风格与周围环境协调,营造返璞归真的自然景象和鸭兰乡村氛围。
5设计特
二期工程深度挖掘鸭兰村历史文化,引用三则颇具代表性的鸭兰故事,提炼其美好精神和文化,通过景观空间的塑造还原故事场景来讲述,让游客有所看、有所思,起到互动作用。
5.1讲述鸭兰村历史文化的景观空间
5.1.1文化背景。在光绪《唐栖志》中设有“鸭阑桥”这一条目,说明鸭兰村名由桥名转讹而来,而它又有4个不同写法:鸭阑、鸭兰、鸭澜、压澜,各有各的由来与道理。1927年6月,杭县县委委员马东林在鸭兰村召开党员大会,宣布成立中共鸭兰村支部,鸭兰村党支部在这一区域广泛开展众动员和革命活动,
一缕缕革命的星星之火在中华大地上徐徐蔓延开来。
5.1.2设计内容。红足迹区:主入口设计文化地雕与北面支部旧址呼应,中轴道路为嵌草老石板,采用深浅两种石材颜,勾勒出红文化元素“飘带”图案,引导游客前行。道路两侧为碎石铺地,通过条形青石板、“鸭阑、鸭兰、鸭澜、压澜”的题字锈板与观赏草种植池的交错布置,让软景与硬景相互交错,营造沧桑旧时的古朴氛围。在道路西侧的文化长廊中,悬挂亮化透明发光板,通过科技窗花的形式展现鸭兰的历史。廊架外通过“薪火源头”人物雕点明红主题,带游客探寻鸭兰的红足迹。
红风华区:场地的核心精神高地,由5个五星图案的树池与“红风华”人物雕组成,通过“红飘带”文化铺地,渲染极致的红氛围,升华红情绪,让游客能在此汲取前进力量,点燃激情。
红青春区:以“积极阳光的舞动青春”为理念,设计大草坪为游客提供休憩的自然场地,通过自由嬉戏的孩童这幅美好场景表达一心向党,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两侧延续“红飘带”元素,设计异形“飘带”坐凳供人休憩,这里也将成为列队集散的空间。
5.2讲述鸭兰村教育文化的景观空间
5.2.1文化背景。解放战争时期,鸭兰村克服重重困难,利用一切条件筹备建设鸭兰村小学的前身——
—家庭学堂,“三尺讲堂系国运”,一户人家的空房当中摆放一张高桌,挂上一块黑板,就成了三尺讲台,
鸭兰的教育事业从此生根发芽。
5.2.2设计内容。红基因区:西侧的红基因区,以鸭兰村小学的前身——
—家庭学堂为故事背景,在此设计喻为黑板的红文化景墙,喻为讲台、课桌的休憩石桌石凳及一组人物雕组成“户外课堂”,还原三尺讲堂场景,展现鸭兰教师安于平淡,奉献自我的精神,为游客提供静思静心,会谈阅读的空间。
5.3讲述鸭兰村农业文化的景观空间
5.3.1文化背景。1971-1975年间,
鸭兰村进行了轰轰
图1红风华区
48 --
烈烈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用汗水滋养发展鸭兰农业。全村青壮年近5年的围垦,削峰填谷,日升月落,寒来暑往,小小的泥箕,用肩膀一担子一担子地挑,挑起了鸭兰村的希望。5.3.2设计内容。红种子区:东侧的红种子区,以鸭
兰村农业学大寨运动为故事背景,
设计宣传栏与农业文化锄具小品,在场地中央增加一台可转动的石磨,
形成文化互动景观。另外,东面则是鸭兰村
“三尺沼地,三尺水”的生态宝岛千亩墩,红种子区的农业文化向东延伸,与滨水码头及千亩墩串联,形成由西向东的农业文化轴线关系。
5.4讲述鸭兰村滨水文化的景观空间5.4.1文化背景。京杭大运河流淌千年,碧波冲刷出了独一无二的鸭兰村。它被流水环绕,村内河道纵横,被称为“只有鸭子才能游进来的地方”。鸭兰港荡漾的流水,赋予了鸭兰村独特的韵味,清脆悦耳的流水声更萦绕在每一个鸭兰人的梦里。鸭兰村因水而兴,荷叶田田,
河水清澈,有水乡作物大红袍荸荠、茭白、慈菇、莲藕在这里生长,哺育着鸭兰人民。5.4.2设计内容。红听涛区:重塑并恢复鸭兰港滨水生态空间,设计桃红柳绿的植物景观,新增生态绿道串联亲水平台、河埠头等,与东西两侧已建的荷池绿道相连,形成完整的鸭兰滨水游赏路线。另外,设计一条红线型构架小品穿行其中,上下起伏的灵动姿态象征“红飘带”与主题呼应。“红飘带”将成为文化表达、休憩观景、遮阳挡雨的媒介,成为鸭兰滨水带中的亮点。5.5与设计主题相呼应的建筑界面二期工程中新建的四栋功能性建筑,鸭兰村委、颐养馆、薪火中心、乡里中心在房屋形态、房屋立面和房屋彩方面,呼应“红根脉,薪火鸭兰”的设计主题。在房屋形态方面,波浪形的屋顶设计象征红基因如同浪花一样代代相传。在房屋彩方面,使用江南传统的黑白灰并融入红木,使建筑与室外景观协调。在房屋立面方面,把象征红文化的星形图案,在房屋门牌、花格门窗、阳台栏板与山墙格栅中表现。6基于景观的活动策划与游线设计
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笔者希望“红根脉,薪火鸭兰”的二期工程建成以后,
不仅能发扬鸭兰红文化教育与生态休闲价值,
还能充分盘活鸭兰村旅游观光,促使红文旅发展助力鸭兰振兴。
因此,围绕“一轴一带,四房六区”的景观设计布局,
策划了“踏寻先辈足迹,保藏薪薪火种”的薪火传奇文化游活动方案。6.1活动目的把鸭兰所凝聚出的不畏艰辛、不怕牺牲、艰苦斗争等崇高精神,通过鸭兰村支部旧址提升改造工程
(二期)建设,用生动活泼的游戏互动方式,
指定游览任务路线,引导游客在游戏过程中,深入学习党史知识,培养出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将热爱祖国的坚定理想追求培植于心。6.2活动线索
参与人员组成活动小队,以收集鸭兰
“火种”为活动线索,取得散布在鸭兰村支部旧址提升改造工程
(二期)中的“薪薪之火”,完成活动任务。
6.3活动游线第一站:参观中共鸭兰村支部旧址,学习余杭地方党组织诞生、发展、壮大的曲折过程。然后移步古戏台,
观看小型舞台剧,重温红历史,
埋下红火种。参观后,来到支部旧址广场,面对党旗宣誓,
得到“红地图”,活动开始。第二站:根据“红地图”
指引,进入鸭兰村支部旧址提升改造工程(二期),在记录鸭兰历史的景观长廊中,学习红历史,穿上红军军装、分组编队,完成答题,“解读”文字密码,获得“火种”并得到下一处任务指引,
前往薪火中心。
第三站:来到薪火中心,完成绘画
“红鸭”任务,获得“火种”,在小红军(工作人员)
处得到任务指引,前往乡里中心。
第四站:乡里中心集轻娱乐、
文化展陈功能,游客在此完成彩弹射击、军事体验,达成军事探索任务来获得游戏胜利。
第五站:中午游客前往颐养馆,
吃简餐。撸袖子、起炉灶,不忘忆苦思甜,彼此分工、
相互配合,用最简朴的食材烹饪出大锅菜。
第六站:午饭后自由活动,同时植入摄影活动,结束薪火传奇文化游行程。7
结语
图2
二期工程总平面图图3鸭兰颐养馆效果图
(下转第52页)
49--
本研究通过对鸭兰村支部旧址提升改造工程(二期)工程项目设计总结,研究了乡村振兴背景下的红文旅景观设计方法。
首先,应避免“千红一面”的设计模式,因为红文化也将根据所处红历史阶段不同而不同,所以需要明确与场地相适应的设计主题。然后,围绕设计主题展开细致入微、步移景异的设计,避免单调的大面积广场铺地,将每一寸户外空间精细化。在设计特上,可以深度挖掘场地红文化,通过景观还原经典历史场景,让游客能有所看,有所思,起到互动作用。在景观空间塑造风格上,应保持乡土气息,避免城市化,营造返璞归真的自然景象和乡村氛围。如果项目中涉及到建筑房屋,还应在房屋形态、房屋立面和房屋彩上,增加文化元素,呼应设计主题。
另外,能改善人居环境,因地制宜的表现乡村文化的景观设计还不够。当前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还应考虑设计的景点能否带动当地的文旅产业,包括游览路线设计、文旅品牌策划、远景发展谋划等,都需通过景观设计统筹考虑与落地表现,才能增强乡村文旅品质,拓宽当地村民增收致富的道路,景观设计能真正助力乡村振兴。
(收稿:2022-03-04)
磷等物质,可以很好地缓解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5.2.2水陆缓冲植物带。是指在靠近河道的区域进行针对性的建设。其中城市河道的水土保持过程中,受到汛期影响,水位上涨,河水流量增大,导致区域当中经常受到水体的浸泡或者冲刷。特别是在枯水期建设中,河道的水位比较低,导致水体当中的土壤环境较为松散。因此,现阶段进行水陆缓冲植物带的植物配置过程中,要积极提升河岸的景观设计水平,选择根系较为发达的植物类型,提升整体河岸土壤的渗水性以抗侵蚀的能力。还要结合不同的生态功能性的需求,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以及分析。其中水陆缓冲带的设计,保持视野通透,利用开敞式的植物空间建设方式,选择植物种类较多的建设方案,提升岸边的可靠性。
5.3构建湿地
湿地是一种自然环境十分重要的自然资源,存在于间歇被河水或者洪水淹没的水域当中。在地质较为平缓、河流弯曲度较大的区域当中,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形成河道周围的湿地情况。在湿地构建中,由水体、植物脊椎和无脊椎动物、微生物和基质组成,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复合型生态净化系统。
在湿地的建设中,植物的选择要分为水生植物与湿生植物类型。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可利用较为发达的
根系,吸收水体中的污染物,如氮、磷、钾及重金属物质。另外,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根系可以在湿地的基质中,形成较为明显的间隙,便于水体在基质中传输以及渗透,避免受到水体运动不良的情况,导致区域中出现明显的结块问题,使得水体原本的功能性不佳,让其根茎位置出现有氧区域与厌氧区域,影响植物呼吸以及光合作用。对于这种植物落的构建方式,可以提供较多的功能性与价值。要积极选择乡土植物及多年生植物,避免出现植物枯死的问题,给水体环境带来严重的二次污染。只有充分保障植物的多样性特征,加上对于少量种植景观性较高的植物种类的分析,可以最大程度提升植物的整体景观效果。
6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在城市河道规划设计的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在生态修复视角下,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以及分析,同时充分保障设计中,符合当地的实际环境需求,提升整体建设的合理性,促进城市的现代化发展。
(收稿:2022-04-22)参考文献:
[1]齐宝玉.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陕西水利,2022(02):118-119+122.
[2]梁军.海绵城市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以巴中市城区段河道景观规划设计为例[J].城市建筑,2021,18(20):164-166+176.
[3]穆晓琳,赵帅.生态修复理念下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
—以猪龙河改造为例[J].中华建设,2021(06):118-119.
[4]崑
红飘带之歌王,王静,张九玲,等.弹性设计理念指导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探索[J].生态经济,2018,34(10):229-236.
[5]张琳琳,齐宝玉,闵佳.以许昌市学院河为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设计研究[J].陕西水利,2017(01):83-85.
(上接第49页)
52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