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转化难在那里
    专利转化难在那里
1、专利转化难本身有认识上的误区
并不是每个专利都是为了转化的。国内的企业或个人申请专利很多是为了申请专利而申请,大部分专利都是单个申请的,几乎没有策略上的安排和规划考虑。而成熟的专利申请会有很多策略上的考量,其中有些专利不是为了对该技术进行保护,而是为了防备他人起诉侵权而申请的。有些专利是组合申请的,其目的只是为了保护某个核心的专利技术,就像商标有联合商标和防御注册一个道理,真正使用的只有一个核心的专利技术。那么为了防备他人起诉侵权而申请的专利,以及“众星捧月”的“星”这些专利都不是为了实施而申请的,因而这些专利是不需要转化的。
2、专利转化难,难在专利先天不具有可转化性。
永动机这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发明引得无数英雄尽折腰,黄维在淮海战役被俘,经特赦后就醉心于永动机的发明,南街村为永动机的发明也投入了大量资金。理论上有关永动机的发明不能获得专利,如果因为其他原因侥幸获得专利,那么这样的专利是不可以转化的。因为实用新型专
利不进行实质审查,致使很多实用新型专利其实是在低层面的重复别人的技术,某专利权人拥有一件实用新型专利,该专利是在圆珠笔上附加一个涂改液装置,他坚信自己的专利技术具有非常大的市场前景,具有很高的价值。其实相同的专利在专利数据库中可以检索到很多,而且现在圆珠笔的使用率已经非常的低,这样的专利也不具有转化的价值。技术人员自我陶醉在技术的创新的标新立异中,不考虑是否适合消费者的使用,不考虑价格是否适应市场的销售,实用性极差或者不符合市场要求,这类专利技术因为没有市场价值必然是转化困难。
3、专利转化难,因为有些专利转化风险太大。
专利也有各种不同的种类,比如非职务发明,这些发明人发明的创意大多来自生活实践,其发明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这样的专利可以直接用于现实生活,转化相对比较容易。有些职务发明直接是为了改进生产工艺,改进现有产品,这样的专利也容易转化。但是科研院所前瞻性的发明,比如施乐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发明大量的非常先进的技术,但是始终不到市场方向而不能转化。我国在1958年就提出了无线通讯技术(手机通讯技术的前身),但是我们手机相关技术却靠引进。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高新技术孵化了苹果、微软、3com
这样著名的公司,但是该研究中心并没有自己进行转化,因为该技术过于前沿,该技术可以生产什么样的产品?该技术是不是可以直接生产出产品?从技术到产品还要多少技术配套等等都是未知和不确定的,因而从商业角度而言转化的风险极大。
如何破解转化难题1、建交易平台
破解专利转化难,政府做了很多工作,为此各地都在建立产权交易中心或交易平台,其目的在于在专利权人和专利使用人建立桥梁,让需要专利的人到专利权人,让专利权人的专利到买家。但是成效并不大,专利数据库是公开的人,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查询,专利权人的信息在专利库也是公开的,需要专利的人很容易在数据库中检索到需要的专利,也很容易到专利权人的信息和专利权人直接联系,而专利权人同样可以通过网络到潜在需求方直接和需求方联系,花费大量资金建立的交易平台其实在网络上可以免费实现。因而笔者认为破解专利转化困难不在于买方和卖方的信息沟通,因而解决专利转化困难并不能依赖简单建立交易的平台。
2、扶持专业辅助中介机构
去年世界金融危机波及到南方沿海省份,大量的农民工只有返回家乡,这些农民工有一些资金积累,有一定的见识面,他们不再安分种地的生活。如何让这些反乡的农民工留下来也是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事情,有的地方提出让这些人创业,而本地的产业基本处于饱和状态,于是想到了专利,让这些返乡农民工用专利技术创造新的产业,这是相当不错的想法。但是购买专利不像买机器设备那么简单,这个专利值多少钱?无论是卖方还是买方都不清楚,在实践中专利权人总认为专利至少可以卖几百万以上,这个价格当然没有人买。那么应当引进独立的评估机构对专利的价值进行评估,目前知识产权价值评估还比较空白。购买专利还需要知道专利的技术含量,那些技术适合农民工的购买使用,投资比较少,生产工艺相当比较简单,返乡农民工当然无法评估这些,那么还需要一批懂技术的人员对这些专利技术进行遴选。专利转化过程中含有大量的法律问题,需要专业的律师来把关。如果没有这些专业的辅助机构,则有平台也无法运转,因而在转化平台上必须引进专业的中介服务机构。
3、对发明人进行指导
以上我们分析了专利转化难,难在专利本身先天的问题造成转化困难。因为专利本身实用性差,没有市场价值,因而注定该专利的转化困难。实用性差和市场价值低不等于没有技术含
量,这样的专利可以通过改造而使其具有市场价值。笔者曾经接待一个专利权人,他的发明点很好,可以有效解决了新鲜水果的就地加工问题,使水果保持极高的新鲜度。但是该技术却无法推广,笔者帮其分析原因,该技术需要投入100万元以上的设备,因而该专利的潜在的消费者中,具有加工能力的工厂不需要,因为工厂本身有设备,而水果销售商也不会买,这个价格难以承受。笔者询问这个产品是不是可以将价格降低,发明人说很简单啊,完全可以降到10万元以下,这个价格农户也可以购买。同一个技术改变一下消费者的定位,立刻显现市场的价值。我们可以通过各种资讯通道对发明人进行恰当的指导,使其发明更加贴近实际需求,更加具有使用价值,那么专利转化也就要容易得多。不够高却不为权折腰什么歌
4、引进技术风险投资
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拥有当时世界最领先的技术以及一大堆专利,但是这些技术并没有为中心的投资方施乐公司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但是却被从该研究中西分离出去的企业发挥得淋漓尽致,培养出了诸如苹果、微软这样的世界著名的公司,这种墙里开花墙外香的现象,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施乐公司不自己使用这些专利技术?非常现实的原因,这些专利技术太前沿,施乐公司不知道市场在那里,应该用什么商业模式去发展,巨大的不确定性包含的是
巨大的商业风险,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当然不会冒这种商业风险。该中心的科研人员从施乐公司购买了这些专利技术的许可后,为什么就成功转化呢?因为这些人背后是强大的风险投资机构,他们认为这种专利技术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愿意投资对该专利技术进行产品改造,对于原来的科研人员来讲,巨大的商业风险已经被风险投资机构承担,又有资金对专利技术进行产品化改进,于是技术与风险资本的结合就成就了这些专利技术的成功转化。
我国也有风险投资机构,但是风险投资机构一般只对成长性好的公司感兴趣,在公司成长的关键时期,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而后在该公司上市后,从股市中套取几倍、几十倍的回报。其实风险投资也可以直接从技术投资开始,这样风险大,时间长,但是回报更高、投资却非常的少。可能只有区区几百万元甚至更少都可以做到。技术创投在我国有成功的案例,清华同方对清华大学的一个即将解散的课题组的一项技术进行投资,目前这项技术生产的产品占有世界70%的份额,年赢利高达几个亿,这个产品在机场、车站都可以看到,就是检查包裹的机器,这就是同方威视。目前我国的政策支持直接用专利出资成立公司,有的高新开发区给予一定的孵化资金,由政府进行第一笔的技术创投的天使基金。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应当鼓励民间资本进入技术创投才能将整个技术孵化市场做起来。
综上,专利转化困难是世界的难题,解决这个难题需要理性的头脑进行分析,到原因,有针对性去解决。
目前我国已成为专利拥有量大国,但专利转化率还很低。针对如何提高专利转化率,现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明确规定专利转化率指标,对于没有专利的生产企业,也可规定使用率,增强企业使用专利的积极性。二是降低专利使用门槛,对处于一定睡眠期(如申请之日起已超过5年者)的职务发明专利,经协商可免费使用,或向专利权人支付少量使用费,但对发明人应给予合理报酬,以利于解决在使用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三是对生产专利产品的企业予以一定的激励。如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必要时也可拨款支持。建议优化布局技工教育办学规模与结构,不断提升校企合作和国际合作办学的水平与质量,打造技工教育名校;在强化管理上下功夫,严格规范现代职业技能教育的办学准入条件,合理设置招生专业,加快培养产业技术工人劳动大军,加快建设适应现代职业技能教育发展的双师型教师人才队伍。
经过十几年科技体制改革,我国的科技成果大幅上升,随之专利申请量也大幅攀升。然而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专利成果的转化率十几年来却变化不大。取得科技成果、专利成果的目的
是为了转化,而非为摆设,为什么专利成果的转化率并没有随专利成果量的上升而同步上升?因此,人们自然发出疑问:阻碍专利成果转化的症结何在?
  有关专家近日应本报记者之邀聚谈了这一话题。
国外“跑马圈地”我国“基本为实施”
——专利成果转化率是高还是低?
  主持人:社会上一直存在“我国的专利成果转化率很低”这样的认识。现在,学术界持“专利成果转化率并不低”这种看法的也不在少数。那么,究竟如何认识我国的专利成果转化现状呢?
  张勤:如果按照社会普遍认为的,我国专利成果转化率在10%-20%之间,与国际上相比,这一比率也不算低,甚至还略高一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的专利成果转化率确实很低,这需要具体分析。国际上的大公司申请专利有不同目的,有些是为了实施,而有些并不为实施,犹如“跑马圈地”,申请专利的目的仅是为阻止别人涉足某一领域,这部分专利被称为“休眠”专利,这在国际大公司的专利中,是一个很大的比例。而我国还处于申请专利基本为实施的阶段,因此,我们的专利转化率低是实实在在的低。
  杨起全:说到专利成果转化,首先,我想纠正一个认识误区。这便是我国从来没有对专利成果的转化率问题进行过量化的研究,我也看到过社会上关于专利成果转化率只有10%或别的数字的报道,但这个数字并不是建立在严格的科学测定基础上的,而多是互相引用而形成的一种看法。其次,依据这一转化率数字来判断转化率是高了还是低了也没有太多的意义。因为,如果以每一件专利的成果转化作为统计单位,其专利间转化的价值是无法相比的,一个小产品的外观设计专利的转化,和一项高科技核心技术专利成果的转化,其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再加上我国科技成果分属于各级各部门,这给分析统计带来了困难,如果以省部级以上的专利成果转化作为分析依据,可能会得出一个转化率数据,如果再加上难以统计的省级以下企事业科研单位等的专利成果转化,可能又会得出另一个转化率数字,因此,仅以转化率的高低说明一个国家专利转化的能力是不够科学的。
  齐建国:专利成果转化率低,是我国的客观现实。这与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是一致的,当今世界科技前沿技术的80%为发达国家所掌握。在实行改革开放的前20年,我国的高新技术基本上是走引进消化吸收的创新之路,在拿来中消化,不断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逐渐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因此,回头来看前20年的专利成果转化,不仅转化率不高,而且从专利成果来看,也是非核心技术专利多,专利的质量还有待提高。
“瓶塞”与“暖瓶”“资金”与“项目”
——专利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何在?
  主持人: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有的人有钱没地方投,有的项目又没人投钱”的现象,怎样让这两方面实现对接?
  张勤:对于这一问题,我想首先全社会要有取得专利成果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的意识。现在,人们对科技成果拥有者的利益比较重视,但对投资者的风险收益重视不够,致使一些专利成果因认识误差过大而无法转化。
  齐建国:国外专利的申请者和实施者主要是企业,因此,专利成果与企业的生产密切相关,实施转化渠道畅通。而我国虽经科技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科技与经济脱节问题大为改观,但纵观总体情况,产业部门与研究部门的信息沟通仍存在较大问题,科技立项仍以研究机构为主,到头来,不仅专利成果离市场较远,而且许多专利是孤立存在的,如一个新颖的暖瓶瓶塞的专利与整个暖瓶产品并不配套,造成专利成果无法转化,现实中这类情况比比皆是。
  张勤:对于实施专利制度时间还不长的我国来说,专利质量差,应该是导致专利转化率低的最重要原因。无庸讳言,我国的专利近几年虽然数量大幅上升,但发明专利不多,而在发明专利中,又多是某个方面的创新专利,或是外围专利,因此一旦转化这类专利成果,不是
有许多困难无法克服,就是有可能侵犯到别人的核心专利。其次,还有专利转化过程中的资金障碍,也是专利成果难于转化的又一大因素。
信息平台企业实施外部环境
——怎样提高专利成果转化率?
  主持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专利制度实行的初期阶段,首先要提高专利成果的申请数量,这是必然的。数量是质量的基础,但到了今天,专利申请量已突破百万件,提高专利成果的质量,提高专利成果的转化率,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那么,为了提高专利成果转化率,我们可以采取哪些实际步骤?
  张勤:今天,知识产权的概念已经开始为人们所熟知,知识产权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也开始为政府和企业所重视。对于我们来说,加入世贸组织后,一个显著的不同便是知识产权的位置凸显出来了。过去的一二十年里,我国在跟踪国际前沿领域的最新科技进展方面,不断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使我国的综合创新能力大大增强,可以说,过去的二十年,我们的创新之路是将别人已有的,而我们过去没有的,经过努力变为我们自己的创新性成果。但今后,面对全球化浪潮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环境,我国的创新之路将面临新的机遇和
挑战,今后二十年,我们所要做的是别人也还没有的,今后的竞争,说到底是创新能力的竞争,而专利转化的能力就是创新能力最直接的表现。因此,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在大力推动实施我国的专利战略,从加强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建立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的基础入手,推动全社会专利意识的提高。
  齐建国:专利成果转化的重点,是激发企业实施专利成果转化的热情。现在,我国的企业一方面是知识产权的意识还不强,缺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有些成果即使转化了也没申请专利。另一方面,由于专利的成熟度和组装配套程度不够,为企业实现专利成果转化带来了困难。因此,为企业创造更好的条件,增强其取得专利和实施专利的能力,是提高我国综合创新能力的重要保证。
  杨起全:专利成果转化问题,实际上是一个科技如何更好地与经济相结合的问题。我认为,不同时期对智力价值的评价会发生一定变化,我们说从成果到产业的投入的比例大致为110100,实现专利成果转化,不仅要靠研究人员创造专利成果,更要靠风险资金的支持,才能实现专利成果的转化。因此,从科技界来说,现在需要转变观念,重新定位自己的利润空间,为风险资金留出足够的利润空间,这样才会有更多的风险资金参与专利转化,也才能大幅提高专利成果转化率。
  另外,我国在各级科技计划中,已开始重视知识产权,在国家863计划中,已对科技成果的知识产权化提出了定量的要求,但现在还缺乏对转化环节的要求,一些专利成果实际上只是科技成果的延伸,很难实施转化。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还在于提高企业的专利成果转化能力,要把专利战略的重心放到企业,只有企业能够做到将各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具有把实施专利的各项技术、工艺组装配套,结合市场需求开发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的能力。因此,为企业创造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应是当前我国管理部门需着力解决的问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