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西江月 遣兴》同步训练 (新版)北师大版_百 ...
《西江月 遣兴》同步训练
一、基础题
1. 全篇围绕哪一个字组织内容?
答案:醉。
解析:分析:上片写“醉”的原因:借酒浇因现实而带来的愁。下片描写醉态,表现醉性、醉情。“松边醉倒”、“问松”、“疑松来扶”、“推松曰去”,通过人物的语言、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出词人可掬的醉后情形和倔强性。
点评:分析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全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来分析理解。
2. 这首词上片前两句写        ,后两句写       
答案:饮酒|读书
解析:分析:酒可消愁,他生动地说是“要愁那得工夫”。书可识理,他说对于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点评:通过对诗句及词语的理解回答本题。
3. 《西江月 遣兴》的作者是  (朝代)的      ,文学体裁是       
答案:南宋|辛弃疾|
解析:分析:辛弃疾,南宋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
点评:积累作家作品的相关知识。
4. 分别用“/”划分下列诗句的节奏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答案: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解答此题要了解断句的一般规律。文言语句,我们可以利用其中的名词、虚词、句式等作为突破口,寻断句之处,还要读懂文句的意思,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研读短文,理解文段的大意。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点评:熟读精思,理解内容是正确断句的前提。在大致掌握了文章意思之后,凭语感把确有把握、容易分辨的地方先断开来,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分析难断的句子
5. 按要求默写。
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中最活灵活现地刻画出作者醉憨神态的两句是:                       
《西江月·遣兴》写自己放旷的生活:                       
答案: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解析:分析:抓住各题提示的信息,根据所学所记概括相关内容或默写出句子,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贪”“ 觉”等。
点评:本题中有概括题,有默写题,看清答题要求。理解性默写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学习中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6. 简析这首词的下阕,说说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答案:示例:下阕写自己酒后醉态。交待了时间、地点;“问松”、“疑松”、“推松”、“斥松”的过程写得逼真传神,惟妙惟肖。这首词的语言明白如话,文字生动活泼,表现手法新颖奇崛,体现了作者晚年清丽淡雅的风格(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下片写出了一个戏剧性的场面。词人“昨夜松边醉倒”,居然跟松树说起话来。他问松树:“我醉得怎样了?”看见松枝摇动,只当是松树要扶他起来,便用手推开松树,并厉声喝道:“去!”醉憨神态,活灵活现。词人性格之倔强,亦表露无遗。
点评:学习古诗,对诗人的生活经历以及写作背景要有所了解
7. 辛弃疾:字______________,号______。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_____(朝代)著名______________。是继苏轼之后又一位伟大的“_____________派”词人,与苏轼齐名,并号称“______________”,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著有《_____________
答案:幼安|稼轩|南宋|爱国词人|豪放|苏辛|《稼轩长短句》
解析:分析:积累记忆常见作家朝代、称号、作品及风格流派特。
点评:此题概括题要看清答题要求,积累著名作家作品,加强记忆。
8. 全诗的词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答案:全词三见“醉”字,可见它的重要,是全词的词眼。诗人壮志难酬,只能借酒浇愁,“醉”字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
解析:分析:词眼就是词的关键词语。全词三次出现“醉”字,可见题眼是“醉”。
点评:点评:分析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全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来分析理解。
9. 此词的“醉” 等同于生活中的“醉酒”吗?对此你作何理解。
答案:此词看上去都是作者的醉语醉态,实际词人是清醒的,昏醉欲倒的是最高统治者和把持朝廷的投降派。
解析:分析 :词人在这里借醉写自己独立的人格。高傲的品行和抗金复国壮志难酬的无比愤懑。表现手法上,词作拟人化和问答体的写法,幽默诙谐,风趣横生。
点评:点评:分析诗句的含义,要根据全诗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来分析理解。
10. 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显然是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
解析:分析:“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通篇“醉”字出现了三次。难道词人真成了沉湎醉乡的“高阳酒徒”么?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说没工夫发愁,是反话,骨子里是说愁太多了,要愁也愁不完。。
点评:学习诗歌,理解诗句的含义要在理解全诗内容思想的基础来分析
11. 请分析第一句中“且”字的作用?
答案:一个“且”字,写出了作者“借酒浇愁”的悲哀,词人无法排遣内心的忧愁苦闷,想“姑且”借酒醉后的笑闹来忘却忧愁。
解析:分析:“旦”有“暂且”之意,暂且欢笑,实则流露出“欢笑”背后的愁苦。(2)显然是借酒浇愁,醉中隐含着太多的悲愤、辛酸和无奈。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本题A项的分析就是错误的理解了诗中诗人的思想情感。
12. 解释诗句的意思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工夫
答案:喝醉了酒后恣意欢笑,我哪里有那闲工夫发愁呢。最近才明白古书上的话,的的确确是没有半点可信的!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这道试题中,注意准确把握以下词语解释:且指暂且。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13. 解释诗句意思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答案:昨儿晚上我在松边喝醉了,醉眼迷蒙,把松树看成了人,就问他:“我醉得怎么样啊?”  恍惚中看见松树活动起来,疑是要来扶我,于是我用手不耐烦的推推松树说:“走开走开!”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的掌握。文言文语句的翻译必须直译,坚持“换”“调”“补”“留”“删”的五字原则,实现“信”“雅”“达”的目标
14. ."西江月"      ,也是      ,"遣兴"   
答案:词调|词牌|词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作背景是什么解析:分析:词一般由词牌名和诗题组成,有的诗没有诗题,只要词牌名。
点评:了解诗词相关知识
15..《西江月 遣兴》的体裁是                ,作者是          时期的         
答案:|辛弃疾|南宋
解析:分析:积累记忆常见作家朝代、称号、作品及风格流派特。辛弃疾,南宋词人。
点评:此题概括题要看清答题要求,积累著名作家作品,加强记忆。
16. “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是什么意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表面是说相信古书没有一点好处,实则指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现实不能让人满意。(2分)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愤激不满之情。
解析:分析:“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本意是说古书上的话难免有与事实不符的地方,未可
全信。辛弃疾翻用此语,话中含有另一层意思:古书上尽管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在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17. 从作者的醉话中,告诉我们怎样的一个道理?是有孟子的一句话概括?
答案:尽信书不如无书
解析:分析: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那还不如没有《尚书》。与“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此句意思一致。
点评:古诗的语言精练,不仅有知道字面意思还要知道语境义。
18. 从“近来始觉古人书,信著全无是处”这句话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答案:示例:完全相信书本上的知识不如没有书。我们对于书本上的知识要敢于质疑,有分辨,有判别
解析:分析:看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要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要完全相信它,应当辨证地去看事实.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这是精辟透脱的读书法,要求读者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二、诗歌鉴赏
19.诗歌赏析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
1)此诗一二句两两对仗,且十分工整,你能说出对仗句子的特点吗?
答案:示例:“明月”对“清风”,“惊”对“鸣”,“鹊”对“蝉”,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
解析:分析:此题根据括号内容表现手法、语言运用。任选角度降低了难度,哪一个方面好写就选哪个方面。
点评:对仗就是对偶句,要求词性相对意思相近或相关。
2关于这首词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词的作者是唐代的辛弃疾。
B“西江月”是词的题目。
C“惊”和“鸣”不是分别写“鹊”和“蝉”的,而是说“鹊”、“蝉”、“惊”、“鸣”。
D.“见,读jiàn,见到的意思。
答案:C
解析:分析:A辛弃疾是南宋此人。B西江月应是词牌名。D“见”读“xiàn”通假字,通“现”。故
C
点评:古诗的语言精练,不仅有知道字面意思还要知道语境义。
3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