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译文] 天边挂着七八个星星,山前飘落着两三点小雨。
[出典] 南宋 辛弃疾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注:
1、《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2、注释:
黄沙:江西省上饶县黄沙岭乡黄沙村。黄沙道:指的就是从该村的茅店到大屋村的黄沙岭之间约20公里的乡村道路,南宋时是一条直通上饶古城的比较繁华的官道,东到上饶,西通江西省铅(音:盐)山县。作者闲居带 湖时,常常往来经过此岭。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山乡夜行中所见所闻。明月清风,惊鹊鸣蝉,稻香蛙声,溪流小桥,构成了江南山乡夏夜一幅优美动人的画面。而贯彻全篇的却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丰收的喜悦。作者善于抓住夏夜山乡的特点,又理解农民对丰收的热望,加上笔调轻快,语言优美,音节
和谐,使人读了这首词仿佛临其境,馀味无穷。
《西江月》: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写作背景是什么“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
别枝:旁枝。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社,土地神庙。古时,村有社树,为祀神处,故曰社林。
旧时茆店:过去很熟悉的那一所茅草店。见:同“现”。
3、译文1:
明亮的月光惊动了树枝上的熟睡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在稻花香里,听到连着一片的蛙声,好像他们在谈论丰收的年景。天边挂着七八个星星,山前飘落着两三点小雨。往日在社林边的乡村小客店,在山路转过溪桥的地方忽然出现。
译文2:
明亮的月光惊动了正在拣枝的鸟鹊,半夜的风吹醒了蝉儿。稻花飘香,一片蛙声,在诉说丰收。
乌云出来了,天边只剩七八个星星,山前已有两三点雨了。急忙转个弯,过了一座桥,在一片树林旁边,忽然出现了一间熟识的、可以躲雨的茅屋。
译文3:
明亮的月光惊起了正在栖息的鸟鹊,它们离开枝头飞走了。在清风吹拂的深夜,蝉儿叫个不停。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不一会,乌云遮住 了月亮。只有远方的天
边还有七八颗星星在闪烁,山 前竟然落下几点雨。行人着慌了:那土地庙树丛旁边过去明明有个茅店可以避雨,现在怎么不见了?他急急从小桥过溪,拐了个弯,茅店就出现在他的眼前。
译文4:
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4、辛弃疾生平见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丢官之后,辛弃疾仍显示出一个文人应有的沉默和执著,先后写出了《水调歌头·盟鸥》、《清平乐》、《西江月·夜行贡沙湖道中》等壮美的诗词。他用更多的诗词,来描绘田园风光。词中风物,联结着广袤乡村的一年四季,浸润着雨雪风霜,跳跃着日出月落,美到极致也彰显寻常。
在纷繁的人事记忆中,辛弃疾眺望着清新的自然。牵挂人事有多深,进入野地就有多深。他执著于人生、理想,却一直在体察自然,“了解”自然,也说明了辛弃疾心中的“自然”,并不是自然本身,而是人生的倒影。“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如此经典的诗句,浓缩了辛弃疾的人生意绪。
一位抗金英雄,最终还是成了我们的文化英雄。他迸发的豪气,他描绘的乡村,他眷恋的佳人,他怀念的友人,他喝过的酒、读过的书、弹过的琴,都经他的巨笔,淋漓尽致地展现给了我们,也让笔者情不自尽地向他致敬!
5、 这是辛弃疾中年时代经过江西上饶黄沙岭道时写的一首词。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辛弃疾因受奸臣排挤,被免罢官,开始到上饶居住,并在此生活了近十五年。在此期间,他虽也有过短暂的出仕经历,但以在上饶居住为多,因而在此留下了不少词作。词中所说的黄沙岭在上饶县西四十里,岭高约十五丈,深而敞豁,可容百人。下有两泉,水自石中流出,可溉田十余亩。这一带不仅风景优美,也是农田水利较好的地区。辛弃疾在上饶期间,经常来此游览,他描写这一带风景的词,现存约五首,即:《生查子》(独游西岩)二首、《浣溪沙》(黄沙岭)一首,《鹧鸪天》(黄沙道上即事)一首,以及本词。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