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业
上海的发展应该依托苏南浙北,纵深长江流域,直面开放机遇,加快改革试验,构筑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前沿阵地,合力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抢占国际竞争高地。
上海的战略目标是建成国际大都市,城市功能的主体是服务功能,因而也就有了国际经济、贸易、金融和航运中心的自我定位。服务功能的产业载体是现代服务业,但至今上海不仅制造业仍占半壁江山,而且国际竞争力也不很强。结构要调整,产业要升级,突破口是金融、科技:完善要素市场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发展先进制造业。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灵魂,金融中心是当代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地。金融创新是上海发展的灵魂。集聚战略 陆家嘴金融贸易功能区 上海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园 
中国移动上海网点上海要努力建设成为全国产业经济的“五大中心”:即产业结构合理、竞争优势明显的制造中心;工业自主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创新中心;国际大企业运营管理、品牌和投资中心;新技术、新产品展示、交易和信息中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中心。上海制造业战略升级的举措是——
优化产业布局。以浦江两岸综合开发、世博会场馆建设等重大工程为契机,加快新一轮生产力布局的优化调整,基本建成四大产业基地:电子产业基地、上海国际汽车城、上海化工区、精品钢材基地。
调整产业结构。上海制造业将重点振兴大型成套设备及电站设备、汽车、船舶等现代装备工业,大力提升
钢铁、石化等基础原材料工业,还将进一步加快数字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与光电子器件技术、集成电路设计与应用、ERP集成应用、中药现代化与生物医药、纳米技术与纳米材料、新材料开发与应用等八个领域的技术突破和产业化。
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互动发展。积极拓展硬件开发和制造、软件设计和应用、网络建设和推广三大领域,加快发展微电子、计算机及软件、光电子、通信网络等产业。
加快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继续完善科技投融资体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建设若干项重大科学工程,推进集成电路、生物芯片等高科技产业的转化、孵化,加快科研成果和专利技术产业化步伐。
扩大对外对内开放。积极引进外商投资大项目,吸收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支柱工业配套行业、资本技术密集型重化工业。鼓励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探索收购兼并、与国际跨国公司建立战略联盟等新的投资方式,加快建设海外营销网
络和研发机构。
加快完善政府职能。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增强依法行政和服务社会观念,简化审批手续,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规范的行政审批制度。
上海近年来服务业比重基本上在50%上下徘徊,其中除了受金融、信息等产业的体制约束外,还与上海中心城区的土地和商务楼宇的成本高企有关。由于郊区新城人口集聚的规模较小,郊区新城的基础设施建设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益,教育、医疗卫生、商业网点等配套服务的水平较低。这正是现代服务业在上海郊区难以得到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代服务业所要求的发展环境,就是能为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提供较好服务的城市基础设施硬件和软件环境。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在上海加快建设服务经济,可能更重要的不是继续建设功能较单一的现代服务业园区,而是要进一步加强上海“1966”城市体系中郊区新城的规划和建设,为现代服务业在郊区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将有所放缓,但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和化工区新增项目增量的推动下,总体仍将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中,金融、信息、交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行业仍将保持较快增长,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不会改变。
从需求拉动看,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平稳较快增长,轨道交通、世博会配套工程等一批项目加快推进,全年投资增幅有望保持上半年的水平。消费品市场继续保持稳定运行的态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预计达到12%以上。外贸出口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从收益分配看,一方面,随着今年收入分配改革措施的出台,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各类优
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城市低保对象补助标准将适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有望稳步提高,劳动者报酬将有一个稳定增长的预期。另一方面,预计下半年工业企业税金和利润仍将保持上半年平稳增长的趋势,企业效益进一步好转。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49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5%;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和实际到位金额分别增长1.7%和3.5%。能源供应方面,本市今年电力供应的迎峰度夏形势比前几年有明显改善,能确保的供电能力达1880万千瓦左右,可以保证城市正常运行以及居民生活用电和重点企业生产用电需要。土地供应方面,近年来本市加强土地调控,实行土地储备,盘活土地存量,基本能够保证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这些都为下半年本市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受原材料和工业品供求关系变化的影响,上海市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水平比去
年同期上涨3%,而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同比下降0.3%,两者落差为3.3个百分点。受市场和资源的两头挤压,工业企业盈利空间缩小,其中石化和钢铁行业所受影响较大。上半年,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利润同比下降27.6%。受国际铁矿石价格较大幅度上涨、国内钢材价格下跌的影响,精品钢材制造业利润下降40.9%。
其次是人民币升值和国际贸易摩擦对本市外贸出口的影响应予关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对我国出口企业形成的压力不容忽视,换汇成本的上升对出口企业的利润产生影响,尤其是部分劳动密集型出口企业经
营困难。此外,贸易摩擦范围已扩展到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并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层面延伸,对此需密切关注,有效应对。
经济增长 进入新世纪,上海以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实现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着力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内外开放,加快科技和体制创新,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经济增长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914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75.3%,平均每年增长11.9%。
上海地位 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
产业结构 上海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2005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475.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87.8%,平均每年增长13.4%;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588.38亿元,比2000年增长66.7%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由2000年的1.6∶46.3∶52.1调整为0.9∶48.9∶50.2。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 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上海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2004年,金融业、批发和零售
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六大行业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40%。其中,金融业增加值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居第三产业之首,达到10%;上海保险网批发和零售业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2%。房地产业继续快速发展,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0年的0.5%上升到8.4%。
重点发展行业 重点发展行业对上海工业生产的拉动作用明显。2005年,电子信
息产品制造业、汽车制造业、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制造业、精品钢材制造业、成套设备制造业和生物医药制造业六个重点发展行业完成总产值999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5%,拉动全市工业总产值增长10.1个百分点,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3.2%;其新增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比重达到70.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385.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63.5%。
高新技术产业  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482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6%。其中,电子及信息领域完成工业总产值3530.92亿元,增长29.3%;光机电一体化完成工业总产值468.9亿元,增长14.4%;生物、医药技术完成工业总产值233.69亿元,增长11.7%。
信息产业 信息产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上海信息产业实现增加值1097.91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占上海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全年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653.
75亿元,增长25.8%;信息产品销售业增加值21.66亿元,增长12.7%;信息服务业增加值422.5亿元,增长26.4%。
上海中长期发展目标  面对充满机遇而又富有挑战的21世纪,上海已经确定了新的中长期发展目标:把上海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什么是产业链? 产业链即从一种或几种资源通过若干产业层次不断向下游产业转移直至到达消费者的路径,它包含四层含义:一是产业链是产业层次的表达。二是产业链是产业关联程度的表达。产业关联性越强,链条越紧密,资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产业链是资源加工深度的表达。产业链越长,表明加工可以达到的深度越深。四是产业链是满足需求程度的表达。产业链始于自然资源、止于消费市场,但起点和终点并非固定不变。
完善的新兴技术产业链 上海卓有成效的大力打造,使得长三角形成了中国最完善的多系列、多功能的现代化产业链。当然,这与该区域内各城市间的成功协调配合分不开。 一个最典型的事例是,大部分台湾的PC代工厂商在转战内地时,选择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此为了降低劳动力、生产成本,台湾其他PC代工厂商从上个世纪末开始,逐渐将产能向长三角的中小城市转移,这促使长三角日渐成为重要的IT制造基地。 2005年9月,大众电脑宣布关闭最后一家台湾装配工厂,台湾的笔记本生产线已全线转
移至内地。自此,长三角成为全球最大的笔记本制造基地,全球近七成的笔记本电脑在这里生产。东芝、三星等跨国巨头
也在此前做出战略调整,东芝将海外笔记本生产基地从菲律宾迁到杭州,三星把苏州作为其惟一的笔记本生产基地。长三角的产业地位和生产效率对于全球而言,可谓举足轻重。 长三角地区还是国内重要的液晶生产基地和芯片制造基地。以苏州、南京为主已经成为全球液晶后工序模块的重要生产基地和配套产业聚集区,多以世界级的日、韩、台资企业为主,形成了规模庞大而完整的液晶中下游产业链。在上海政府的极力推动下,上广电斥巨资建成了国内液晶5代线。江苏昆山的5代液晶屏生产线也已破土动工。这条台资背景的液晶生产线一旦建成,将进一步推动长三角地区液晶上下游产业链的完善,形成液晶产业聚效应。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同时也是芯片制造业基地,这里聚集了全球顶尖的芯片代工企业,其中包括中芯国际、台积电和具有台联电背景的和舰科技。在上海的浦东张江高科技园区,就集中了国内1/5的芯片设计企业和中芯国际、华虹、宏力等主要芯片制造企业。IBM亚太区副总裁陈良忠曾经这样形容上海:“黄浦江畔是中国半导体技术的前沿,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聚集了半导体产业从设计、生产、甚至服务的众多企业。整个产业的蓬勃发展,将是中国整个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源泉。” “IT类跨国公司转战上海,将有可能带来整个产业的聚效应。就像当年IT、通讯类跨国公司一股脑选择北京一样,IT企业总部也有可能会形成向上海转移的趋势。“谢康说。
产业链的完善不仅在于产业链自身,它还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有专家告诉本刊记者,上海周边拥有江浙这样经济发达的省份,制造能力强,产业链完整,企业密集,特别是长三角各地产业结构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很多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将总部选在上海正是看中这点。
电子信息产品、汽车制造、石油化工及精细化工、精品钢材、成套设备和家电制造、生物医药已成为上海六大支柱产业。 今后5年,上海要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新高地建设,基本建成微电子产业带、国际汽车城、化学工业区、精品钢材四大产业基地。去年,上海又提出了要在5-10年内,构筑上海制造业“五大中心”的宏伟蓝图,“五大中心”即产业结构合理、综合竞争优势明显的世界先进制造业中心”、“中国最大的工业研发设计、创新和知识产权交易中心”、“国际大企业运营管理、品牌、投资中心和采购中心”、“世界性工业新技术、新产品的展示、交易和信息中心”和“可持续发展的先行示范中心”。 上海工业提出新一轮战略规划,将在
2010年实现电子信息、汽车、石油化工、精品钢材、机械装备、生物医药、航天航空和新材料等八大产业每个产业年销售1000亿元的新目标,并为此投资8000亿至8500亿元。
“十一五”时期上海面临重要机遇和新的挑战。即将到来的五年是我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十分紧要的五年。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全球生产要素流动和国际产业转移加快,有利于上海在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中实现跨越式发展。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结构升级和
增长方式转变加快,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为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十一五”时期,上海面临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进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办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规划长三角区域发展等重要机遇。同时,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增多,我国与世界经济的相互联系和影响日益加深,上海作为沿海改革开放地区和特大型经济中心城市,直接面对外部环境波动变化的新挑战。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的约束更加突出,加强自主创新、转变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深化体制改革的任务更加艰巨,确保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城市的工作更加繁重。
——坚持以科技进步为发展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必须充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供强大动力。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核心是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要牢牢抓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发展这个中心环节,营造激励创新的体制环境,深入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引进的基础上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力度,重点推进集成创新,不断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培育经济增长点。
——坚持转变城市发展模式,提升产业竞争力。转向创新带动发展的模式,对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十分重要,是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要按照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方向,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注重发展知识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注重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注重发展集经济,实现产业布局结构的转变。加强环保与生态建设,加快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7)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根据大城市要把发展服务业放在优先位置,有条件的要逐步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要求,以信息化为基础,以服务业集聚区为载体,以金融、物流为重点,集聚高端人才,培育龙头企业,加强综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