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财富时代工科院校的金融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
[收稿时间]2020-04-17
[基金项目]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科技金融创新班教学团队”(粤教高函〔2018〕179号)。[作者简介]孙有发(1976-),男,江西临川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计算金融,计算实验金融,金融风险管理。朱怀念(1985-),男,安徽蚌埠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动态博弈理论与应用,保险精算。赵雪瑾(1988-),女,河南商水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金融风险管理,金融复杂系统。何淑兰(1979-),女,江西临川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证券投资。
[摘
要]我国高校如何培养适应数字财富时代需求的金融人才,是摆在广大金融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紧迫课题。文
章回顾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演化历程,然后概述了数字财富时代对金融学类专业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最后以金融工程专业为例,介绍了笔者所在学校在金融工程专业综合改革上开展的一些探索性工作。
[关键词]金融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数字金融;数字财富;工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1)06-0170-03
2021年6University Education
一、我国金融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的演化历程改革开放至21世纪初,我国金融教育基本完成了对“懂专业,会操作”的金融人才的培养[1]。过去的这个阶段,社会对金融人才的基本要求是[2-4]:1.具有扎实的经济金融理论功底;2.具有较强的金融实务能力。在现在这个阶段,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5]:传统的金融人才培养理念相对单一化,部分高校没有与时俱进更新观念、改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市场对多元化的复合型金融人才的需求。
随着中国加入WTO ,中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当中,我国的金融机构也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多元化。社会对金融人才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6]:1.具有较强的信息运作能力;2.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3.具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在现在这个阶段,金融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是[6-13]: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践,与金融业日新月异变化的实际形势不相适应;金融学教学对国内外金融发展的最新动态追踪仍然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教学手段单一,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要求不相适应。
近年来,中国数字金融已发展成为引领全球的旗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将对金融人才培养提出何种新需求,以及我国高校应如何培养适应数字财富时代需求的金融人才等,是摆在广大金融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紧迫课题,或称为数字金融时代拷问。广东工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作为众多开办
了金融工程专业的工科院校之一,对数字金融拷问也积极进行
了回应。
二、数字财富时代对金融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一)数字金融与数字财富管理
数字金融是将先进数字技术(如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与传统金融服务业态深度融合发展的一种新型金融服务,其中数字是手段、金融是本质。数字金融凭借其在信息传输、接收、分析、处理等方面的技术优势,不仅能掌握商品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各类数据,而且能通过这些数据更准确地刻画各种参与主体的交易习惯、投融资需求、风险偏好等各种行为特征[14-15]。
数字财富管理是数字金融领域更深层次的应用[16]。尽管本质都是对财富的保值与增值,数字财富管理与传统财富管理,在价值定位、客户、产品、服务及渠道上,还是存在差异。数字财富管理重塑了传统财富管理价值链[17]。
(二)新时代对金融学类专业人才的岗位技能要求庞大的数字财富管理需求对传统金融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挑战,对金融从业人员在知识的交叉运用与创新、团队协作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18]。《Global Talent 2021》的调查显示,未来10年,金融机构的紧缺急需人才类型当中排在首位的是以金融科技人才为代表的“非典
型”金融人才。所谓“非典型”金融人才是指懂金融又懂数据技术的人才,也就是说他们不再单纯地只懂金融,同时也懂代码编程和数据技术[19]。未来数字财富时代金融行业热门的岗位包括:1.数据和金融分析方向,包数字财富时代工科院校的金融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
孙有发
朱怀念
赵雪瑾
何淑兰
(广东工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金融系,广东
广州
510520)
170
University Education
括数据科学家、架构师和商业分析师;2.量化分析方向;
3.资产管理方向;
4.风险管理方向等。
三、广东工业大学金融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
(一)广东工业大学开办金融工程专业的优势
学校拥有理工科教学资源优势,顺应了金融学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以及金融学自身的工程化、技术化的发展趋势。用好这些工科优势教学资源办金融工程专业,十分契合“新文科”的办学理念。
我校招收的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全部是理科生,数学基础良好,学生经过理科训练具有理科思维,容易跟上程度较深的数学和计算机应用课程学习。上述特点共同决定了金融工程课程教师授课与学生理解接受的程度。
(二)金融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探索
1.培养方案修订的指导方针
我校进行本次金融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主要依据《广东工业大学高水平大学建设总体规划(2015—2020年)》《广东工业大学“十三五”发展规划》要求以及《广东工业大学2017年教育部审核评估专家组反馈意见》,并吸收了数字财富时代金融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社会需求调研成果。此外,《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文件精神,以及学校的人才培养总目标“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善于合作、勇于创新、视野宽广,掌握从事专业所需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手段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有效解决现场实际问题的高素质创新应用型人才”,也充分体现和落实在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内容中。
2.主要修订内容
根据本次培养方案修订要求,我校在2016版专业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修订并形成2018版专业培养方案,主要修订内容如下。
(1)凝练培养目标
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参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关于经济学门类金融工程专业的相关要求以及《工程教育认证标准》进行,具体包括:①专业培养目标和标准紧扣学校人才培养总目标;②专业培养目标对应到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5年左右的时间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成就的内涵要求上;专业的毕业要求(培养标准)对学生毕业时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有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
专业学习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素养;③专业培养方案的制订、修订,基于产出导向教育(OBE)理念,综合考虑国家社会教育发展的需要、广东省产业发展的需要、学校人才培养定位、学生发展期望等。
新版培养方案中的培养目标描述如下。
培养目标:本专业系统培养具备扎实的金融工程专
业知识,掌握金融分析与计算、金融工具设计与应用等
技能,能够从事金融产品设计、定价、交易与风险管理、
量化投资等工作,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本专业毕业生通过5年左右的社会和职业领域实践,成
为能够应用数量分析、系统工程、人工智能等前沿科学
技术手段与工程方法,综合考虑社会成本、市场健康等
制约因素,设计和开发新型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为金
融产品设计、定价、交易中的现实金融问题提供解决方
案,具有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具有与时俱
进、不断创新的意识,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修养
的金融工程师。
(2)优化课程设置
本专业在确定课程体系时,明确课程体系与毕业要
求的支撑关系,以及对专业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持情况,
在考虑专业知识结构、学分要求等前提下,还通过目标
能力矩阵分析,将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标准与课程体系
对应。
按照学校《关于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
意见》,本专业毕业总学分不低于159学分,选修课程不
少于38学分,实践环节学分不少于39.5学分。课程体系
由基本模块和特模块构成,基本模块125.5学分(占比79%),含人文社科基础44.5学分(占比28.44%)、自然科学基础27学分(占比16.88%)、金融工程专业基础54学
分(占比33.75%);特模块(专业领域特课)33.5学分
(占比20.94%)。基本模块覆盖该专业的基本毕业要求,
扩展模块形成特培养和彰显个性化教育,即保证各专
业基本培养要求的条件下,形成多模块或多样化教育。
(3)突出专业特
金融工程集合统计学思想、计算机技术、数学类方
法来创造性解决金融问题,是现代金融市场高度发展的
产物。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科技金融的飞速发展,金
融工程人才需求扩大,同时岗位要求不断更迭、日新月
异,高素质金融工程人才缺口严重。目前金融工程人才
培养的最大问题体现在学生动手能力训练缺乏,毕业生
创新性、实践能力不足,不断输出的毕业生不能满足我
国金融行业对于金融工程人才的需求。借此培养方案
修订之机,我校进一步凝练“重工科特、强实践训练”
的专业培养特。①重工科特,力促“金融、科技、产
业”融合。利用理工科资源,强数理思维、计算机能力,
提高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基础课程要求;开
设数理金融学、金融时间序列分析等交叉课程;强化基
于MATLAB等软件的量化投资、数值模拟技术的学习。
增设知识产权运营、金融工程中的人工智能技术、科技
171
金融专题等选修课程,鼓励学生选修产业经济学、产业金融等课程,打造专题课程,突出个性化培养,力促“金融、科技、产业”融合。②加强实践训练,采用“3+1”课程设置及“现场即课堂、课堂即现场”教学模式。首先,本专业学生前3年学习理论课程;第4年全年进行校内、外实践,包括第7学期的校内“导师制”专业综合研讨、个性化实习实训课程选修及校外专业实习,第8学期进行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其次,依托金融工程综合实验室、智慧金融系统集成与创新实验室、金融大数据实验室、科技金融综合模拟实验室的建设,专业核心课程在实验室完成,打造“现场即课堂、课堂即现场”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操能力。
3.效果初显
尽管到目前为止2018版的培养方案还没有在整一届学生身上贯彻实施完毕,但2018版培养方案中的办学理念很早就在金融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中得到了贯彻执行。2018年和2019年的毕业生在粤港澳大湾区金融机构的就业比例高于70%(多数是在金融机构后台核心岗位上工作),其余毕业生选择在境内外继续深造。
值得一提的是,留本校继续深造的一名2015级金融工程专业学生,在其攻读硕士研究生一年级期间,就在《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杂志(该杂志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认定为管理科学重要期刊,连续多次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是中国在管理类期刊中唯一进入国际EI检索的科技期刊)发表了一篇学术长文。该论文的主体工作就是学生在本科毕业设计中完成的。
四、结束语
国内的数字金融和数字财富管理实践,再一次领跑高校金融学类专业的教学实践。我国高校如何培养适应数字财富时代需求的金融人才,是摆在广大金融教育工作者面前不可回避的紧迫课题。国内承办金融学类专业的各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综合性大学、多学科性院校)均需要结合自身院校情况,探索新时代下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数字财富时代对金融学专业人才要求之高,或许很可能在我国现有的金融学类本科专业培养体系框架下难以企及。目前我校正同时在本科和硕士两个层次上对数字金融人才培养进行联动改革。这项工作远未结束,愿望我们的专业综合改革探索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达,王广谦,张亦春,等.21世纪中国金融学教学改革
与发展战略[J].财贸经济,2001(11):5-13.
金融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2]廖宜静.高等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13-117.
[3]周建松.按市场化、应用型原则重构金融人才培养机制[J].金融教育研究,2015(5):69-72.
[4]李娟,吕宏迪.从结构性调整谈金融人才培养路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115-117.
[5]艾洪德,徐明圣.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6(4):89-93.[6]张成虎,胡啸兵,孙林娜.复合型金融人才及其培养模式探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1(5):59-62.
[7]张海英.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金融教学改革的思考[J].
时代金融,2013(5):50-51.
[8]张英,徐彬,崔兵.工科院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思考[J].文教资料,2007(8):15+10.
[9]白天楠,张黎莉.工科院校金融学本科实践教学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0(24):96-98.
[10]罗志.新金融环境下工科类院校金融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价值工程,2017(33):208-209.
[11]徐玉莲,王颖,那娜,等.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课程教学模式研究[J].高教学刊,2016(17):70-71.
[12]彭志胜.地方性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研究[J].科技视界,2016(16):55-56.[13]汪文隽,朱卫东,晋盛武.能力导向下理工科院校金融工程本科课程体系研究[J].大学教育,2019(10):150-
153.
[14]封思贤,郭仁静.数字金融、银行竞争与银行效率[J].改革,2019(11):75-89.
[15]张树军.数字金融正向我们走来[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11-07(005).
[16]何大勇,谭彦,华佳.全球数字财富管理潮起[J].中国外汇,2018(12):67-69.
[17]金岩石.数字经济的财富空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J].
中外管理,2019(6):22.
[18]田娟娟.新商科背景下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9(4):112-113.
[19]魏建国,S.A.U.Niranjala,李小雪,等.互联网时代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当代经济,2017(11):110-
112.
[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钟岚]
17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