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第4课 《蜀道难》 习题练习四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二单元
部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2单元  第4课 蜀道难  习题练习四(附答案)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道/典忘祖  秦/敷衍责  纯/地崩山
B.本/冲波逆 蓝/天梯石 差/扪历井
C. 喧/毋庸置 岩/明珠璀 息/崖转石
D.嵘/铮铁骨  公/磨牙血 嗟/千姿百态
2.下列各组词语的书写,准确无误的一项是(  )
A. 义愤填膺 扪心自问 曲折莹回 楹联
B. 一夫挡关 豺狼之心 磨牙吮血 崔嵬
C. 峥嵘岁月 面目狰狞 开门缉盗 湍急
D. 敷衍塞责 气魄宏伟 闻名遐迩 咨询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乎高哉            危:危险。
B. 开国何茫然茫然:指时间久远。
C. 青泥何盘盘盘盘:山峦曲折盘旋。
D. 可以横绝峨眉巅  横绝:飞越。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回川。
③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人胡为乎来哉!
④黄鹤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A. 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 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 ①与③相同,②与④不同。
D. ①与④相同,②与③相同。
5.下列各句中词类活用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B. 侧身西望长咨嗟
C.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D. 砯崖石万壑雷
6.与“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句式相同的一句是( )
A.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B. 奚以知其然也
C. 但见悲鸟号古木
D.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语言表达                                                                     
7.仿照下面的句子,以李白为对象写一段文字。
抱怨楼高不见章台路的欧阳修,在被贬滁州的落寞中,从林壑优美的琅琊山中到了精神的归宿,于是在四时之景中享受无穷乐趣,挥毫成就了一篇篇千古文章。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这段话有多处表述不当的地方,请挑出三处并加以改正。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
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形成一种诱人的魅力。
第____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________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歌鉴赏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下面各题。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
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9.“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两句所运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这
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10.诗人主要从哪两方面摹写青泥岭难行?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习题。
古风(其十)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①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②笑。
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6.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法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1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思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注]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13.诗中的“雁引愁心去”一句,有的版本写作“雁别秋江去”。你认为哪一句更妙,为什么?
14.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练习。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 ①一水:亦作“二水”。
15.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16.“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默写                                                                   
17.将下列名句补写完整。
(1)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3)抽刀断水水更流,       。(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孤帆远影碧空尽,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5)       ,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6)连峰去天不盈尺,       。 (李白《蜀道难》)
(7)       ,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8)       ,江入大荒流。 (李白《渡荆门送别》)
、作文                                                                     
18.诗仙李白在《蜀道难》里对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进行了描绘,给了你怎样的感受?请以“读《蜀道难》有感”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后感。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A项,分别读shǔ/shǔ,sài/sè,cuì/cuī;B项,分别读shé/zhé,zhàn/zhàn,cēn/shēn;C项,分别读huī/huì,chán/càn,bǐng/pīng;D项,分别读zhēng/zhēng,yǔn/shǔn,zī/zī。
2.【答案】D
【解析】 A项,莹—萦。B项,挡—当。C项,缉—揖。
3.【答案】A
【解析】A项“危”在这里的意思是“高”。
4.【答案】D
不够高却不为权折腰什么歌【解析】①与④都是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与③都是助词“的”。
5.【答案】D
【解析】A、B、C三项中的加点字均为名词作状语,D项中的“转”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6.【答案】B
【解析】B与例句均为宾语前置句。A、C、D三项为状语后置句。
7.【答案】 (示例)不甘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在仕途不尽如人意的迷惘中,从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中得出了新的答案,于是在广阔山水中挥洒不羁情怀,挥毫成就了一首首传世诗篇。
8.【答案】 ①“艰辛”改为“艰险”。
②“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前加“反而”。
⑤删去“具备”。
⑦在“跟美丽的神话传说”前补上“它”。(任写三个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准确、简明的能力。也是一道病句修改题,答题时要对语段进行品读,出不当之处,并作以改正。
9.【答案】反衬。极写山势高危,状蜀道难行。山高得连黄鹤也不得飞度,猿猴也愁于攀援,不言而喻,人行走难上加难。
【解析】作者的目的是写蜀道之难,却写黄鹤、猿猱“不得过”“愁攀援”,极写山高大、险峻,使用了反衬的手法。
10.【答案】峰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以人在岭上曲折盘桓、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细节动作,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地刻画出来,难行之状如在眼前。
【解析】回答本题时可以结合诗歌原句进行分析。
11.【答案】 B
【解析】 “后世仰末照”句,形容其光芒能穿过若干世纪的时空而照耀后人,使人景仰。
12.【答案】 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解析】 认真阅读全诗,联系注解,了解鲁仲连的生平事迹,再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即可做出答案。诗一开始就化用《史记》中的话,“高妙”二字,同时表现其卓异的谋略和清高的节操两个方面。第二联将鲁仲连的出仕视为明月出海,极度推崇、景仰。第三联则赞叹了鲁仲连的惊世功业。第四联,刻画了鲁仲连高尚的人品。最后一联,把鲁仲连引为“同调”,表明诗人的志趣。全诗塑造了一个功勋卓著、高风亮节的历史人物形象,作者借鲁仲连的故事表达自己渴望建功立业和功成身退、热爱自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诗人一贯鄙弃庸俗的精神。
13.【答案】“雁引愁心去”更妙。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作者遇赦后的高兴心情,跟下句对偶工整。愁心去,好月来,更能体现出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