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候观测途径探索上海地区穗花牡荆精细化养护
穗花牡荆()属马鞭草科牡荆属植物,落叶灌木,原产于欧洲,后引进中国,在江苏、上海等地栽培。然而,在具体的绿化建设实践中,并未充分推广穗花牡荆的应用,其抗旱、耐贫瘠、耐高温等优异的生态习性和花期长、应用形式多样的景观功能未得到有效发挥,国内对穗花牡荆的研究文献也仅零星见于组织培养繁殖、栽培和医学药用方面,其在城市公共绿地环境下的生长状态和景观功能方面的文献介绍更为少见。物候观测记录是对植物习性、特征最直接的认识途径。物候观测记录的应用是多方面的,如对树木更新、城市公园绿化都借助于物候观测来采取各种有效措施[1]。由此可见,物候观测记录可指导植物养护途径。因此,通过对穗花牡荆物候的观测,充分了解其各物候期的物候信息,对精准地、前瞻性地指导穗花牡荆具体的养护作业具有实际意义。
1研究对象
以在全光照公共绿地栽植成活2年以上、行道树连接带当年新栽植的两组穗花牡荆为对象,地径(D)2.0~2.5cm,高度(H)25~30cm,蓬径(P)20~25cm,观察其一年的物候期形态和习性。其中行道树连接带穗花牡荆作为阴生环境条件下的对比组进行观测。
2研究方法
全周期采用基于《中国物候观测方法》[1],论述的物候观测方法为主要手段,另外采用简单称重法测定离体叶片保水力作为辅助,以进一步记录穗花牡荆的抗旱性表现。
2.1物候观测的地点
观测地点选取一处位于上海市长宁区凯旋路武夷路西南处公共绿地(绿地ID编号30542007),该区域为全光照区域,无树木遮挡,光照强度2100~75500Lux之间,为观测数据的主要采集地。另一处位于富贵东道南段北侧行道树隔离带(绿地ID编号30516403),该区域位于香樟行道树下,属于半阴至全阴区域,作为对照组观测。
2.2物候观测时间
观测期的时间确定为13:00-15:00,雨季、阴天等光照、温度变化不明显的气候条件下,适当放宽至10:00-15:00。观测频率,生长期为工作日每天观测1次,休眠期为每周观测2~3次。物候观测周期为2021年3月1日-2022年2月28日。
2.3物候期记录内容
物候观测记录内容将对穗花牡荆的物候期进行分级,将主要物候期分为一级内容8项:树液开始流动期、萌芽期、展叶期、新梢生长期、开花期、果实发育期、秋叶变与脱落期、休眠期。
在一级内容下,对各阶段物候期进行详细划分为二级内容22项:叶芽膨大开始期、叶芽开放期、花芽膨大期、花芽开放期、展叶开始期、展叶盛期、春叶变绿期、春梢始长期、春梢停长期、秋梢始长期、
秋梢停长期、开花初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幼果出现期、果实成熟期、果实脱落期、秋叶开始变期、秋叶全部变期、落叶开始期、落叶盛期、落叶末期。
2.4离体叶片保水力测试
采用简单称重法,使用电子天平取2000g含水饱和叶片,先取1000g叶片测定饱和重量,并在室内进行自然干燥。另取1000g叶片进行快速烘干,测定干重量,得出总水量(W1)。对自然干燥的叶片,按间隔4h、4h、4h、12h、24h的频次,分别对叶片失水4h、8h、12h、24h、48h、72h直至144h时,测定相应失水重量(W2),计算失水百分比((WK))[2]:
WK(%)=W2/W1×100(1)
该简易方式测定离体叶片保水力,是对穗花牡荆在干旱条件下物候观测记录的辅助、补充手段。
3物候期观测分析及总结
3.1叶的物候观测结果
3.1.1物候期情况。如表1所示,叶片的物候期中持续时间最长为展叶盛期21d,最短为芽开放期、展叶开始期、落叶开始期和落叶盛期为5d,各物候期平均持续天
基于物候观测途径探索上海地区穗花牡荆精细化养护
许力恒
(上海长宁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上海200052)
摘要:以物候观测为途径,记录上海市长宁区绿地内穗花牡荆完整的物候周期,并以此为依据,深入了解穗花牡荆的开花特点、生长习性和景观效果,以期为指导穗花牡荆的水肥管理、整形修剪、株距调整等精细化养护管理,发挥植物本身的景观功能提供具有指导性和参考意义的依据。
关键词:穗花牡荆;物候观测;习性;精细化养护
作者简介:许力恒(1985-),男,工程师,研究方向:绿地精细化养护管理
及园林施工组织、植物物候观测应用。
115
--
物候期
萌芽期开花期果实发育期
花芽膨大期花芽开放期开花初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幼果出现期果实成熟期果实脱落期
发生日期(月/日)5/14-6/86/5-6/96/5-6/116/11-7/27/3-7/137/13-8/138/5-9/88/24-9/30持续天数(d)26572211313538
表4穗花牡荆第1次花、果实物候期(绿地ID:30542007)
数为9.3d。
在观测中,除冬季外,叶片常绿保持时期较长,能维持三季的叶幕绿量。在观测过程中,穗花牡荆叶片在大风、降雨等天气条件下,叶片能保持完整,无明显破损、撕裂等现象发生。7-8月高温阶段,叶片在全光照条件下,未发生失绿、卷曲、枯萎、日灼等现象,能维持较好的叶幕期状态。
3.1.2离体叶片保水力。在观测穗花牡荆叶片在夏季高温条件下的物候状态的同时,通过离体叶片保水力的测定作为辅助手段,进一步验证穗花牡荆的抗旱特性。2021年7月25日,第六号台风“烟花”直接影响上海周边区域,在7月25日-7月28日的强降雨作用下,穗花牡荆叶片吸收水分达到饱和,7月29日采集叶片,进行保水力测试,因采用简单称重法,测试数据表2所示,仅作辅助参考评定。
由表2可知,穗花牡荆离体叶片在室内干燥环境下累计48h内失水率可达50%以上,72~96h,失水率达到80%~96%,120h以后,失水率趋于恒定,叶片在室内自然失水至干枯可维持4d,表现出较好的保水力。
3.2枝的物候观测结果
由表3所示,枝条的物候期持续时间最长为休眠期32d,最短为树液流动期、春梢停止期,为15d,各物候期平均持续天数为19.6d。
在观测中发现,除树液流动期和休眠期外,穗花牡荆在全光照和开阔空间的条件下生长势较好,枝条生长期长达71d,秋梢生长时间较春梢生长天数多7d,大体相当。总体生长健壮,抗风、抗折性好,在台风季节期间,植株抗倒伏效果明显。
3.3花、果的物候观测结果
由表4和表5所示,穗花牡荆具二次开花特性。全年开花期长达100d,花期从6月延续至10月。第1次开花期为40d,开花效果较整齐一致,第2次开花花期为60d,开花效果不及第1次整齐,呈明显的陆续开花状态,因此,第2次开花持续时间明显长于第1次开花。在第1次开花期间,测得单个花序中小花数量249枚,在未进行修剪的情况下,第2次开花期间,测得单个花序中小花数量164枚,第2次开花量明显少于第1次开花量。2次果实发育期持续时间差异不大。
3.4其他相关物候观测结果
3.4.1阴生环境下的物候观测。作为样本对照组,富贵路行道树隔离带(绿地ID编号30516403),光照强度一般在2320~11070Lux,仅为主要观测数据采集地凯旋路绿地(绿地ID编号30542007)光照强度的8.56%~14.66%,该绿地行道树香樟对穗花牡荆造成了明显的遮阳胁迫,
物候期
萌芽期(叶芽)展叶期秋叶变与脱落期
芽膨大开始
芽开放期展叶开
始期
展叶盛期春叶变
绿期
秋叶开始变
秋叶全部变
落叶开始期落叶盛期落叶末期
发生日期(月/日)3/16-3/313/29-4/24/1-4/54/6-4/264/2-4/1312/5-12/1312/17-12/2512/24-12/2812/26-12/3012/31-1/6持续天数(d)1555211299557
表1穗花牡荆叶片物候期(绿地ID:30542007)
间隔时间T(h)0444122424242424
累计时间T(h)0481224487296120144
失水率WK(%)-9.8815.1127.2631.3657.282.3196.3197.8797.96
表2穗花牡荆叶片保水力试验数据表(绿地ID:30542007)
物候期树液流动期
新梢生长期
休眠期春梢始长期春梢停止期秋梢始长期秋梢停止期
发生日期(月/日)3/1-3/154/9-4/264/27-5/119/23-11/1111/12-12/11/6-2/26持续天数(d)151715192032
表3穗花牡荆枝条物候期(绿地ID:30542007)
物候期
萌芽期开花期果实发育期
花芽膨大期花芽开放期开花初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幼果出现期果实成熟期果实脱落期
发生日期(月/日)8/5-8/168/17-8/218/21-8/278/27-9/3010/8-10/2511/1-11/2511/15-12/1911/29-1/4持续天数(d)12573518253437
表5穗花牡荆第2次花、果实物候期(绿地ID:30542007)
116
--
穗花牡荆在半阴至全阴条件下无法完成一年的生长周期,仅能维持135d。
从物候期持续天数的累计来看,在展叶期期间,阴生环境下的植株所需时间为45d,多于在全光照环境下的植株26d;春梢生长期期间,阴生环境下的植株所需时间为37d,多于在全光照环境下的植株32d;第1次开花花期期间,阴生环境下的植株所需时间为29d,少于在全光照环境下的植株40d,在阴生环境下叶片、茎的生长时间要多于全光照环境,且生长势不强,花期则明显短于全光照环境,花后未发现结实。通过对照观测可得出,穗花牡荆在阴生环境下生长势明显较差,直至死亡(物候记录见表6)。
3.4.2台风期间的物候观测。2021年7月25日,第六号台风“烟花”于12时30分许在浙江舟山普陀沿海登陆,直接影响上海及周边区域,并造成长时间影响。根据气象资料,在7月24日-27日累计雨量在163.9mm(崇明)~416.5mm(徐汇),雨日居1959年以来影响上海台风之首。
自7月24日-7月28日台风影响期间,穗花牡荆在绿地中除个别植株发生落叶情况外,未发生明显倒伏、倾斜现象,强降雨对未叶片造成破损情况,植株能保持较好的形态和生长势;穗花牡荆不耐积水,部分处于低洼积水处植株有出现叶片萎蔫现象(7月30日),后通过排水措施以消除影响。
3.4.3有害生物为害的物候观测。穗花牡荆整体抗病性强,除开花期间作为蜜源植物吸引部分蚜虫和凤蝶类[3],在物候观测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病
虫害。在二次盛花期间,9月上旬,
在叶柄上零星散见蚜虫,但并未进
一步发展形成为害状,1周后消
失。9月30日当天,仅观测到樟青
凤蝶()
成虫附着在花序上[4](见图1),未
对观测植株形成影响。基本确定,
穗花牡荆在盛花期作为蜜源植物,
对周边寄主植物上发生的虫害具
有一定的吸引作用,但受为害影响
程度有限。
3.5物候观测总结
通过全周期物候观测,对穗花牡荆的形态、生长、生态习性、各类极端气候条件下抗逆性等得出如下结论:3.5.1植株。落叶灌木,属阳性植物,在全光照条件下生长良好,不适宜在半阴和全阴条件下生长。植株在全光照条件下一年生长,地径增粗0.2~0.3cm,株高增大40~50cm,冠幅增大25~30cm。
3.5.2叶片。叶幕期自4月中旬-12月中下旬,长达8个月;掌状复叶,对生,小叶披针形,叶背具有柔毛,全缘,小叶4~7片。叶片成型较快,叶片因背后柔毛和腺点能发挥较好保水作用。抗逆性好,在高温、全光照、强风、降水等多种气候条件下保持较好形态,无食叶性、刺吸性害虫、细菌性、病毒性和真菌性有害生物为害状。
3.5.3茎。春秋两季新梢生长期分别为32d和39d;小枝四棱形,被灰白柔毛。韧劲较好,能在台风、强降雨期间不发生明显的断枝。无钻蛀性害虫为害。枝条耐修剪,无伤流,生长势强,萌发力强,利于整形、定冠。
3.5.4花。花期集中在夏、秋两季,可二次开花,在花后修剪措施干预下,可促进第2次开花效果。花期6月上旬-10月下旬;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状,长8~18cm,每个花序一般具小花150~250朵不等;苞片
线形,有毛;花柄极短或近无;花萼钟状,长约3mm,顶端呈尖齿5裂,外面有灰白绒毛和腺点;花冠蓝紫,长约1cm,外面有毛和腺点;雄蕊4~5枚,花丝基部有柔毛[5]。
3.5.5果。圆球形且小,外被宿存花萼;初期绿,后转黄,成熟后为橙褐。
4精细化养护实践
通过对穗花牡荆各物候期的观测记录,得到了穗花牡荆的不同季相生长情况和发生时期,对精细化养护的全过程和各环节有具体的指导意义。
4.1水肥管理
穗花牡荆耐贫瘠和干旱,但在城市绿化的养护中,为了保证其生长势和开花效果,应在休眠期、生长期、开花后期等关键时期进行施肥,对连续晴天和高温时段,应保证浇灌充足水分,以确保水分供给。
在休眠期、花后宜施用复合肥,加强其生长势,对开花期前的施肥应适当施用有机肥,以腐熟的饼肥、畜禽类粪肥为宜,同时应遵循“薄肥勤施”的原则,按7~10次/d的频度进行,施肥应选在阴天或小雨天气进行,施肥前应进行中耕松土,深度以10~15cm为宜。对孤植、散植的植株,应采取环施或穴施,施肥位置应选取树冠垂直投影面外100~150cm区间范围内,深度以30~50cm 为区间范围且不伤及根系为宜;对片植形式的植株,施肥位置应选在2株或3株植株的中间位置,深度与前
物候期
萌芽期
展叶期
新梢生长期开花期
果期衰退期死亡芽膨大开始期芽开放期春梢始长期春梢停止期开花初期开花盛期开花末期
发生日期(月/日)3/1-3/83/9-3/173/12-4/253/12-4/94/9-4/165/6-5/115/11-5/205/21-6/3-6/177/14持续天数(d)894529861013---
表6穗花牡荆阴生环境物候期(绿地ID:30516403)
图1樟青凤蝶
117
--
述相同。施肥后应及时进行浇水,促进肥料渗入土壤。
浇水作业应根据气候条件,结合物候观测过程中叶片、枝条的情况进行确定。一般在芽开放期(3月29日-4月2日)、展叶盛期((4月6-26日)、春梢开始生长期(4月9-26日)、花芽膨大期(6月2-14日)、高温干旱期(7-8月)、冬季休眠期前(12月1-6日)物候期期间,除有降雨天气、清明时期、梅雨期间不浇水外,都应浇水,浇水前应先对土壤进行中耕,避免土壤板结。浇水时,不宜采用大水漫灌、高压冲浇,以避免植株倒伏和损伤。浇水时间夏季应在9:00前、18:00以后进行;冬季应在10:00-16:00期间进行。穗花牡荆不耐水淹,雨季和台风前应开沟,形成排水围堰,雨后应及时排除积水,确保其生长良好。
4.2密度调整
穗花牡荆属速生植物,经一年生长后,冠幅明显增大,为保证次年的生长势,提供其充足的生长空间,对植株进行密度调整是精细化养护的必要措施之一。移植调整的总体思路是:对保留植株以释放生长空间为目的,对被调整植株移植以提前预留生长空间为目的,通过循序渐进,多轮调整,逐步扩大植株覆盖面。
原植株以片植形式应用,密度在20~25株/m2,在秋梢停止期期间(11月19日-11月25日)对穗花牡荆进行了第一轮密度调整。调整采取“间隔抽取”的方式,将植株进行抽稀移植,移植量控制在总数的40%左右,为保留下的植株释放第2年生长的空间。调整后的密度一般在12~16株/m2。根据下一周期的生长
情况,适时采取第2轮密度调整,继续释放生长空间,密度拟降到6~9株/m2,随着植株的不断生长,结合整形修剪,再间隔1~2个生长周期,根据实际立地条件对植株实施第3轮调整。
而针对被调整植株,移植到预先确定的适宜生长的绿地中,在移植前,应事先预留好生长空间,适当加大植株间距,把植株间距控制在原植株蓬径的1.5~2倍,为后期生长预留出充分的生长空间,以避免植株因竞争生长空间而造成生长势衰退。
4.3整形修剪
穗花牡荆萌发力强,耐修剪,但在养护时应针对性地开展修剪,而不是盲目修剪。穗花牡荆修剪目的在于促进树形饱满完整和促进二次开花效果,一般修剪有冬季休眠期修剪和夏季第1次开花后2个时间段。
4.3.1冬季休眠期修剪。主要以植株积蓄养分,减少消耗,同时确定第2年春季春梢萌发位置和方向,整形树冠为目的。因此,在修剪时间上,应注意在落叶以后、休眠期开始的物候期进行,一般在1月6日-2月20日之间完成修剪;修剪量控制方面,因穗花牡荆较耐修剪,可适当采取重截、中截、回缩结合的方式,在二级分枝上留饱满的外向芽,在枝条长度的2/3~3/4处进行剪除。剪口角度以30°~45°为宜,距芽的位置为0.5cm左右。修剪时,应注意中间稍高、四周稍低的原则,形成圆整饱满形态。修剪后应结合水肥管理,为植株积蓄养分,同时对伤口采取防感染措施,避免病害侵染。
4.3.2夏季第1次开花后修剪。主要以减少残花消耗养分,促进第2次花芽分化,实现二次开花,以提高开花量和延长花期为目的。修剪时期应在第1次开花末期至幼果出现期前,即7月3日-7月13日,应尽量避免植株结果。在修剪时,应剪掉残花,对零星尚处于盛花期或开放期的花序,为确保二次开花期的一致,应一并剪除。花后修剪量不宜过大,在高温期间易发生伤口灼伤。修剪后,应立即安排浇水,并施肥,促进花芽分化,实践证明,通过修剪措施能明显促进穗花牡荆二次开花。
4.4病虫害防治
穗花牡荆受病虫害侵染较少,在应对有害生物防治方面优势明显。在常态化养护管理中,一是要注意在展叶开始期到展叶盛期的前期(4月1日-4月10日)使用广谱药剂进行防治时的全范围覆盖,二是要注意其周围植物的病虫害发病情况,结合穗花牡荆物候观测中与已知的虫害物候重叠情况(9月10日-9月30日)做好预防,减少对其产生次生影响。三是在第2次盛花期(8月27日-9月30日),穗花牡荆作为蜜源植物可能会吸引少量害虫,应注意加强观测,根据为害情况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5结论与思考
通过对穗花牡荆的物候观测得到各物候期的具体时间参数,并以此为依据指导养护期内施肥、修剪、调整移植等环节,能为精细化养护管理提供具有前瞻性、指导性的有力支持。虽然本研究仅基于一年的物候观测数据对穗花牡荆的生长周期进行分析,没有充分地代表穗花牡荆常年来在上海地区城市绿地中的
平均物候特征,但实现了将一年的生长周期详细、完整地进行观测记录,获取相关物候信息[6],为下一年安排穗花牡荆精细化养护策略提供了指导和参考。同时,通过物候观测也能印证植物在绿地中的实际表现,为植物配置、应用提供依据,使穗花牡荆更多地应用于屋顶绿化、移动式容器绿化、土壤较为贫瘠、干旱等困难立地条件的绿地、隔离带等空间。通过物候观测,对穗花牡荆的突出的抗逆性、良好的观赏性有了更深认识,但在具体的精细化养护管理实施中,如何对穗花牡荆更好地控制花期统一性、延长开花观赏期、增强二次开花观赏效果、移植应用方式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希望穗花牡荆这一优良品种能在今后的城市绿化建设中得到更多重视,在城市绿化建设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收稿:2022-02-10)
(下转第121页)
118 --
参考文献:
[1]宛敏渭,刘秀珍,中国物候观测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9.[2]李琳.抗旱观赏植物在石家庄市园林绿化中的应用[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2.
[3]董丽.北京常见园林绿化树木物候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4]吴时英.城市森林病虫害图鉴[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5]俞德浚,等.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6]邢小艺,郝培尧,李冠衡,等.北京植物物候的季节动态特征———以北京植物园为例[J].植物生态学报,2018,42(09):906-916.
(上接第118页)
道,民族图案文化元素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铺装纹样
设计注重审美性和功能性的统一,
通过简化的艺术提炼具有历史、传说、文化的图案样式,
处理成能运用于铺装的图案样式,可融合傣族的生姜花纹、
孔雀纹、人字纹和景颇族的螺旋纹、直线纹、几何纹及动物纹,在道路铺装
走边和广场中心特铺装中,
强调细节突出文化氛围和景观特。
2.2.3园林植物元素。要让民族元素的美学艺术在景观建筑当中体现出来,应遵循适应性原则。以园林设计工作为例,基于新时期的设计要点,让自然景观和人造建
筑物融合在一起,在绘制设计图纸时,
应先调查园林中各种植物的生长习性,了解植物的形态特点。
具体设计时,要发挥民族文化内涵,
改变千篇一律的构图思路,将民族文化与现代花坛设计完美结合起
来,
利用花卉的不同颜和植物属性叠加和组合,将复杂的民族文化图案简洁化,运用大线条和块面的颜组合,形成一种既民族又具有抽象韵味的现代化种植手
法,植物组合艺术的处理呈抽象的点、线、面的形式,凸出民族图案在花坛中的装饰性、
工艺性、平面性和秩序性,让园林植物花坛富有时代感而又不失民族特。从
园林的建设意图分析,是为了让人们感受大自然、
亲近大自然,
并在绿环境下放松身心。这就要从园林美观性角度出发,融入大众的审美需求和审美特点,
到优化设计方案的具体方向和有效方法。
(1)简化图案。要尝试用植物点缀建筑物,在修剪植被整体造型的同时,将植被的图案绘制或刻印在建筑结
构表面。为了减轻设计和施工压力,
在现代化园林景观改造时,可以尝试将复杂的纹样简单化,
让植物造型、建筑物纹样都能简单、明了地体现出设计主题。
(2)美学秩序。景观设计的难题在于:
要保证设计方案能同时满足实用性和美观性2个特性。从美学角度来分析,美的体现不应该杂乱无章,要有一定的秩序性,到美学设计的客观规律,包括颜的搭配以及造型之间
的关联性,都是设计人员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3)造型设计。在园林绿化中,
图案多应用于各种道路周围,围绕着道路的布局情况和整体走向,
完成植物的种植和周围人造景观的建设。比如,
在人们散步的小路上种植整齐的草坪,草坪要修剪成固定的形状,这是
造型设计中的一个关键环节。与此同时,
还要尝试将草丛、花朵、树木搭配在一起,尝试布置一些特殊的造型。
可以在道路两侧布置波浪形的草丛,
或者将整体园林景观设置成圆弧形,让园林整体结构具有美感。2.2.4设施小品元素。设施小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通过民族文化元素图案使每个设施小品富有民族文化个性和地域特,强调图案美学在小品
设计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雕塑、
花钵、灯具、标识系统、垃圾桶、园椅上,将成为旧城区改造中景观营造的重要元素。
3结语
民族文化具有传承意义,在景观改造设计中合理使用民族元素,是对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和创新。由于旧
城区景观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项目,
其改造思路应建立在符合当地地域文化的前提下,
尊重现状,运用民族文化元素装饰纹样展现民族文化精神风貌、
艺术与文化内涵,避免同质化城市景观环境,
还要通过创新和优化,体现时代特和现代审美意识,避免城市建设工作出现千城一面的问题。(收稿:2022-04-01)
参考文献:
[1]诺伯格·舒匀茨.建筑———存在、语言和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2]刘伟铿.地域文化研究[M].广西:广西民族出版社,2014.
上海台风停课
[3]李海波,吴家炜,陈雄.基于符号学视角的民族文化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6:201-204.
[4]戴志忠.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符号、象征、隐喻[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5]马建武.云南少数民族园林景观[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6]李向北.走向地方特的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11.[7]陈干辉.旧城改造中城市设计的四个原则[J].世界建筑,2001(24):59-60.
12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