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年级《我看到了什么》心得体会
第一篇:科学三年级《我看到了什么》心得体会
科学三年级《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心得体会用什么看日食
观察是思考和识记知识之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多么的重要。
首先,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已经迫在眉睫。应当指出,一个有观察力的学生,绝不会是没有思想、没有创造力的学生。如果教师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进行一次又一次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巩固。实际教学中,许多老师并没有把观察看做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活动,看做是发展智力的途径,而只是单纯地看做一种教学的手段,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能力日渐降低。
其次,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途径有很多。课堂上,引导学生观察物体模型和实物标本,利用幻灯、录像、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学手段,让每一个学生眼睛发亮,嘴巴不停,小手直举,思维就像山涧的溪流源源不断。课外,教孩子做一个能感悟周围世界的“有情”人,从身边的一草一木开始留心,带他们去寻访小动物,在草地、花坛、树林、田野、生物园、池塘,一起寻
飞舞的蝴蝶、“点水”的蜻蜓、“嗡嗡”的蜜蜂、成的蚂蚁、跳跃的蚂蚱,鸣叫的蝉、畅游的蝌蚪,可爱的蚕宝宝,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蜗牛……可以这样说,观察的过程,就是积累知识的过程。孩子们走进多彩的生命世界,了解小动物的习性,和它们一起玩耍,体验科学的乐趣。一旦时机成熟,创造就会如泉水一样喷涌而出。再次,观察能力是需要训练与培养的法,可以使被观察物形象、生动地印在学生的头脑中,知识的掌握显得轻而易举。在比较观察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事物进行对比、分析的能力。观察的方法还有很多,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课型选择各种合适的观察方法。
一个人知识的90%是通过观察得来的。对于儿童而言,世界是一个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天地,是他们从孩提时代起就怀有浓厚兴趣的神奇世界。一花一草,虫鱼鸟兽,都曾引起他们的关注。我们科学课要做的就是将学生的这份兴趣延伸,让他们学会观察,从一点一滴的变化开始,刨根究底,溯本追源。从一次次活动入手,让孩子明白科学探究不是科学家的专利,只要用心、留心、细心,我们每个人都能成为科学家。
科学三年级《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心得体会
阿西尔乡中心校
加米拉(小)
第二篇:三年级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后记
三年级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后
记
三年级科学《我看到了什么》教学后记
我在讲《我看到了什么》这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回答现象,他们虽然知道一些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但当真的来到一棵大树前,他们却没有用上这些方法,只是随自己的意思,盲目的看着,把他们自己所说出的方法都抛在脑后了,我让学生把这些方法抄写下来,在实地观察的过程中按照这几个方法去观察,结果还是很好的,但因留给学生观
察的时间的太少了,所以没有观察记录完,我建议学生课后回家去继续观察。
教完这课后让我深深思考的是,我们在教学生一些探究、思维、观察等方法之后,学生好像
没有把这些方法记在心中,遇事还是想当然,方法和实际相脱离,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教一种方法,就要扎扎实实的落实一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在科学课上学到自己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我在讲《我看到了什么》这课的时候,发现学生在不同的问题上,出现了不同的回答现象,他们虽然知道一些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但当真的来到一棵大树前,他们却没有用上这些方法,只是随自己的意思,盲目的看着,把他们自己所说出的方法都抛在脑后了,我让学生把这些方法抄写下来,在实地观察的过程中按照这几个方法去观察,结果还是很好的,但因留给学生观察的时间的太少了,所以没有观察记录完,我建议
学生课后回家去继续观察。
教完这课后让我深深思考的是,我们在教学生一些探究、思维、观察等方法之后,学生好像没有把这些方法记在心中,遇事还是想当然,方法和实际相脱离,所以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教一种方法,就要扎扎实实的落实一种,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在科学课上学到自己终身学习的好习惯,才能真正的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第三篇:我看到了日食
我看到了日食
今天早上大课间休息时,我看见很多女生挤在栏杆边,而且全都用手捂着眼睛、手还留一点儿小孔、一律对着太阳的方向。
我很奇怪,就问李云妮:“你们在干什么呀?”“看日食呀!”她说。啊?我吃了一惊,日食我还一次都没见过呢!赶紧去看看!免得错过了大好时机!!我也加入到看日食的队伍中来。一开始,我也学着她们那样,把手握成拳头贴着眼睛,只留一点小洞对准太阳中心——啊哟!好刺眼呀!头都晕了!定了定神,接着来!慢慢地,我也有了经验,只要把小洞对着太阳,但要似挡非挡,这样就可以既看到太阳又不至于太晃眼睛了。呀!这就是日食呀,太阳好像一个金灿灿的大圆饼,这个大圆饼的边上不知道被谁咬了一大口,看起来明显得很——怪不得古时候人们把日食叫做“天狗吃日”呢!
以前在课外书上学到过,日食是月亮转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挡住了一部分太阳的影子而形成的,所以我们在地球上看起来太阳就像是缺了一块。我们今天看到的是日偏食,如果太阳完全被挡住的话,那就是日全食了。什么天狗把太阳吃了呀,那都是古人不懂,瞎说的,我才不信呢!我们要用事实证明一切,要用科学说话,不能瞎编神话
第一看到日环食
“9月23日”,我在日记本上记下了这么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因为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见到日环食。这真是个百年难逢的自然奇观。23日清晨,我郑重其事地把日食观察卡放进书包,来到了学校。10点左右,太阳的光芒渐渐地暗下来,气温也逐渐下降。我赶紧拿出了日食观察卡来到操场。
我把日食观察卡放在眼睛前,向太阳望去,只看见一轮红日已经被咬成了一弯新月。慢慢地,太阳像被什么东西吞下去似的,越来越小,像一只断了的光环。我想起了一部分在《少年报》上看过的文章,这种现象叫日食,那是因为太阳的一部分被月球遮住。“快看啊,日环食!”同学们的一声叫喊,把我从沉思中惊醒过来。我赶紧朝天空望去,断环重新接上了。月球遮住了太阳的中央部分,太阳成了一只黄澄澄的金镯子。四周是一片金光,放射出刺眼的光芒,使人眼花缭乱。我不禁暗暗惊叹起大自然的神气力量。我停止了遐想,又向天空望去,因为这样的奇观转瞬即逝,难得一见,我要把这一景象牢牢得铭刻在脑海里。
大约两分钟后,日环食消失了。日环又重新断开,太阳又射放出万道光芒。大地重现光明。为了记住日环食的整个过程,我画出了太阳的变化经过,还在画上注上了几行字:“日食是自
然现象之一,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时,太阳被月球遮住的现象。”
看完了日环食景象,我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秘!我将来要成为一名科学家!
第四篇: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及反思
三年科学上册我看到了什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我看到了什么》是小学科学教科版三上教材的第一课。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大树为观察对象,以一个初学科学观察学生的一般发展过程为线,通过几个依次递进的结构活动,让学生经历并体验一次科学观察活动方法及其意义的过程,为后续科学学习活动奠定良好基础。本课也是植物单元的起始课。植物是学生十分熟悉的事物,大树又是学生经常接触的物体。对大树的观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关于这棵树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方面的事实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把树看做一个生命体。教科书表达的一个基本思想是,看照片只能获取有限的信息;回忆看到过的事实,能够丰富我们的信息;实地观察能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信息。希望学生在与看图片的对比过程中,体会到实地观察与从图片上看对信息的获得是有很大区别的。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什么是真正的观察,还没有明确的认识,他们对观察手段的认识,主要集中在“用眼睛看”这一点上,许多学生不认为闻、听、尝、摸等手段也是观察方法。当我们在课堂上,要求学生用各种观察方法去观察一棵大树的时候,学生会体会到,科学课上的观察必须是全身感官都要参与的观察,从而丰富学生的观察手段。
三、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大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2、简单了解树的结构 过程与方法:
1、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2、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3、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4、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情感、态度、价值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