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外语系英语教师滕叶
在20世纪80年代初13所职业大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目前已占据了中国高等院校的半壁江山,特别是最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高职教育的政策和改革措施,有力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跨跃发展和引导高职院校健康发展。但我国高职教育的历史和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还是相当短,在办学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面临着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这个问题仍在不断摸索中。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思考和研究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
一、不同历史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
关于高职院校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时期的阐述不尽相同。现就不同时期关于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典型表述进行梳理,以史为鉴,从而更好地探讨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定位,促进高职院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解放初颁布的《专科学校暂行规程》规定专科学校“培养高等专门人才”。1952年院系调整后,普通高等工业学校举办的两年制专修科的培养目标为“高级技术员”。199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普通高等专科
教育的意见》(教高[1991]3号)中指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培养能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适应基层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生产工作等一线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1991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
“积极推进现有职业大学的改革,努力办好一批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中指出:
培养技艺性强的高级操作人员的高等职业学校。”1995年8月,原国家教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讨会,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属于高中阶段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已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生产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作工作。这类人才一般称之为高级职业技术人才。”1996年,第三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优先满足第一线和农村地区对高等应用型人才的需要”。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和农村急需的专门人才。”该文件首次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属性定位问题。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教高[2000]2号)中指
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培养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2003年,党中央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提出了“高技能”人才的概念,把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纳入全党人才工作的范畴。2004年,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届全国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高技能人才。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以服
务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纵观上述,不同时期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表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点:(1)人才类型的实用性、应用性。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类型是实用型、应用型,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的学术型、学科型人才具有明显差异。(2)人才层次的高级性。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级专门人才,其综合素质比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人才要高。(3)工作内涵的转化性。高职教育的工作内涵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和服务。(4)工作岗位的基础性。高职教育的工作场合和岗位是基层第一线。
二、目前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大部分是由地方大学( 或中专学校) 改建的。这些院校在改建前,教育培养目标基本上是套用普通高校的,实际上与普通高校的没有根本区别。
现行的高职院校教育基本规格是普通高校相应专业的压缩,缺乏高职特。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培养方向定位不够准确,专业设置不是根据行业用人需要,而是为了迎合家长和学生的意愿,设置金融、保险等待遇高的热门专业,在这些行业学生就业难,导致学生毕业后,不到对口单位,直接影响学校招生和学校发展。
2.培养目标不是依据职业岗位用人质量标准设计的,而是套用普通高校相应专业的,与职业岗位相脱节。国外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模式,其专业培养目标都是以行业分析为基础来设计的。行业分析的一般逻辑顺序为:(1)职业分析用来确定工作范围;(2)作分析确定工作范围内每一项工作所包含的任务;(3)任务分析确定学生毕业后能够做什么。高职热门专业
3.培养目标分为总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两个层次,与教学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没有相对应的培养目标,总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跨度太大。容易使教学目标与培养目
标脱节,既不利于发挥培养目标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编排、教学方法选择的指导作用,也不利于教学管理、检查和评价。
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设计不合理。由于没有进行职业岗位分析,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4.
不是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设计的,而是套用普通高校的,既没有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也没有做到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并重,也未能实现提高职业技能训练质量与效率的目标。课程设置基本上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教学依然依附于理论教学。教学内容依然存在传授理论知识多,职业技能训练少的现象。
5.高职教育还没有建立与职业岗位分析相对应的具有高职教育特的培养目标体系。
三、新时期高职院校教育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探讨
在办学理念上,要摒弃只重视“精英教育”的思维方式,牢固树立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适应的“大众化观念”,树立“发展职业教育就是发展现实的先进生产力”的观念,树立为经济社会服务的观念,高职教育要为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服务。
1.依托行业,联合企业,推进课程改革
(1)实现课程开发主体的多元化。课程开发应从单一学校主体转向学校与行业、企业相结合,积极争取行业、企业参与专业与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使行业、企业成为课程开发的重要主体,从而发挥校外行业和企业专家在专业开发和建设中的作用。
(2)课程目标应突出岗位就业目标。高职课程的目标设计要明确职业岗位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目标定位。突出岗位培养目标是把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知识传授以及审美、体质、心理等素质教育同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以及职
业岗位技术训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贯穿其中。这样可以大大地缩短学校教育与就业需求之间的距离,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上岗提供条件。
(3)课程内容从知识本位转向职业能力本位。高职课程的内容安排要求从知识本位转向
能力本位。一是强调教学内容实际、实用、实践,基础理论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二是把职业资格标准引入课程体系,促进学校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在教学内涵上的统一。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课程内容设计思路,是使高职课程突破学科理论体系,形成符合职业培养目标的特,从而使培养的学生获得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4)实现课程结构的模块化。通过对高职课程结构的模块化设计,增强课程弹性,从而对职业化课程进行优化和补充。要形成模块化的高职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将教育内容划分成若干模块,用这些模块的不同组织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及时删减陈旧、重复的课程或课程内容,吸收最新科技成果,调整课程的最佳适应性、先进性与时代性,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
(5)课程实施与评价的开放性。高职课程的实施过程应是一种开放的教学过程。其教学是向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路径,让学生学会自己去探索和思考,使他们锻炼和掌握工作技能。同时,不拘泥于书面试卷评价方式,而是更注重在实际工作情境中评价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限于学校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还要有职业岗位一线行政与管理人员对学生的评价。这种开放的教学过程,把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工作能力的训练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和教育评价机制来推动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对于学生持久就业能力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
2.积极推进产学合作,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