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宜中外比较研究
【摘要】当前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的改革已进入新阶段,课程设巻的改革是一个重要的着 眼点.本文从中外工商管理类髙等院校的实际状况出发,从培养目标、课程设苣总量、课程 设置结构、课程设巻的特等方而进行比较,研究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 思路。
【关键词】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中外比较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军事等方面的联系日 益密切,髙等教育的先进性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标志。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弃 是在一般管理教冇及各类职能性管理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高等教冇院校中 一个与社会经济联系十分紧密的应用性学科,工商管理专业的发展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 的主要力量之一。目前,工商管理类专业在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成果等方而取得 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工商管理教育相比,还存在许多 不足。本文仅就课程设置问题进行中外比较研究,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探索工商管理专业 改革的途径。
一、 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目标的差异
培养目标是大学根据社会人才需求情况在一泄的专业人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制左的人才培养 方向和目的。培养目标决立大学生知识结构的设讣,而课程设置直接服从于知识结构,因此 培养目标是彫响课程设宜的最主要因素。我国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比较重视,在培养汁划 中一般都包括培养目标,并置于首项,有的还包括培养规格和要求及就业方向。但在培养目 标的设计方面与国外存在显著区别:一是培养目标过大。一段时期中,我国大多数髙校把本 科的培养目标左位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这一泄位与国外大学具有明显区别。在美国,大 学本科培养的是一种"毛坯",高级专门人才是研究生教冇的目标和任务;在日本,大学工商 管理类专业培养的本科生是当“未来商界领导人":在香港,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主管级、经 理级的未来人才”。本科培养目标立位过高势必造成在课程设置上的过深过多的倾向,我国 一些工商管理类专业把美国等国在研究生层次上的课程拉入本科课程,与这一泄位不无关系。 二是培养目标过空。我国许多学校的目标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较空泛。国外大学的培养目 标在阐述形式上没有统一格式,有的单列陈述,有的在专业介绍中陈述,但都比较具体、指 导性强。学生能根据目标的说明了解就业去向,设汁学习计划。例如,美国巴尔的摩大学工 商管理科学学士(the BS in Business Admin, istration Program)市场营销专业的目标是"毕业
生 能设讣和管理一些创新和销售公司产品和服务的项目,而这些项目都是而向顾客的"。市场 营销工作职位包括广告和促销经理、会计主管、市场分析员、营销主管和公共关系经理。市 场营销专业培养让划通过课程和学生亲自参与的案例研究活动将理论学习和实际应用融合 在一起。
二、 中外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差异
培养目标决左了课程设置,目标中所规左的人才培养规格或素质要求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结 构和课程的水平,因此,培养目标既是课程设巻的依拯,同时又是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中 外工商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上的差异当然导致了课程设宜上的差异。
(一)课程设宜总量方而课程设置总量指教学计划中所规左的各个专业的学生毕业所需学完 的课程和课时总数,反映课程设置总量的基本指标有课时总数和课程总数。在学年制情况下, 课时总数一般以总学时数表示,在学分制情况下,则以总学分表示,当然,学分数也可以折 算成学时数,课程总数则相同。
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我国大多数髙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总呈和课时总量高于国外同类院校,课时总量最高时
达到3000左右(含实践环右和半业论文 造成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时总疑和课程总量均 偏髙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我们的两课教冇、外语、数学的课程和课时多;同时为了 培养"髙级专门人才",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也多:我国传统上重视课堂教弃,课堂教学学时 多。课程设置总量偏高势必使学校重视第一课堂而忽视第二课堂,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提 高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事实上,高级专门人才不是光凭理论教学就能产生的。
(二) 课程设置结构方面课程设垃结构是指专业教学计划中各种不同性质类型课程的构成及 其比例关系。它直接决左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着学校的培养质量和人才规格,因而受到 各国高校的普遍重视。按课程的性质可以耙课程分为通识教育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 业课:按学生对课程选择权利大小可把课程分为必修课、限选课、任选课:按知识范畴分类 可以把课程分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入文科学、外语、体冇保健类等。各种课程形成各自 的结构关系,形成各具特的课程结构。
我国大学的课程结构与国外有较大区别。首先,在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的比例上,我国专业 课的比例大,通识教冇课一般只占总学分的33% ,同时,我国的通识教育课中,外语、计 算机、体冇等必修学分还占有相当的比例,一般占通-i,m,教育课的71. 45%。
而美国大学通识教冇课一般占总学分的46%以上,通识教冇课中,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 下。日本、加拿大和新加坡大学的通识教冇课一般占总学分的25%以上,通识教冇课中, 必修学分一般占30%以下。
其次,在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上,国外大学选修课所占的比例较大。例如,部分美国大学 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达1/3之多;在法国,大学选修课程占总课时的比重髙达40%- 60%。再次,在课程类型上,我国大学普颯实施的是分科课程,而国外大学更加重视课程 的整合。在美国,大学就普遍以"综合核心课程"的形式去要求学生进行一种“并非亳无目的 的跨学科界限"的冒险。总之,从课程设置看,美国的课程结构总体上呈"树状型",“根底厚, 树干精,枝叶多”,一龙程度上反映了人才成长的生物学原理,因此,美国的管理人才知识 通融面宽,具有个性特,富有创新活力,从而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管理方而的入 力资源保证。日本呈“倒立金字塔型","脚轻头重”,注重专业教育,不过专业分流性强,此 与日本技术立国的教育背景相关。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专业技能髙,善于技术改造,但缺少 原创力,这也许是日本经济近年来持续低迷的原因之一。我国呈"圆柱型”,上下比例几乎接 近,但是由于底部结构不合理,且选修少,所以专业技能趋同,创新不足。
(三) 课程设置的特方而我国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缺乏特,即没有个性。尽管从理 论上讲,课程设垃权在学校,但从总体上看我国教冇行政部门对高校的行政管理还较强,对 许多课程的设苣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左和要求,比如"两课"、体育、外语等,即使专业课也有 一些具体的要求,这就势必造成这些课程的雷同。此外,各个髙校之间联系和交流的加强, 也导致互相之间在课程设置上的相互借鉴,尤英是一些重点大学的课程设置被广泛效仿,导 致4“tC_4k:的缺乏。西方国家重视个性化发展,在课程设巻上也较有特。在美国,大学 与大学之间的课程差异,比美国大学与国外相应大学的差异还要大,美国坚持发展学生的个 性,许多大学允许学生个人根据自身特点提岀学校尚未’
存在的专业,如加州大学就允许学生自己设计课程体系,有特别兴趣与才能的学生如果从课 程中选择一些形成一个用绕特定知识领域的课程计划,经一个特定的委员会讨论通过后开始 学习,完成计划便可授予特别专业的本科学位,这类专业被称为非固泄专业或个人专业。
(四) 课程的组织方而在课程的纵向组织上,我国大学普颯实施"二二分段"的组织模式,即在 大学低年级设巻通识教育课程,而在大学髙年级设置专业教冇课程。这种课程组织方式目前 尿露岀许多问题,如基础知识的学习和专业课程的学习脱肖,学生学习效果不佳:课程
的学 习和学生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联系,学生缺少学习动机:学生知识面不广,社会适应差等。 国外课程的组织和我国不同,在美国,虽然有些学校采取和我国类似的模式,在
一、二年级实施通识教疗,
三、四年级进行专业教冇,但二者存在明显区别。我国大学教冇,专门教育是目的,通识教 育是实现这一目的的手段,而美国的大学教育,通-i,m,教育是目的,专门教ff是作为实现通 识教弃目的的一种手段,当通识教育课程和专业教冇课程的时间安排出现矛盾时,通常的 做法是将专业课后移。在日本,通识教冇课程与专业教育课程的组织已由原来的“二二分段" 转向“四年一贯制”,其特点是普通教冇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阶段,而专业教冇课程也从 学生入校开始就有所涉及。
三、启示与借鉴
四方国家髙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经历了市场经济的长期实践,适应社会经济发 展需要而逐步完善起来的,体现了科学}生和合理}生。通过与国外比较,我们发现了我国在 工商管理课程设置上的诸多不足,也发现了国外许多成功经验,在客观评价自己和他人的基 础上,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外成功的方而,为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改革开拓思路。
(一) 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泄着课程设巻的方向,决左着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和要求,也 决泄着学生的市场左位。我国大学对培养目标的阐述不具体,相关要求较空泛。学校间格式 统
一、内容雷同,而且主要是专业技能目标,缺少人文内容。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工商管理类 专业人才培养处于"大一统”的状态,还不能根据市场需求对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细分。结果, 培养的毕业生"干人一而”,与市场需求错位,就业困难。我们也应像国外那样采取市场机制, 教育主要而向“客户"一一学生,为学生服务,为市场需求服务,制泄具体的、务实的培养 目标,培养市场需要的人才。
(二) 适当减少课程设置总疑与国外相比,我国工商管理类专业的课程设置总量偏高,这不利 于开展第二课堂教学,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我们的两课教育、外语、数学的课程和 课时多,学生的时间总是被排得满满的,即使在大
三、大四,学生也没有时间去参加社会活动,没有n,~lN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甚至没 有时间参加人才交流会。面对上课和考研、考公务员、择业的矛盾,学生很累,上课的老师 很无奈。由于学生把大量的时间都用于学习外语、数学等与考研有关的课程上,而忽视了专
业课的学习,相反学校为了培养"髙级专门人才",设置较多专业课的课程和课时,并且大虽 都是课堂教学,学时多,这样,就有许多学生在专业课课堂上学数学、外语,课堂教学没有 效率。这方而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减少课程设置总量,当然,也不是课程总量越少越 好,课程总量应与专业、与学生、与市场相适应,做到少而精,给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的 时间,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使工商管理类的学生真正懂工商管理,会工 商管理。
(四) 增加课程设置的特通过比较,我们能够看岀国外许多大学课程设宜具有相当的自由, 个}生化十分明显。而我国在这方面差距太大,这一方而是源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大学缺少设宜课程的自主性:另一方而也是因为我国各高校办学缺少社会责任感,在利益的 驱动下,一味地扩招,一味地模仿,造成各个学校的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基本上没有区别。 不仅同种类型的学校之间没有区别,普教、职教、成教、电大、函授、自考等不同类型的办 学单位之间也没有太大区别,不同的学校培养出一个模式的学生,共同涌向有限的市场。这 几年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择业困难,和我们课程设置的同一化不无关系。为了适应市场需 求,更好地为学生的前途着想,我国髙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设巻应增加特,虽不能像 美国那样根据学生要求设置学校不存在的专业,但在课程设置时应根据具体的培养目标,
明 确本校工商管理各专业的特,设宜有特的工商管理课程,培养有特的工商管理学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