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为民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篇一
为民服务方面
存在的问题
1.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问题缺少全面深刻的认识,没有处理好“潜绩”与“显绩”的关系,对领导关注的、要考核的“显绩”比较重视,对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关注不够。比如在农民建房、交通出行、教育卫生等涉及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关注度和投入力度与众需求相比仍相对不足。
2.有时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弱化,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淡化,慢慢与众众拉开距离,出现了脱离众的问题。
3.联系基层、服务众不深入,习惯于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电话指示、文件指导,对分管领域出现的问题解决力度不够有力、不够彻底。
4.工作作风漂浮,工作不够务实,强行执行政策多,关心众需求少,喜欢“和稀泥”。
5.一些单位热衷于打造领导“可视范围”内的项目工程,而不考虑客观实际,“不怕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奖状一屋子,工作还是老样子”。
6.坐机关听汇报、打电话下指示、发号施令已经成了工作常态,住农村、入农户越来越少了,和众的距离越来越远了。
7.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持久性认识不足,没有深刻领会脱贫攻坚工作给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建设带来的重大机遇,没有认认真真将帮助困难众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们当前工作的第一要务。8.艰苦朴素作风、抵制不良风气的意志不够坚定,不能经常在内心深处和众特别是生活困难众进行换位思考。
9.深入基层与职工众面对面的时间少,不愿意到矛盾多、困难多的地方去,只注重自己想了解什么,没有关心众的诉求。10.开展工作还没有完全从便利基层的角度考虑,满足于来什么事办什么事,有什
么能力办什么事,为基层办事主要体现在给钱给物,真正关心体贴的少,尊重众首创意识,发挥主体作用还不够。11.部分工作方式方法与基层实际和众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运用新方式、新载体、新手段开展工作的能力还要进一步加强。12.基层调查研究不深不透,对众想什么、盼什么、急什么、要什
么掌握的还不够实、不够全面。13.在脱离众的现象,平时在办公室呆得多,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少,了解掌握科室、学员队建设情况,主要还是靠材料、电话,还没达到亲知、深知、真知的要求。14.日常调研了解基层情况,多是浮在表面,蜻蜓点水,对众实际需求了解的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15.在日常工作中将更多的精力放大了抓大事、谋发展、作决策上,思想上对党的密切联系众的优良作风理解不深刻,虽然经常深入施工一线,但主要是解决改革发展难题,没能抽出更多时间深入职工众,了解职工疾苦,解决职工实际困难。16.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机关工作,大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办公室里办公,很少接触众。最近几年,也没有花更多时间直接接触基层众,对众所思所想所盼不尽了解,慢慢就与人民众有了距离,没能与人民众很好地打成一片。17.不能很好地考虑工作对象的实际困难,没有能够做到把职工众的利益诉求放在第一优先考虑的地位,没有能够全力以赴地为众着想,还没有真正在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众服务的意识。比如在为职工解决实际困难上,了解的就多关心,不了解的就没有主动去帮助。18.下基层与众交流得少,没有沉下身子接地气,了解基层众情况不全面,解决实际问题不及时,对众反映的难点热点问题,拓思路、出点子、尤其是调查研究不够,出于对分管部门的信任,就交由职能部门去解决,导致与众的距离渐行渐远,不知不觉淡化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19.工作中力尽所能地为众搞好服务,但由于长期从事机关工作,下乡的次数较少,直接与众打交道的机会不多,接触距离变远,联系不够紧密,对众所思所想、所盼所怨了解的不多,掌握的不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淡化。20.工作中先后接触过一些集体访、越级访等信访案件,因个别
众的不合理诉求和过份要求,对信访众一度抱有偏见,没有站在信访众的立场和维护众利益的角度,正确看待和处理众的合理诉求。21.宗旨意识远没有践行在行动上,对新形势下党的众路线认识不深,对坚持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在工作上众观念淡薄,看不到众的首创精神,对基层鲜活的典型经验学习总结的不够,没有认识到人民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和力量,指导工作主观意志成份多,为众想的少、做的少,服务众,缺乏真功夫。22.“问计于民”的意识不够,没有完全在思想上、行动上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没有根据实际情况深入了解众的所想、所需、所盼、所急。23.随着参加工作时间的增加,工作环境的变化,与基层众的联系沟通有所弱化,对众的呼声困难了解不够,有时满足于完成服务发展、服务决策、服务落实,对如何更好地服务众、更多地为众解决实际困难考虑得不够多、做得不够好。24.在处理加快发展与维护众利益的关系上,片面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在维护众利益方面有所欠缺,对于众关心的脱贫解困,教育医疗、便利出行、住房保障等民生问题上重视不够,没能时刻做到把众满意作为衡量和检验工作的最高标准。25.随着工作岗位的改变,与老百姓面对面心贴心的交流不够,不自觉地开始与众存在距离,导致工作中对基层干部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简单化处理,没有很好地针对每个问题沉下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途径。26.不能很好的处理对上级负责和对人民负责的关系,有时产生了不怕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思想误区;对众的所思所想、冷暖疾苦不那么上心了,久而久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也就淡化了。27.有始终如一把人民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
不够高却不为权折腰什么歌为检验工作的唯一标准。有时自己内心认为只要落实了上级改善民生的“规定动作”“硬性政策”,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广大众就一定对党感恩、就一定拥护党的领导,“从众中来,到众中去”坚持不好。28.总认为“为民发展”就要
抓大放小,把工作重点放在大项目、大建设上,只要把经济指标搞上去了,众生活就上去了,一切困难和问题就迎刃而解。于是无论是做决策还是办事情,考虑全局利益、长远利益的多,对关系众切身利益的事情考虑的少,特别是深入到社区贫困家庭访贫问苦更少了。
29.平时下乡调研检查工作,尽量做到不打招呼、随机抽查,但是或早或晚都会回到城里,在乡镇居住的少,没有真正把众当主人、当亲人,不知不觉地在思想上、感情上、行动上疏远了众。30.思想上对“依靠谁”认识不够深刻,有时自认为工作经历多,经验丰富,在碰到困难向基层干部和众请教学习不够,不注意吸取众首创的新鲜经验。31.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出现了抽象化、空洞化的倾向,“牢记宗旨、心系众,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精神有所懈怠,想问题、做决策虽然能够做到出于公心,但也并非完全没有追求个人口碑和自我实现的私心杂念。32.没有完全摆正众的位置,坚持众路线思想上有所放松,没有充分意识手中的权力来自于人民,没有落实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工作精力用于开会和日常事务过多,用于联系众、联系基层时间不够;在办公室、会议室多,下基层入农家不够;听单位领导汇报比较多,与一般干部及众接触不够;主观意愿成份多,广泛听取同事、众意见不够。没有很好地发掘众的首创精神,没有做到真正把人民众当老
师、当亲人、当英雄,政绩观、众观有所偏离,过于追求发展,考虑名次,有所忽视民生改善和百姓诉求,解决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方面力度不大。33.一切为人民打算的理念树立得不牢,没有把人民众需求作为谋事、干事、创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认为自己在农村长大,对农村情况熟悉,对基层众特别是农民非常了解,众有什么想法不用问都知道,基层有什么问题和困难一看就明白。34.主观上把对上级负责和对众负责割裂开来,更多的是注重上级的安排,而倾听众心声、了解众意愿的工作做得少,没有真正了解众的所需所盼。35.虽然在日常工作中总是挤时间、机会深入基层、深入众,但由于时间有限,过程中很难了解到基层的真实情况和众的真实想
法,逐渐拉开了与众的距离,对基层的情况了解不足、掌握不全,做众工作的能力有所退化。36.习惯上认为对党负责是宏观性要求,是硬任务;对人民负责是微观性标准,是软约束,特别是认为自身的提拔、任命、考核主要在上级,众没有决定权,所以更多地考虑如何面对考核,对上“交账”,而对如何使上级精神落地生根,把要求部署转化为惩治腐败、切身维护众利益方面的考虑较少。37.随着工作岗位的变化,每天忙于办文办会、上传下达,忙于各种事务的协调处理,到基层的时间少了,与众面对面交流谈心、倾听众的呼声、了解众困难的次数少了,考虑问题更多地站在部门的立场上,对众的需求盼望考虑少了,对众的切身利益考量少了,导致联系服务众不够到位,为众解决实际困难做得不够好。
篇二
自开展以来,柏林沟镇将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整个过程,以学强能、以干促改推动主题教育取得扎实成效。
一是学习交流有互动。本着“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的态度,依托“晚间七点半”初心学堂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先进典型教育、廉政警示教育及形势政策教育等,累计组织学习研讨7期,班子成员、支部书记到机关、村(社区)讲党课、分享学习体会16场次。
二是调查研究更深入。聚焦推动工作、服务发展这个根本目标,围绕全镇发展实际,领导班子成员就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民宿旅游发展、农业产业振兴、集联动机制等方面展开细致调查研究,以“望闻问切”之功分析现象、查明症结,以“庖丁解牛”之功寻求方法、各个击破,撰写调研文章8篇,为下一步工作提供了可鉴之基。
三是问题检视严准全。严格对标对表党章党规及中央、省、市、区委部署专项整治相关要求,全方位检视班子及党员干部个人存在的问题,通过征求意见、谈心谈话、个人自查及集体分析,于工作成效、个人作风、生活细节等方面查摆问题,杜绝“无中生有”和“大而化小”两个极端,确保问题检视准确深刻。
四是整改落实见实效。将对问题的整改成效落脚到推动工作的实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