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智慧交通体系面面观
上海智慧交通体系面面观
作者:暂无
来源:《上海信息化》 2015年第10期
    为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游族杯”上海开放数据创新应用大赛于2015年8月18日正式开赛,其中首批开放的就是上海的“城市交通数据信息”。城市交通作为城市活动的有机部分,在迈向智慧城市的道路上,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本文360度展现上海智慧交通是如何从顶层设计到细分环节各个击破。
    文/任委立
    目前的城市交通面露疲态:交通拥堵情况日益严重;交通服务要求日趋增高;交通管理手段有待优化;运营响应速度有待提升;城市交通引发环境污染;交通应急处理不断增加……交通问题是很多大城市的通病,也是智慧交通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政府发布《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以“大交通”管理体制改革为契机,以信息化与行业业务的深度融合为抓手,以“互联网+”行动计划为指导,明确了智慧交通建设的战略任务,创新信息服务和数据管理模式,支撑全市综合交通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促进智慧城市发展。
    交通要义,智慧先“行”
    衣食住行是人类四大基本活动要素,行就占了四分之一。智慧交通即应用层通过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各类智能技术,对海量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和处理,并做出相应的对策,最终实现智能化控制和个性化服务。车联网的应用层可以从交通管理系统、咨询服务系统、公共交通系统、车载信息服务系统、紧急求援系统等方面进行分析。智慧交通可以缓解拥堵,减少事故;实现跨部门统一调度、协同指挥,对路况及时发布,进行智能引导和预警。
    智慧交通至少应该包含智慧出行、智慧管理与决策、智慧运营、智慧服务、智慧物流几大版块。其主要特征有:动态感知。依靠物联网技术、云计算、4G移动通信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准确地感知实时交通信息,智慧化、集约化;主动管理。通过动态感知交通信息,预测未来交通变化趋势。判断交通发展态势,从而对自身的交通需求进行主动性管理,最终实现有限的公共交通资源在无限需求中的最大化利用;人车路协同(服务化)。通过以上两个目标,实现车辆的安全舒适行驶和道路资源的最大利用,形成道路资源供给与机动车交通需求的动态平衡。
    大交通体系:环环相扣,对症下药
    智慧出行。智慧出行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基于不同出行方式的诉求,提供差异化服务,主要有综合交通信息服务、公共交通信息服务、出租汽车信息服务、道路交通信息服务、公共停车信息服务、公路客运信息服务与其他信息服务。其中综合交通信息服务是面向公众出行信息需求,通过移动终端、网站
等多种载体,提供涵盖公共交通、对外交通和道路交通的综合性、多层次信息服务,包括交通资讯、实时路况、公交车辆动态信息、停车动态信息、水上客运、航班和铁路动态等,提供出行路径规划、出租召车、出行过程中的信息交互等服务。出行前的关注核心是线路规划和出行时间预测,出行中的关注核心应该是动态信息的更新、与生活服务结合的出行信息以及辅助信息的推送等,而出行后的关注核心可能是服务评价,或者个人数据的分析与后续出行参考、线路优化。
    公共交通信息服务聚焦公共交通出行信息需求,巩固动态信息(车辆位置信息)和静态信息(地面公交、轨道交通线网站点等)的查询与发布,拓展车辆到站动态预报范围。提升基于网站和移动应用的公共交通出行规划、换乘信息查询等信息服务。稳步推进基于有线电视等其他载体的出行全过程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是交通信息服务的载体,平台比较分散,例如手机上要装多个APP才能获取多样交通信息服务,而且提供的信息描述简单、维度单一,不具备切实的指导意义。
    出租汽车信息服务通过将全市出租汽车、约租车和租赁车接人信息服务平台,利用网站、移动终端等方式,为公众提供营业性客运车辆的叫车服务人口和投诉评价入口,满足公众需求。同时公开出租汽车企业服务水平、诚信等级、服务特等信息。如今的出租车叫车方式主要分为第三方叫车软件的020方式和传统的四大出租车公司电调模式。当然出租车市场存在很多问题,如供需矛盾、行业竞争与监管等,给智慧出行的建设提出了挑战,后续的统一平台建设需重点发力。
中国移动上海网点
    道路交通信息服务深化高速公路、快速路和地面道路交通信息的采集与处理,完善公路出行信息采集网络,通过移动终端、网站、可变信息标志等载体,丰富道路出行信息发布渠道,方便公众出行。当前主要通过线圈、雷达等固定设施以及路面浮动车辆等方式,采集道路车速、车流量等数据,信息单一;信息发布主要通过情报板、交通广播等传统方式,实时性和灵活性较差。下一步需要丰富信息发布渠道,建立专用的公交车道制度。
    公共停车信息服务以上海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建设为重点,大力推进公共停车场(库)信息采集系统、道路停车场电子收费系统、公共停车信息综合管理服务系统的建设,全面提升停车行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最终实现停车行业与动态交通的有效衔接。
    公路客运信息服务需要巩固公路客运行业联网售票成果,优化升级现有平台,为开展多元化售票方式提供安全保障和系统支撑。在此基础上,建立第三方票务管理和票款清分等长效运营管理机制,利用网站、移动终端等,为出行者提供高效便捷的班次查询和购票结算服务,促进公路客运行业持续发展。
    智慧管理与决策。智慧管理与决策需要提供交通行政综合服务、营运车船动态监管、安全保障应急处置、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外部数据融合共享等。交通行政综合服务应以行政审批改革为契机,通过信息化,促进业务受理审批流程整合和简化,不断提高许可事项的网上办结率,确保上海市交通委内信息贯通,构建事前审批、事中和事后监管的统一平台,创新行政服务模式、规范权力运行。
    营运车船动态监管需从完善营运车船动态监管系统人手,提高“两客一危”车辆、“四客一危”船舶、重型载货汽车、牵引车、地面公交和出租汽车的接人率,加强对行业运行安全和服务水平的监管。推动北斗卫星导航示范应用。实现客运班线车辆、旅游包车和危险品货运车辆信息与全国道路运输车辆动态信息公共交换平台对接,同时推动相关地方标准确立。
    安全保障应急处置要做的是,利用信息化手段,支撑交通运输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考评管理,切实促进企业安全生产工作。通过数据融合,掌握行业动态,强化监测预警工作,落实政府安全监管责任。完善热线处置系统,与后端信息系统互联互通,形成协同工作格局。深化应急预案,完善视频建设,发挥信息技术在应急指挥体系中的作用。
    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的目的在于,汇聚整合行业基础数据、监管数据、营运数据,加强源头采集与质量管控,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准确性和更新的及时性。强化大数据管理,推进交通信息资源向社会开放。强化大数据分析,探索车联网等技术应用,通过数据建模和挖掘,围绕公交线网优化、公交专用道建设、缓解道路拥堵等重点课题,为行业发展趋势研判、政策制定及效果评估等提供支撑。具体做法是形成交通数据中心和覆盖全行业的综合数据库;建立数据交换共享枢纽;初步建成各项主题综合应用。
    外部数据融合共享重点是加强数据交换共享,尤其是与交通运输部、长三角、公安、建管、环保等相关职能部门,发挥数据融合优势,加快实现与其他大数据平台对接,在推进法人信息共享、黄标车老旧车淘汰、大气污染防治、公共信用信息整合等重点领域取得突破。
    智慧运营。智慧运营重点负责公交运营综合管理、出租汽车运营服务创新、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和应急协同、路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驾培行业计时培训模式以及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智能化等。
    公交运营综合管理以完善升级一体化智能车载信息系统为基础,实现运营管理所需数据的采集精准化、常态化和动态化,为科学调度、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提供支撑。针对大范围、大规模的区域公共交通线路,逐步实现智能集调度,实现公交调度、行车安全监控、公交场站管理、票务统计清分等业务管理集成,支持公交安全、服务、成本管控的全过程管理和交互,促进传统公交企业转型升级。
    出租汽车运营服务创新,打通出租汽车电调平台与互联网召车平台之间的信息渠道,提供多渠道便捷的召车服务,实现对出租汽车服务质量的动态跟踪、评估和管理。完善出租汽车信息服务平台,实现跨平台的信息互通,强化对车辆和驾驶员等要素的集约化管理,提高营运数据采集效率,推动出租汽车行业向站点招车和预约叫车模式转变,促进出租车行业改革,引导规范专车等新兴运营模式。
    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和应急协同需要促进轨道交通线网基础设施、运行状况、运营数据、服务质量、隐患治理、安全保护区等综合检测和行政管理系统的建设,实现政府与企业在数据监测和采集方面的信息共享和互通,为运营安全服务考核、监管提供依据,为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协同提供支持。
    路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快推进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基础设施和服务网络建设,提高ETC收费车道、服务网点的覆盖率,着力提高高速公路收费站通行效率。以交通信息采集、汇聚和加工
为核心,重点完善新城、新市镇交通流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新建、改扩建时期,交通信息采集基础设施同步建设,实现交通基础信息采集的准确化、精细化、动态化和全面化。
    驾培行业计时培训模式,坚持推进以此为核心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全面实现培训过程可监控,培训内容可追溯,提高行业集约化、信息化程度,促进驾培行业健康、长效发展。
    汽车综合性能检测智能化通过专网建设,实现检测企业与监管部门实时信息互通,通过与营运车辆库的联通,各综合检测站实现网上车辆信息实时采集,采用限流、限量、锁定等功能,规范车辆性能检测行为,确保营运车辆检测信息准确、完整。
    智慧物流。智慧物流包含航运中心综合信息服务、新型物流信息平台和城市配送优化体系。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加快建设集口岸监管、物流运输、航运信息等为一体的航运综合信息平台。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换系统,深化口岸监管业务改革,提高港口物流作业效率,建设多式联运信息系统,满足特大型港口集疏运业务需求,逐步完善航运服务体系,不断丰富上海航运指数产品,持续完善航运金融衍生品交易信息系统。重点发展交通电子口岸系统与集装箱动态识别理货系统、码头智能化生产运营系统。
    发挥物流平台供需撮合优势,针对大宗物流、空箱转运等需求,培育若干物流交易平台,以信息化促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平台经济效应。发挥物流平台数据交换优势,
实现物流产业链的业务单据、车辆船舶动态、通关状态等要素信息的跨行业、跨区域贯通,提高物流效率。
    在融合信息技术和现代物流管理技术的基础上,支持物流企业加快城市物流配送平台建设,提高城市配送的集约化、专业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适应电子商务和连锁经营发展需要,在全市发展面向流通企业和消费者的社会化共同配送服务,发挥物流行业规模效应。鼓励物流(快递)配送站、智能快件箱等物流设施建设,支持快递服务网络延伸,促进流通的现代化和消费升级。城市配送优化重点解决物流“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把握方向,强化机制
    智慧交通实质是在城市交通管理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理念或管理方法,整合利用智能交通技术。从宏观上说,需要政府建立完备的制度、法规和长期政策;从中观层面看,需要加强短期政策支持、区域交通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微观上来说,具体到路段、路口、建筑物周边交通的规划、运营、管理。从而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完整的“数据采集—模型分析—智能决策—数据评价—信息公开”工作模式。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