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汇报1:
一是强化领导,营造氛围。该街道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在职党员进社区报道工作的要求,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不断的激发党员参与的热情。该街道在20**年初的组织工作会上统筹安排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工作,进一步明确了社区工作任务、要求及职责。同时对报道单位和个人的先进典型和做法及时进行宣传和报道,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二是统筹资源,建好台账。各社区指定专人负责接收党员报道的登记和咨询工作,对报道的党员分单位、分类型建立好工作台账,确保报到的党员接收登记、信息反馈等工作及时有效。将基本情况逐项登记,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全面推行“一人一册一承诺”工作制度。该街道的4个主城社区分别还建立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报道工作QQ,方便工作信息的发布、工作开展情况的收集。
三是搭建平台,搞好服务。为在职党员开展服务搭建平台,推行“居民点单、组织下单、党员接单”的清单式服务。报道的党员本着组织安排与自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围绕政策法律宣传、社区发展建议、文明建设示范、公益事业促进、困难体帮扶、科教文体普及、信息网络沟通、社区安全稳定等8个方面的岗位开展服务。
四是强化监督,动态管理。该街道对报道党员参与和承诺的活动作了明确要求。要求到社区报道的党员每年至少开展2次以上志愿服务活动、每年向社区提出1条以上建设性建议或安全稳定方面的信息。每次活动
结束后,由该街道的社区负责人在《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情况登记册》上予以记载。对在职党员的报到时间、参加社区活动次数、为社区及众服务情况等实行动态跟踪管理。同时社区党组织每半年主动与党员所在党组织及上级党组织进行沟通、汇报。让单位和上级党组织了解和掌握党员在社区的表现和服务情况。
五是完善制度,建立长效。该街道为确保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开展的常态化、常规化和特化。围绕以党员“工作在单位、活动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总体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了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的登记制度、沟通反馈制度、动态管理制度、考核激励制度等“四项制度”。
报道报到目前,已经到该街道社区报道的单位有32个,报道的党员共有2430名,认领服务岗位2287名,862名党员已经开展了法制宣传、困难帮扶、稳定安全等活动。
关于在职党员进社区工作汇报2: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蒲城以推动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保持党同人民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区”为目标,动员组织全县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亮明身份、报到登记、志愿服务,争当星级志愿者,开展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通过红袖章活动的开展,在全县营造了自觉奉献、传递爱心、助人为荣的社会新风尚,不断地提高在职党员队伍整体素质,构建起了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共同建设的社区党建新格局。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是强化工作措施抓报到。结合蒲城党建工作实际,制定了《关于在全县在职党员中开展红袖章志愿服务活动的实施意见》,动员全县居住地在城区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含中省驻蒲单位)、人民团体的在职党员,树立“心系社区、服务社区、奉献社区”思想,积极到社区报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按照城区单位和社区分布情况,本着便于开展共建活动的原则,确定145个单位党组织与6
个社区党组织开展共建。截止目前,全县有1819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县直各部门党委书记率先垂范,第一时间到各自居住地所在社区报到对接、领岗认责,积极参与听取意见、宣传政策、化解矛盾纠纷等活动,起到了以上带下的示范作用。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向党员统一配发和组织填写《蒲城县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证》,个人持《活动证》主动到居住地社区报到,并填写《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报到登记册》,驻区单位党组织统一到共建社区报到,填写《驻区单位党组织到社区报到登记册》,实现在职党员到居住地和工作地社区党组织的双报到。特别是对新发展和新转入的党员,各单位党组织及时配发《活动证》,并督促其及时到社区报到,推进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工作全面开展。
二是灵活工作方式搭平台。按照“自愿、协商”的原则,积极推行“工作在单位、服务在社区、奉献双岗位”的双重管理机制,建立在职党员社区报到电子和纸质台帐,详细记录在职党员志愿服务和参与活动等情况。各社区广泛设立了“党员先锋岗、环境维护岗、邻里互助岗”等岗位,在职党员根据个人特点、兴
趣特长等实际情况,每位在职党员至少认领1项社区服务项目,主动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便民活动,全年参加志愿服务的时间不少于48小时,在“零距离”接触众中受到教育,在社区建设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同时,在职党员每次参与社区志
愿服务活动后,社区党组织如实在《蒲城县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证》上填写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服务活动情况并盖章,城镇6个社区与在职党员和共建党组织签订《服务承诺书》和《共驻共建协议》,并对在职党员所认领的服务岗位、服务事项、完成时限等,积极搭建服务平台,通过社区宣传栏、显示屏进行公示,引导党员通过QQ、微博、等社交网络,提供民事代办、技术培训、市场信息、政策咨询、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便捷高效的网上志愿服务,为在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创造便利条件。
三是丰富活动载体显成效。按照“灵活多样、小型分散、重在实效”的原则,搭建党员服务平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做到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要求“三知晓”。各共建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志愿服务活动,切实发挥在职党员作用。妇联党支部开展“关爱社区留守儿童”,卫生局党委开展“免费义诊、下基层、服务居民”,公安局开展“安全防范惠及社区居民”、司法局开展“法制宣传进社区”等主题实践活动,参与在职党员众856多人(次)。活动开展以来,蒲城食药局党委下辖3个共建党组织,利用星期天时间深入东街社区各条街巷,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和使用单位进行安全整改,初步整改企业门店185余家,发放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宣传资料500余份,在食药行业全力推动文明县城创建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联创办党支部张卫仓、支部委员耿晓卉、党员干部任雪婷、蒲城县志愿者协会会长原斌在达仁社
区党支部书记魏俊蒲的引导下,分别对达仁社区董福森、冯兆秀、宋亚军、韩孝友、李新民5户社区居民进行了慰问,并与他们拉家常,询问日常生活情况,并嘱咐他们天冷注意保暖、注意家中用火用电安全。为他们每家各送去一袋米、一袋面、一桶油,达仁社区还为他们送去了春联,有力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
四是着眼长远建制度。推行双向共管责任制,在职党员既接受所在单位党组织的主体教育管理,又接受居住地社区党组织的协助管理监督。建立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档案,社区党组织对在职党员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情况进行详细记录,定期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定期收集反馈众反映问题建议,讨论确定阶段性工作重点,增强开展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把机关事业单位党组织和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及开展活动情况纳入党建工作考核,促进联系服务众常态化、长效化,让党组织有责,在职党员有为,居民众受益,取得社区欢迎、众满意的效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狠抓落实活动主要内容,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开局良好,目前取得了初步地显著成效,但与省市深入开展红袖章活动的具体精神实质要求,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在职党员思想上松懈,积极性不高。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众活动,涉及到的党员人数多,有些单位主要领导对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活动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在职党员
缺乏主动参与的积极性,甚至存在有懈怠情绪,一些在职党员认为在单位要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就行了,到社区履行奉献义务是多余的,去不去无所谓。
二是驻区单位把支部中心工作与社区党组织共建工作联系不紧密。有些单位对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活动与具体实际工作联系不够紧密,活动主题不明确,载体不新颖,形式过于单一。认为只要开展好支部的相关工作就行了,对于支部在职党员是否积极主动参与社区事务,没有明确要求,缺乏主动与社区党组织协调联系的“共建”意识。
三是缺乏抓好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众活动的热情和办法。个别党组织负责人对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众活动不支持,认为这方面工作无足轻重,不足以影响单位其他工作及基层党建工作大局。另外,认为在职党员到社区服务众活动的这个问题只是普遍,存在有等、靠、应付的消极心态。
四是社区党组织资源有限,支撑活动难度大。组织开展在职党员志愿服务众活动,需要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更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目前社区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条件十分有限,一时半会有上千名党员进入社区参加活动,如何做好在职党员的报到、管理、考核和服务工作,确保每名在职党员都能够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不仅需要社区做好大量的基础性工作,更需要社区党组织上级镇党委的支持与配合。
三、意见与对策
一、强化思想意识转换,解决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态度不积极的问题。一是思想上引导。巩固党的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广泛开展党性教育,引导广大在职党员积极发挥党员先锋示范作用,主动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县委组织部、机关工委牵头,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启动仪式,大力宣传活动效果,并向各单位党组织发出一份倡议书,倡议广大在职党员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从“8小时党员”延伸为“24小时党员”,变“隐形党员”为“在线党员”。二是制度上约束。建立“在职党员信息库”,对全县1892名进社区报到的在职党员进行建档
管理,专人负责。开展党员承诺公示,把在职党员的基本情况、职业特长、、服务意愿、一句话承诺等内容公开在所居住的楼道、小区公示栏中,亮明党员身份,接受众监督。三是情感上融入。要求各社区开通在职党员QQ、等平台,主动邀请在职党员加入,通过QQ向在职党员宣传社区党建工作,征求在职党员对社区发展、活动开展的意见、建议。同时,党员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互动,给在职党员一份归属感,促使他们尽快融入到社区大组织中。目前,6个社区已建成QQ、、五城联创网络等网络交流平台4个。
二、明确众需求导向,解决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众不认可的问题。一是了解众需求。每年初,社区组织在职党员针对辖区内居民开展一次需求摸排。采取个别走访、发放问卷、集中座谈等方式,认真听取社区众的意见建议,准众所思所想所盼,准活动形式与内容的最佳结合点,并对辖区内五保户、特困户、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五类人员作重点调查,为在职党员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
提供依据。二是认领服务项目。实行党员服务项目岗位化,由社区党组织统一设立扶贫解困救助岗、法律法规咨询岗、矛盾纠纷调解岗、清洁家园奉献岗等20多个服务岗位,明确具体服务对象、服务方式和服务内容,每名在职党员根据自身特长和实际情况至少选择1个岗位,每个岗位的在职党员每半月至少要开展一次活动。三是实行按需点单。在摸清众诉求的基础上,由社区对众盼望解决的小事实事进行汇总后发布在社区公开栏和QQ、中,由社区在职党员根据意愿和能力领办,实行一对一服务,形成众“张嘴”、干部“跑腿”的服务模式。
三、建立激励机制,解决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行为不常态的问题。一是日常管理交给社区。建立在职党员志愿服务记实制。由社区组织统一安排的活动,由社区党组织负责记录;由在职党员自行组织开展的活动,需保留活动照片等资料,经社区党组织认定后如实记录。在职党员服务情况一季一汇总,并在在职党员所在单位党组织和社区党组织联席会议上进行通报。二是定期督查交给单位。各单位党组织主动参与社区建设,把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服务众作为践行党的众路线的重要抓手。定期对活动情况进行督查,与社区党组织沟通联系,了解在职党员进社区服务的情况,掌握在职党员进社区的表现,建立本单位“在职党员进社区报到服务档案”,激发在职党员党性意识和责任意识。三是民主评议交给众。社区党组织每年开展1次“社区服务之星”评比活动,邀请社区居民代表成立“评审团”,由在职党员“晒”服务,居民代表“评”成效。评比结果记入个人档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