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八单元知识点梳理
统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每课知识点梳理
21《杨氏之子》知识点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yǎn)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爱好文学,喜招纳文士。撰有《世说新语》,记述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原有集,已失传。
本文的作者刘义庆,南朝宋文学家。撰有《世说新语》,记述汉末、魏、晋士大夫的言行。
【朗读停顿】
杨氏之子   
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词语理解】
:姓氏,表示家族的姓。
:非常。
:同“慧”。
:拜访。
:就,于是。
:在文中表示行为的对象,替的意思。
:摆放,摆设。
:给……看。
未闻:没有听说过。
夫子:古时对男子的敬称,这里指孔君平
【译文】
在梁国,有一户姓杨的人家,家里有个九岁的儿子,非常聪明。有一天,孔君平来拜访他的父亲,恰巧他父亲不在家,孔君平就把这个孩子叫了出来。这个孩子给孔君平端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孔君平指着杨梅给孩子看,并说:“这是你家的水果。”孩子马上回答说:“我可没听说孔雀是先生您家的鸟。”
【问题探讨】
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从哪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
杨氏之子的机智主要表现在他回答孔君平的话语上。孔君平在姓氏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氏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联想到了孔雀;最妙的是,他没有生硬地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采用了否定的方式,说“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婉转对答,既表现了应有的礼貌,又表达了“既然孔雀不是您家的鸟,杨梅岂是我家的果”这个意思,使孔君平无言以对。
【主题概括】
课文通过讲述梁国姓杨的一家中的九岁男孩妙答来客的故事,赞扬了孩子的思维敏捷、机智幽默。
【课后习题】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下面的句子。背诵课文。【荷香芬芳参考答案】可以借助课文的注释先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再进行背诵。【答案:荷香芬芳提供参考】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2.借助注释了解课文的意思,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机智与幽默。【答案:荷香芬芳提供参考】从杨家小儿的回答可以看出他的机智与幽默。他听出了孔君平的言外之意以后,没有直接反对他的话,而是用“杨梅不是我家的水果,孔雀不是您家的鸟”间接否定了孔君平的说法。
第22课《手指》知识点
【作者介绍】
丰子恺。浙江人。现代作家名仁,字婴行。从小爱好美术。代表作有《音乐入门》、《缘缘堂随笔》、《丰子恺书法》等。
【教材解读】
这是丰子恺先生写的一篇散文。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每个人都有十根手指,一只手上的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接着就以风趣幽默的语言具体描写五根手指的不同的姿态和性格。
最后阐明了一个道理,“五根手指如果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什么强弱、美丑之分了”。
文章语言风趣幽默,结构清晰严谨,主题鲜明突出。全文紧紧围绕五根手指不同的姿态和性格进行描写,运用多种表达方法,刻画出了姿态栩栩如生、性格迥然不同的五根手指。
 文章结构层次
第一段(1自然段):写人的一只手上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第二段:(2-5自然段):写五根手指不同位置,姿态,性格和作用。
第三段:(6自然段):写五根手指如果成为一个拳头,就会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没有强弱,美丑之分。
【主题概括】
课文通过写五根手指的不同姿态和性格,说明五根手指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只要能团结一致,成为一个拳头,那就根根有用,根根有力量,不再有强弱、美丑之分,从而阐明了“团结
就是力量”这一人生哲理。
【近义词】
消受〜享受   机敏〜机灵
差异〜差别   扶衬〜帮扶
姿态〜姿势   堂皇〜气派
渺小〜微小   构造〜结构 
【反义词】
感谢〜埋怨   团结〜分裂
薄弱〜雄厚   渺小〜伟大
机敏〜迟钝   直直落落〜弯弯曲曲
养尊处优〜含辛茹苦 
【词语理解】
姿态:姿势,样儿。
窈窕养尊处优的尊是什么意思:(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本文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的样子好看。
秽物:肮脏的东西。
消受:忍受,禁受。
堂皇:气势宏大。本文指中指的相貌很有气势。
屏障: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多含山岭、岛屿等)。
冲撞:撞击。
养尊处优:生活在尊贵、优裕的环境中(多含贬义)。本文形容中指处在众手指簇拥呵护下的优裕环境。类似的含有贬义的词语还有虎头蛇尾、急功近利、朝三暮四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