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五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是什么
八月十五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是什么
    八月十五中国传统中秋节含义是什么
    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节,中秋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其他传统节日一样,也是缓慢进展而来的。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中秋季节,人们对着天上又亮又圆的一轮皓月,欣赏祭拜,寄予情怀,更多地被给予了思念亲人的颜。“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词句贴切地反映了中秋佳节的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月圆的祈盼和对相思之人的牵挂。
    1、和谐
    中秋庆贺着期盼着丰收,因此也期盼着和谐。和者,禾旁加口,人人有饭吃也;谐者,言旁加皆,大家敢讲话也。盼望我们的祖国“政通人和”,社会“和谐有序”,外交上要坚持“和平共处”,国与国之间要“和而不同”,干事业要“和衷共济”,处世要“和光同尘”,邻里之间要“和谐相处”,做生意信奉“和气生财”,待人要留意“和气可亲”,说话要“态度温和”,批判要“和风细雨”,夫妻之间要“和和美美”,等等,不一而足。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中秋佳节阖家团聚、邻里和谐、阶层和合、社区、民族团聚、家国和谐、世界大同,其乐融融。正如苏东坡说的“但愿人长期,千里共婵娟”,张九龄说的“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
    2、团聚
    “身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民族分散的促进剂,有着强大而又神奇的力气,“团聚”是老子“道法自然”的产物,是“天人合一”哲学理念的高度表达,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价值理念。花好月圆之夜,就是骨肉团聚之时。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家乡。”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劳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家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如霜的秋夜。从天上的月亮联想到人间团聚,这是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在兵荒马乱、饥馑连年的岁月,白居易一家兄弟姊妹抛家离乡,天各一方。在凄凉的月夜,诗人举首望月,联想到漂泊各地的兄弟姊妹们此时此刻也会像自己一样望月垂泪,共生乡愁,于是写下这情真意切的思亲名句。
    人世间总是离多聚少,流浪天际的哀愁与人生的失意总是难以避开,因此,追求团聚就不仅仅是一种现实的需要,还是人的一种心理需要。
    3、敬老
    中秋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种文化生发于夏商周之时,并与古代养狡猾践相结合,可以说是一种敬老、养老文化。《礼记》有言:“凡三王养老皆引年,月令仲秋养年老,授几杖行,糜粥饮食。”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由于仲秋季节“月至四阴,阴已盛矣。时以阳衰阴盛为秋,人以阳衰阴盛为老。”三王顺应时令,于仲秋进展养老仪式,对身疲力衰的老人,赠予手杖行路,赐以糜粥饮食,表达了对老年人的敬重。
    4、感恩
    中秋节从其最早的含义来看,就是一套礼仪,它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于自然界的崇敬,但就更深层次而言,它也说明了人们对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熟悉,表达了一种对于家庭的重视。
    月是民族和谐、家庭美好的象征。自古以来,中秋节不仅是小家团聚的日子,更是举国庆
祝的时刻。从时令上看,中秋是“秋收节”。当然,如今看来,名义上拜月亮,其实念念不忘的应当是自己的祖先吧,还有就是思念那些远方不能够团聚的亲人们。总之,中秋节,就是团聚节,就是溯宗追远,就是一家团聚的节日。“海上生明月,天际共此时。”
    中秋节的起源是什么
    中秋节美食首推月饼,其起源说法多种。一说元代末年,江苏泰州的反元起义领袖张士诚(或说是朱元璋的谋士刘伯温)利用中秋民众互赠圆饼之际,在饼中夹带“八月十五夜杀鞑子”的字条,大家见了饼中字条,一传十,十传百,如约于这天夜里一起手刃无恶不作的“鞑子”(元兵),过后家家吃饼庆祝起义成功,并正式称中秋节的圆饼为月饼。在后来很长历史时期,甚至在上世纪末,很多月饼上还贴有一方小纸片!只惋惜,近年所产月饼已不见小纸片踪影,月饼所含代代相传的“文化密码”荡然无存。另有一说为,明洪武初年,大将徐达攻下元朝剩余势力盘踞的元大都北京,捷报传到首都南京,正在下棋的明太祖朱元璋欣喜假设狂,即传谕中秋节普天同庆,并将当时反元大起义时传递信息的月饼赏赐臣民。月饼从今成为中秋节“法定”的食品,非食不行了。 八月十五放几天假
    月饼,最初起源于唐朝队祝捷食品。唐高祖年间,大将李靖征讨突厥靠月饼隐藏的传话得
胜,八月十五凯旋而归,此后,吃月饼成为每年的风俗。当时有经商的吐鲁番人向唐朝皇帝献饼祝捷。高祖李渊接过华美的饼盒,拿出圆饼,笑指空中明月说:“应将胡饼邀蟾蜍”。说完把饼分给臣一起吃。
    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一书,已有“月饼”一词,但对中秋赏月,吃月饼的描述,是明代的《西湖巡游志会》才有记载:“八月十五日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聚之义”。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多起来了,而且制作越来越精细。
    中秋节日风俗
    中秋祭月
    在我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风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风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进展,也渐渐影响到民间。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厉 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很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玩耍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秀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