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浅谈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
作者:杨军飞
来源:《管理观察》2012年第08
        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与企事业用人单位需求相衔接,也是职业教育满足企业对人才需求、发展和创新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目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积极寻符合现阶段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提出应采取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关键词:高职 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 措施
       
高职热门专业        随着高职院校生源的实际情况,中国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国内企事业对这行各业人才需求逐渐增加。目前,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培养出来的技能型人才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都不能很好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的需求结合薄弱。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09)指出:预计到2020 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总量将高达8127 万。面对庞大的专业技术人才
需求,高等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主要任务。[1]所以,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1.高职生源的现状
        1.1高职生学习能力明显下降
        由于2009年以来全国本科院校大量扩招,本科院校规模加大,再加上2009年开始搞高考人数下降,本科院校为了满足生源数量,分数线逐年下降,随之而来的高职院校也为了生源数量逐年降低分数线。内蒙古自治区近五年普通理科高职录取最低分数线变化数据是:2007326分,2008290分,2009200分,2010180分,2011160分,通过近五年内蒙古高职录取分数线来看,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能力明显下降,通过分数甚至说高职生对理论学习已经达到厌恶的程度,更谈不到什么学习能力了。也可以说基础教育的理论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失败的。如果继续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高职教育方式,显然高职教育也不会成功的。
        1.2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存在严重问题
        从印度有一句古谚语: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
命运。来看,可见习惯的重要性,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然而进入高职学院的学生多存在不良习惯问题,该部分学生在中学期间就是在班级学习成绩后几名并且多为老师心目中的问题学生。要想让高职学生在校三年期间改掉不良习惯并养成良好习惯真是个难题。
        2.高职人才培养的现状
        2.1 通过高职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与企业岗位需求脱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职的专业建设应该是一种在政府调控下的市场需求驱动模式。目前,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只根据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来分析,哪个专业热就上哪个专业,不管自身条件是否具备,不能根据岗位的需求状况及走向与企业共同探讨来确定专业培养目标,也无法培养出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只是持该专业毕业证学生人数剧增,造成有的所谓热门专业毕业生过剩,而造成企业急需此专业人才却不到的尴尬局面。
        2.2 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脱离实际
        我国高职院校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课堂讲,
学生被动地接受和理解教师讲的理论知识。其结果是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不足,缺乏职业型。课程体系过时并缺乏弹性,一旦执行,往往很难修改,不能紧跟企事业需求做出及时调整;教学模式单一,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传统教育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没有突出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极大地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很难形成终身学习的理念,造成毫无教学效果可言,更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能力强、素质高的新型人才。由于生源状况急剧变化,现在的高职生已经很难学懂以往的理论知识,现有的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几乎起不到培养作用,严重与实际脱离。
        2.3 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一专多能型教师,主要是技能,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造成职业院校缺少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许多高职院校的现任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缺乏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锻炼;第二,由于对教师进入企业缺少政策激励,学校对教师的培养缺少投入;第三,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教师缺乏走进企业的机会,不能准确地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状况。造成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数量不足,理想中的高水平稳健的双师结构教师团队尚在建设中,远不能满足高职教学的需求。
        3.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3.1建立符合实际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坚持课程设置的基础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合理构建以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岗位技能类课程为特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是人的个性优势和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各级各类实践型人才,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加强基础性国际交流需要强化信息时代需要的基础学科,外语、计算机、强调普通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重视专业需要的专业基础学科教学。课程设置必须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依据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设置课程。以职业技术技能课程为主线,理论教学服务于实践技能培养,加大实践课,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设计各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驾驭岗位能力,要注意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高职的培养目标。
        3.2 建立法律保障机制鼓励校企合作办学
        我国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每个学校都有,但有效运行的确少之又少。学校培养的人才常常不适应社会的要求,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所以,必须充分调动企业与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积极性,有效运用市场机制促进职业教育的发展。
        校企合作意义很大,使学生有目的地学习,因为学生知道自己将来做什么; 学校培养的学生毕业以后有去向,减轻了学校和社会的压力;解决了学校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减轻国家财政的负担;促进工商业事业单位了解自己的人才状况;促进学校不断改进培养方法和教学内容,把职业岗位要求作为开发的基础,教育界与企业界相互参透。职教课程开发应由来自企业界的代表和教育界的专家共同完成,这样课程教学大纲才能符合企业和社会的要求,有很好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能够充分展现职业教育的特。
        国家不仅应在政策上鼓励和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而且更应该通过立法的形式,明确学校与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将校企合作纳入国家法律保障体系中。
        3.3 改变教学方式
        改变原有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采用多样灵活的教学方法。由于现在的高职学生对理论知识已经达到无法继续接受程度了,所以要以实践教学为主线,要在做中学,学中做,唤起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激发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要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方式的形成。
        要采取项目教学,实施任务驱动,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后,引导学生之间的合作,运用小组讨论法、操作指导法和演练法等方法鼓励学生相互探讨、互相启迪,划分模块、分工合作,逐渐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培养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
        高等职业院校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教师综合能力将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而且应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和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高职教师肩负着既要教书又要教技能还要育人。所以要加培养技能型和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通过人才引进、聘用兼职等多种途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特别是聘用企业和科研院所等生产科研一线的技术人员、技师和高级技师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鼓励和支持教师到企事业或用人单位见习和挂职实践,以便了解最新技术动态、市
场岗位的最新需求,提高自身专业教学与实践能力。通过教师,把社会和企业最新技术和对各方面人才的需求信息带进课堂,结合案例教学,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信息,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真正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社会需求、能力强、素质高、有发展潜力的新型人才。
        4.小结
        高职教育急待改革,而且是任重道远,我们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如今高职教育现状,要解放思想,创新职业教育理念,创建用人单位全程参与的人才培养模式,并加大与市场需求的全面无缝衔接。根据企事业用人需求,开设专业,建立动态合理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大力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出企事业用人单位真正需求的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合作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建华,李乐琳,李国志.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分析[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12
        [2] 马玉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衔接研究[J] 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 11
        [3]王振岩,张玉莲.构建以市场为导向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调查与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3):26-27
        [4] 黄玉云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中国[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5]赵希田,常永青.基于社会需求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职教论坛,2009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