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景点英文翻译规范性研究——以河北省秦皇岛市景点为例
作者:任 芳
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2期
任芳
面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国外游客,景点英文翻译具有至关重要的媒介传播作用。然而,目前很多景点宣传材料、解说词和简介的翻译质量参差不齐、各类翻译问题不断。本文以胡庚申教授的生态翻译学为理论框架,探讨了目前景点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和生态翻译学对景点英文翻译规范化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旨在为解决中国国际旅游发展中中西文化冲突和提高景点的旅游质量提供一些新的研究视角。
一、前言
鉴于中国国际旅游现状,入境旅游已逐渐发展成一个热门行业。其中,河北作为旅游大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秦皇岛市的名胜古迹和海滨风光每年都吸引着大批的国外游客慕名而来。面对大批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游客,景点的翻译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很多国外游客正是阅读、观
看或聆听了准确、生动、形象的旅游景点介绍后,才产生亲临景区一睹为快的旅游冲动,进而导致旅游行为的发生。因此,如何对旅游材料的英文翻译进行规范化研究、如何提高景点的英文翻译质量、顺利体现翻译的跨文化交际功能、提升景点的国际形象和旅游质量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景点英文翻译存在的问题
秦皇岛景点排行榜 景点翻译作为旅游跨文化交际中的主要传播媒介,应该明确传播对象的文化背景,用旅游者熟知的事物来对比旅游地陌生的文化,以他们认可的符号表达来交流,使信息更有效的传播。然而,目前很多景点宣传材料、解说词和简介不仅达不到预期的对外宣传、吸引游客的效果,反而可能让游客产生疑惑、误解甚至反感情绪,对景点的国际形象造成了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以及旅游业整体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总体而言,目前景点英文翻译存在两种类型的问题:文化的缺失和词汇的缺失。
(一)文化的缺失
由于目前大部分景点的英文翻译都是由对西方文化不甚了解的译者翻译而成, 因此在翻译中往往采用直译的翻译手法,出现大量中国式英语或是忽略中西方文化冲突的现象,导致国外游客对于译文很难在文化和情感上接受和认同。例如,“老龙头”,有的音译为“Lao Longtou”, 有的意译为“Old Dragon Head”。对于不熟悉中国文化背景的国外游客来说,音译的方式肯定是国外游客无法理解的,然而意译的方式也无法成功达到景点描述和介绍的目的。 “老龙头”名字的得来是因为它坐落于山海关城南5公里
的渤海之滨,是明长城的东部起点。入海石城犹如龙首探入大海,体现了龙的尊威,因而得名“老龙头”。 然而,龙在中西方文化中是颇有争议的。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权威,在西方文化中却象征着邪恶。将“老龙头”译为“Old Dragon Head” ,根本无法传递出“老龙头”这一中文名称所体现的恢弘大气、滔滔龙威,反而会造成外国游客理解上的困惑,认为这是一个不详、邪恶的地方,违背了景点宣传的初衷。
(二)词汇的缺失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由于生活环境、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翻译时都可能出现词汇缺失的现象。在中国的旅游资料中,就有许多内容和背景知识是独具中国特的,在英语中不到现成的对应概念。然而,很多景点的英文介绍就忽略了在翻译的时候对有关词语增添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造成了国外游客在看了景点的英文介绍或听了导游的解说词之后还是无法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甚至引起中西文化间的冲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无法起到预期的景点介绍和宣传的作用。例如,很多景点在介绍中国历史人物的时候,仅仅翻译出人物的名字,并没有在名字后补充介绍其身份、历史上的地位或功绩等。对于不了解中国历史的国外游客来说, “秦始皇” 仅仅译为“Qin Shihuang”,是完全令人费解的。而如果在“Qin Shihuang”后面补充介绍“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 B.C”,就会使游客更容易理解秦始皇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重要地位,进而更好的体会景点所传递的文化历史讯息。又如,秦皇岛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城,在介绍名胜古迹时,总会牵涉到朝
代名称或皇帝的名号等。面对那些对中国历史朝代不太熟悉的国外游客,翻译时仅仅说明朝代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将该朝代的起止时间用国外游客熟悉的公历年份来替代,例如:“ 清朝乾隆年间”可译为:“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g Long (1736-1795) of the Qing Dynasty (1644 -1911)”。
三、生态翻译学理论对景点英文翻译的启示
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将自然界中的“适者生存”的原理引入翻译研究,提出了翻译适应选择论,并且将翻译放到生态学领域内,对翻译的本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做出了新的描述和解释,形成了生态翻译学理论。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生态翻译学,是以译者为中心来阐述翻译体系要符合生态系统,突出生态平衡,天人合一的翻译准则,有效的解决了景点英文翻译中出现的文化缺失和词汇缺失的问题,对景点英文翻译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一)“三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的翻译策略
旅游,属于跨文化交际范畴,它需要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欣赏。由于旅游者对文化空间的跨越,也使得旅游成为一种移动的文化,旅游团体成为移动的社会,这样的移动性导致了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当中常常会发生或大或小、这样那样的文化冲突。这种大多由不同文化、不同语言体系之间差异所造成的冲突,如果在景点英文翻译中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可能会造成与国外游客的交际障碍,从而影响整个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这一问题,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以生态视角解释翻译的行为,
根据原文和译文所呈现的生态世界对翻译过程进行适应性选择。其中,“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的翻译方法为景点英文翻译在操作层面上提供了具体的指导策略。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语言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选择转换。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要考虑具体的场合与对象 ,根据源语和译语在文化背景方面、思维方式的差异和不同的语境对语言形式进行调整,避免产生歧义,构成交流的障碍。例如,有些景点把“游客止步”直译为“No Visitors” 或是 “No Admittance”, 会让人觉得语气生硬,在心理上难以接受和认同。而如果从反面来表达,译为 “Staff Only”的话就更符合英语的习惯表达,也让人更容易接受。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意识到,景点的英文翻译本身是景点自身历史文化传播的媒介,对中国思想文化的一种传播,应当采用语言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读者准确择词,采用恰当的语言形式,实现语言交际的目的。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文化维转换就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源语和译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关注的是两种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源语文化。文化维转换的翻译策略要求在景点英文翻译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忠实于原材料,同时也要求译者具备敏锐的文化意识,能够将国外游客的文化背景和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做到文化意识形态的认知与转化,达到生态平衡,天人合一的境界。例如,山海关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关”,一是从地理位置上,为万里长城东部起点的第一座关隘;二是从地理优势上,依山邻海,雄关锁隘,易守难攻,。然而,国外游客在文化和情感上很
难认同“The First Pass Under Heaven”这样的译法,也无法认同山海关就是全世界最好的、最宏伟的关卡。从文化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来看,“天下”更应译为“China”或是 “the country”,才能弥补原翻译文化缺失和词汇缺失的问题。
胡庚申教授提出的交际维转换就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交际意图的适应选择转换。它要求译者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外,把翻译选择转换的侧重点放在交际的层面上,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很多景点的中文版介绍内容详实、语言生动,而英文的介绍笼统粗糙、信息量少、错译漏译的现象极为常见,根本没有起到宣传景点风格、传播中国文化的媒介作用。例如,北戴河观日的中文介绍:“日出时,万籁俱寂,天水相连;红日涌出时刻,水上水下红日相接,瞬间跃出水面,霞光、阳光洒满山峦沙滩,犹如覆盖上了一层金的纱幕。”如此美妙的中文表述翻译成英文却只有简单的一句话:“As the sun ascends from the sea, the hills and breaches are suffused with sunlight, shimmering just like a golden sheet of silk.” 。通过这样的英文介绍,根本无法让国外游客体会到在北戴河这个神州九大观日之处观日出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事情,没有传递出原文的交际意图,起到语言的交际目的。
(二)景点英文翻译的“事后追惩”机制
胡庚申教授指出的“事后追惩”是一种比喻的说法,不是对译者提出说教或警告,而是在译者完成翻译
过程之后,根据翻译生态环境所遵循的“适者生存”原则对译文进行再次选择和评判。目前很多景点对景点英文翻译不够重视,在一些旅游资料及对外宣传品中,有些地名的译法很不统一,没有采用统一的景点介绍和导游词,有些景点甚至没有固定的英语名称。同时,对于景点英文翻译是否合格依然还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标准,导致很多景点的英文翻译比较混乱,缺少监管。更为严重的是,很多译者在进行景点英文翻译的过程中,并没有从思想上意识到所翻译材料在文化传播和旅游宣传中的重要性,在翻译一些有中国特的人名、地名、朝代名称或社会现象时,出现了很多人为造成的错译、漏译或硬译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无论是景点还是旅游监管部门都应该组织专业人士对现有的景点英文翻译进行审核和完善,并且完善译文的“事后追惩”机制,在培训提高译者综合素质的同时培养译者的责任感,尽量避免错译、漏译和误译的现象。
四、结语
按照世界旅游组织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国际旅游第一大接待国。如何迎合中国国际旅游业发展的需求,如何解决中国国际旅游发展中中西文化冲突的问题,如何让景点的英文翻译这一信息传播媒介在进行信息传递的同时进行中国文化的传播,如何让东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心理结构、生活方式和思维风格在景点英文翻译中得到很好的融合都是现在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这样的形势下,生态翻译学的翻译适应选择论、“三维”(语言维、交际维、文化维)转换的翻译方法和“事后追惩”机制恰好为景点英文翻译的规范化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对促进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可持续
发展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单位:燕山大学里仁学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