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来词——在吸收中规范
作者:徐丽亚
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7期
作者:徐丽亚
来源:《新闻世界》2009年第07期
【摘要】外来词是语言交际材料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对其进入本族语的现象,人们一直存在不同的态度。本文在综合考虑外来词的历史因素、现实使用情况的基础上,对其存在的合理性及规范的必要性提出看法,并试图就现存的一些问题提出合理的规范建议,使外来词更好地为语言交际服务。
【关键词】外来词 合理性 规范
外来词又称借词。自先秦开始,外来词就开始进入汉民族语言系统中。作为推广汉民族共同语的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也收录了大量的外来词。外来词已无可争议地成为汉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完全摒弃外来词,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怎样合理引进和使用外来词,让外来词更好地为交际服务,丰富人们的表达手段,应是我们关
注的重点。
一、研究对象的确定
关于外来词的界定,学界从来就没有统一过认识,现代学者对这一术语所包含的内涵和外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
代表性的定义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两种。广义概念通常以词的来源为标尺,认为只要吸收了外民族语言中某种成分而形成的词语就是外来词。因此,将外来词划分为音译词、意译词和仿译词、日借词、音译兼意译词、字母词等五种。
狭义概念的划定标准多考虑到词的语音形式,认为只有把外民族词语连音带义都吸收进来的才是外来词。因此,将意译词和日借词排除在外。
本文要讨论的主要是与外来词规范化相关问题,既然意译词和日借词的归属尚属争论的
热点,那么妄谈规范意义
不大,所以本文所谈及的外来词主要就现代汉语中的狭义外来词而言。
二、外来词使用的合理性
什么是丁克族由于交际的需要,说一种语言的人们总是直接或间接和持其他语言文化的人发生接触。外来词因此成为本民族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语言交际中起作用,其本身也存在着不同于本族语的优势。
1.外来词担负的功能。
交际是语言最重要的功能之一,能够准确、迅速、有效地传递某一概念或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那么这种语言就是有价值的。
⑴外来词传递概念
被引入的外来词中存在大量的概念词,如万维网、DVD、DNA、丁克家族等,这些词语往往代表着新事物、新科技、新概念,是本族语本来没有的,用本族词语介绍这些新事物,常常难于准确清晰地解释,外来词的使用让人们以一种陌生的心态去理解、接受,更利于形成全新的概念,加深印象。文字使用中,总的发展趋势是简化,利用外来词介绍新事物恰恰可以极大地节省文字,避免某一概念因名称用字的繁复与过于专业而难于被人们了解并记住。如“BBS”的源词 是Bulletin Board System,译为汉语是“电子公告牌/布告栏系统”,字母词和翻译出的名称哪种使用起来更经济、便捷是一目了然的。
⑵某些外来词所代表的社会或文化内涵,在本族语中常常是难于到意义完全相同的替代词的,如“嬉皮士”和“雅皮士”,这两个词所代表的人物类型是没有明确的标准进行身份界定的,词语本身带有浓厚的形容性质,用本族语很难准确传递其意蕴。
⑶外来词的使用也是一种社会符号,它的使用数量,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往往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开放度、国民的文化层次甚至不同层次人们的心理特征等。
2.外来词被。
外来词在引入后不断被本族语吸收融合,所以并不会完全颠覆本族语的性质及使用规则,并且它能够弥补本族词语在使用中存在的不足,提高本族语的表达效果。
⑴外来音节语素化。外来词被引入后(尤其是音译词),译词中所用的字原本与源词并无直接关联,但源词概念被人们广泛接受后,其相关用字往往会成为与源词所代表的事物具有某种相同性质的事物的类的概括词,成为本族语中特有的组词语素,在源词的基础上进行了本族语的超越,其外来性变淡了。如英语“bar”的音译词用字“吧”,现在在本族语中已广泛地被作为构词语素使用,表示特定的场所,如话吧、书吧、茶吧、吧台等。
⑵外来词的翻译选字上,由关注音似转变为关注意似。现有的部分外来词,其翻译与最初的翻译用字或方法是不同的,这就是一个比较选择的过程。如
由例词可见,音译词可口可乐在突出了物品本质特征——饮料外,更在选字上突出其能
带来的情感享受——快乐,因而人们更乐于接受并使用,而这一效果正是汉字具有表意性的特征决定的。类似的,奔驰也更能带给人们风驰电掣般奔跑的联想。而另一部分音译直接被淘汰,代之以意译,更难见外来词的痕迹了。
⑶外来词被引入后,其语义及感情彩常被本族语影响而发生转化。如sexy,在源词中是褒义词,指具有性格特点的魅力。在本族语中,却带有轻佻、风骚、具有挑逗性的含义,因而人们使用源词形式,是有使用婉曲手段的意思的。又如,“拜拜”一词在源词中,只是简单的告别语,引入本族语后,也可用它来表示与分手、脱离关系等义。
⑷外来词被引入后,语法功能也出现被的现象。如幽默,源词属名词,被吸收过来后,它的词性可以是形容
词,并且可以充当离合词使用,将之拆分为两个完全独立的语素组合,如:他被爱情幽了一默。
三、外来词规范的必要性
1、外来词在引进过程中,常会出现一词多译现象,造成概念的混淆,给日常交际造成障碍,也违背了语言发展的求简原则。尤其对一些科技术语用词而言,异形词的存在对科技交流是极为不利的。如计算机术语INTERNET的中文译名就多达15种。这还没包括海峡两岸的词汇差。
2、音译外来词在引进时,有些为了寻求读音的接近,以及便于区分概念,便另造新字,如“锗、锗、铱、镅”等,但这种处理方式如不加以规范的话,就可能会造成生造词泛滥。
3、部分字母词是源词的减缩形式,在交际中,它在快捷地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可能因其减缩形式造成理解的偏差,也就是同形词问题。如:ABC的涵义:(1)基础知识 ;(2)美国出生的华人; (3)英语学科。——这类同形词使用时若不加说明,只能靠上下文猜测词义。
4、汉字有许多是一字多音,用它来翻译外来词,如果选字时考虑不充分,有时就会出现不知该读哪个音的情况。
四、外来词的规范
综上,对外来词的吸收是必然的,但为了让其更好运用于语言交际中,规范也是势在必行的。
1、规范的指导思想
在进行语言规范时,必须关注语言的使用频率,表达效果等实际应用情况。对外来词的规范原则当然也不例外,史有为(2000)在谈及外来词规范时,也认为“柔性原则”是较为妥善的原则。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对外来词进行规范时,就必须注意规范的层次性。外来词规范的重点是关注已进入大众用语中的较稳定的部分。对于一些目前已被引入却还难于确定是否会长期存在并为大众普遍使用的外来词,比如一些网络用语、社团用语等,我们不如多一点耐心静观其变,不用急于对其提出具体的规范要求。
2、规范的具体建议
史有为(2000:196)提出约定、合宜、上口、引导的规范方针。针对外来词的具体使用,我们认为在外来词规范中,重点应关注以下几点:
⑴从翻译用字角度考虑。外来词翻译时,要注意用字的规范,不使用不规范字,如繁体字、方言字等,尽量不另造新字。对不同类型的外来词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如人名、地名等专属名词,主张多采用音译以接近源词,而科技术语的翻译,应多了解国际信息,翻译用字尽量“国际化”以更有利于科技的交流。
⑵从吸收的必要性考虑。“如果某些事物或意义在我们自己的语言里已经具有适当的名称或词来代表,当然用不着再搬用外语的成分”(张世禄1957:46);如果某些外来词,尤其是字母词已被大众理解并认可,也不必强行将之译为汉字词。
⑶从使用者,即受众的角度考虑。字母词在使用时,对于有同形词的和代表新兴概念的词要适当加以解释说明,避免造成理解的失误;对于同意异形性,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选择某一词形作为标准词形,加以引导推广,以免混淆视听;对于科技用词,在汉语中已有对应名称的词的情况下,尽量不再重复制造专业术语,因为“不正确地使用术语或堆砌不必要的一些术语,只会使我们离开科学越远”(张世禄1957:45);港台与大陆在一些外来词的翻译用
字上不一致,我们应尽可能地加强两岸三地的语言文字文化的交流,推动相关的文字使用向同一个方向发展。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