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插秧歌》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6.2《插秧歌》同步练习
一、小阅读-课内
1.根据“二十四节气"歌,下列选项与杨万里《插秧歌》节气相同的一项是( )
A.袅袅凉风动,凄凄寒露零。兰衰花始白,荷破叶犹青。
B.水国芒种后,梅天风雨凉。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
C.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D.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2.下列对《插秧歌》一诗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抛”“接"“拔”“插"四个动词描绘出全家插秧时忙碌混乱的场景。
B.“雨从头上湿到胛”写出了雨势之猛,表现出农人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插秧不辍的艰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
C.本诗的颈联前一句点出农夫起早出工,直到现在还水米未沾,说明农事已紧张到极点;后一句写农夫对农妇的呼唤置若罔闻,表现了农夫抢抓农时、忘我劳动的心理。
D.《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却又不失耐人寻味的新鲜之意和活泼之趣。
二、非选择类
3.解释下列字词
①兜鍪:___②胛:
③渠:___ ④半霎:
⑤莳:___ ⑥匝:
不够高却不为权折腰什么歌 ⑦照管:
4.翻译下列诗句
①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②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诗
(后梁)布袋和尚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插秧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两首诗歌都描写了农人插秧的景象,语言朴素。
B.《插秧歌》开篇连用四个动词描写热火朝天的插秧场面,语言生动准确。
C.“低头折腰只不答",农夫一直保持弯腰插秧的姿势,懒得回答农妇的呼唤。
D.《插秧歌》运用手法多样,形式更为活泼,《插秧诗》重在说理,更为朴实。
6.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诗的“低头便见水中天”一句,既是对插秧劳动情景的真实再现,又富有佛家的哲理意味。
B.两诗的动词“把、插、低头、退步"“抛、接、拔、插”都准确地刻画出插秧人专注劳作的状态。
C.后诗将“笠"和“蓑”比喻为“兜鍪"和“甲”,化静为动,使人联想到紧张激烈的战斗场面。
D.后诗写作角度灵活有变,先描写场景后描述对话,绘就一幅多彩而富有生机的劳动图景。
7.“退步原来是向前"历来为人所称道,妙不可言。谈谈你的理解。
8.“摹景说理”是《插秧诗》不同于《插秧歌》的一个特点。请简要概括分析《插秧诗》所说之哲理。
9.请分析概括这两首诗的主旨。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祮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0.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芣苢》通过“采”“掇"“捋”等一系列动作,细腻地描绘出劳动的过程,给读者以画面感。
B.《插秧歌》描绘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劳动场面,表现出农家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
C.两首诗字里行间洋溢着劳动的欢乐与情趣,同时也体现了劳动者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的精神。
D.两首诗描绘了古代人民热烈的劳动场面,呈现了轻松、愉快的劳动节奏,充分彰显了劳动的崇高与美丽。
11.这两首描写劳动的古诗各具不同的艺术魅力,请简要概括它们语言上的艺术特。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文氏外孙入村收麦
苏辙
欲收新麦继陈谷,赖有诸孙替老人。
三夜阴霪败场圃,一竿晴日舞比邻。
急炊大饼偿饥乏,多博村酤劳苦辛。
闭廪归来真了事,赋诗怜汝足精神。
12.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杨诗中,“小儿”“鹅儿"“照管”等口语富有生活气息,体现了杨万里活泼自然、饶有谐趣的创作风格。
B.杨诗中,田夫对妻子的关心不屑回答,转而叫她提防鹅鸭作践庄稼,简单的话语表现出农家的艰辛。
C.苏诗颈联中,诗人通过“急炊大饼"“多博村酤”等生活场景,从侧面表现了麦收的繁忙辛苦,构思巧妙。
D.苏诗尾联中的人称由上文的“诸孙"转变为“汝”,这一人称变化更能亲切地表达对外孙辛勤劳作的赞美。
13.必修上册以“劳动"为主题的单元最初收录了《芣苢》和《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但后来用《插秧歌》替换了《文氏外孙入村收麦》。你认为哪一首诗更适合编入该单元?请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未匝,插秧没有完成。
14.下列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 B.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秋苗的情形。
C.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 D.尾联写田夫嘱咐送饭人回去赶快喂鹅鸭。
15.《插秧歌》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秧歌(节选)
刘学簧
农夫楫楫清波阔,秧稻茸茸森石发,
父儿呼唤手拔齐,千把万把根连泥。
四更乘月躇陇陌,晓烟渐散东方白。
归来吃得饭一盂,担到田头汗似珠。
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16.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诗和杨诗都描绘了劳动场景,都洋溢着家人一起参与劳动的生活气息。
B.刘诗前两句将农夫的动作描写和秧苗的形象描写有机结合,生动逼真。
C.杨诗“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可见一家人不同分工。
D.杨诗以“兜鍪”和“甲"分别借代“笠”和“蓑",暗示插秧紧张和繁忙。
17.请结合作品,简要概括两首《插秧歌》在内容上的异同。
四、选择类
18.下列各组对《插秧歌》文中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 照管:照料,照看。
B.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 半霎:极短的时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