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论——精选推荐
猫论
1、“猫论”的由来及命运
“不管白猫黑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实际上是古已有之的一句民间谚语,并非邓公独创,但究竟源于何时,已无法稽考。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记载了它的文言形态,在其卷四《驱怪》文末写道:“异史氏曰:…黄狸黑狸,得鼠者雄‟。此非空言也。”而“猫论”最早见诸党的文献则是在《怎样恢复农业生产》(一九六二
年七月七日)一文中,在就如何评价农村出现的包产到户的经济形式时,提出了著名的“猫论”:“同志经常讲一句四川话:…黄猫、黑猫,只要能捉住
老鼠就是好猫。'这是说的打仗。我们之所以能够打败蒋介石,就是不讲老规矩,不按老路子打,一切看情况,打赢算数。现在要恢复农业生产,也要看情况,就是在生产关系上不能完全采取一种固定不变的形式,看用哪种形式能够调动众积极性就采用哪种形式。”他认为:“在农业生产中,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猫论”提出的目的是要表明:不管什么办法,有利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就是好办法。当时在“左”的思想指导下,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的公有制纯度, 实行急躁冒进的“”运动和盲目追求“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运动”,搞穷过渡,而忽视
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再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苏联的背信弃义,撤专家、逼还债,天灾人祸导致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迅速下滑,人民生活困难重重。在这种历史条件下提出“猫论”,其实是对当时出现的各种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的充分肯定。这不但显示了的巨大的理论勇气和超人的政治胆略,而且也充分反映了他鄙视空谈,求真务实与崇尚实践的思想观点与方法。后来流行的“猫论”,“黄猫”被讹传成了“白猫”,“猫”的颜虽然有所不同,但实质内容并没改变,依旧说明是应该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从此以后,个人的命运以及国家人民的命运就和“猫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历尽坎坷,几经磨难。“文化大革命”中,这成了批判他的著名把柄,“四人帮”控
诉的“十大罪状”,其中就有“白猫黑猫”论,在江青他们看来,“不管白猫黑猫,只要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也就是“不管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只要能发展生产力就是好主义”,就是“唯生产力论”,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1976年第4期的《红旗》杂志上就有一篇署名为靳志柏写的一篇《不容抹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区别——驳“白猫黑猫”论》的文章。文中说:“如果照党内那个不肯改悔的走资派所主张的那样办,让资本主义的…白猫黑猫‟一齐出笼,按单干,搞投机倒把,搞自由经营,那么,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就会被瓦解,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断送,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就会变成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邓
小平在“”期间第二次复出后,集中精力抓整顿、搞生产,发展经济,取得了巨大
成就。因此,1975年10月下旬,周恩来进手术室前,拉着的手,字字千钧地说: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而几乎是同一时间,却不无感慨地批评:他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不管帝国主义还是马克思主义。说是“永不翻案”,靠不住啊。在这里,“白猫”、“黑猫”被夸大为资本主义道路和社会主义道路两种根本对立的政治概念而遭受
严厉的批判,批判的结果却使“猫论”不胫而走,家喻户晓,人民喜闻乐道。因为这种批判,却让它成为中国人民最为熟知的政治哲学与智慧武器。
2、“猫论”的精神内涵
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这是“猫论”在方法论上的体现。“猫”要成为名副其实的“好猫”,要能够抓住“老鼠”,这就必须得学会能够实事求是,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根据变化着的实际不断调整和优化实现目的的手段和方法,而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守洞待鼠。“猫论”体现了的务实精神和求真态度。为了更好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他特别重视解放思想,曾严肃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在他看来,能否从思想上防止和克服各种主观主义和形
而上学倾向,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贯彻执行,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他本人就从不拘泥于政治教条和固守于陈规陋矩,“不惟上,不惟书,只惟实”是对他最传神的写照。
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猫论”在认识论上的体现。“猫”是好是坏最终要在实践中得到证明,能抓住“老鼠”的“猫”就是好“猫”,其他的都是废话。只有实践才是检验客体价值的最有效最可靠的途径。极力反对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认为只有实践才拥有最后的发言权,主张“拿事实来说话”,“拿出几个实绩,来取信于民”,一切得由实践来检验,拿效果来回答。“一个政策、一项措施,一个决策,判断它们是不是实事求是,是否正确,我们拿什么作标准,用什么去衡量它们呢?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实践。”
③“三个有利于”标准
这是“猫论”在价值观上的体现。“猫”是不是好“猫”,关键看它能不能够满足主体需求目的。譬如,当主人养猫是要“捉鼠”的话,那么在这时,“猫”能不能“捉老鼠”远远来得比“猫”是什么颜重要。“猫论”强调务实,注重实效,同时又把人民众的利益放在突出的位置。认为,不能因为“姓资”,不管有无借鉴意义都一概拒之;也不能因为“姓社”,不管正确与否就都加于采用,而应该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我们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凡是符合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什么办法都可以试,都可以用。的
实践观讲实效、重结果,反对无谓的争论,主张抓住机遇,大胆地闯、大胆地干,办事要“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反对说空话、说大话、说假话,认为只有实践才拥有最后的发言权。
3、“猫论”的历史意义
说过:“学马列要精,要管用。长篇的东西是少数搞专业的人读的,众怎么读?要求都读大本子,那是形式主义的,办不到。”“猫论”就是用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观点,其中包含了“三个有利于”思想的萌芽,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容是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服务于内容,为我们指示了一个看待事物的依据和标准。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我们过去长期陷于僵化的教条和虚幻的空想的泥沼中难于自拔,的“猫论”思想成了当时最好的解毒丸和清醒剂。“猫论”对于改变中国人凡事以意识形态来考量事物,凡事先问教条的僵化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有极大的纠偏作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更新了人民的观念,对解除人民的精神枷锁和思想禁锢意义重大,为当时纠正“左”的错误,迅速制定措施克服困难,发展国民经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猫论”看似粗鄙浅显,实则哲理丰富,且通俗管用,带有浓厚的效果意识和务实的价值取向。几十年过去了,当年作为反动言论遭受严厉批判的“猫论”并没有把中国引上资本主义道路,反而正是在的“猫论”及其他理论的指导下,把中国引上了一条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生产力、综合国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地取得新成绩,爬上新台阶,国家
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用最通俗易懂的话成功注解了实用主义哲学,如果没有这个泛化意识形态争执的“猫论”,很难想象会有中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很难想象会有今天中国的富足充裕和繁荣昌盛,更难想象会有中国今天在国际舞台上举足轻重的大国地位。
二、“摸论”
1、“摸论”的产生背景
“摸着石头过河”,这是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一句重要格言。的这种思想既来源于他的智慧,更来源于他的经验。简朴的一句话,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之初的实际。客观地说,当改革开放的帷幕刚刚拉开的时候, 万物萧条,百废待兴,许多事情都等着我们去探索和解决。70年代末80年代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农村改革一炮打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顺利施行,农村经济面貌焕然一新。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远比农村改革复杂艰巨,党和国家领导体制改革也迫在眉睫。由于经验的匮乏和权威的缺失,对于如何确保改革稳操胜券还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理论指导,中国走着一条“摸着石头过河”的路,提倡小心谨慎,稳妥可靠,先实践、后理论;先地方、后中央;先试点、再全面,循序渐进。“摸论”目的明确——“过河”,也既是要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手段鲜明——“摸”,也既是要从实践中摸索出一条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来,而不是单纯依靠主观想象或逻辑演绎。“摸论”的出
台,消除人民的迷茫与彷徨,唤起人民的信心和勇气,给人民提供了科学方法的指导。的改革发展思想本身就带有浓厚的“摸”痕,这种实事求是的稳妥渐进的改革方式在
当时的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下,使我国的改革稳健前行,防止大起大落,避免在发生全局性的失误而措手不及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在这里,“摸论”其实不仅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方法论的指导,而且具有了一种世界观的意义。它揭示的是,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艰难困苦,玉汝以成”,成功最后必将属于我们。
2、“摸论”的精神内涵
①独立自主
“摸着石头过河”,强调自己的事情自己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能依赖别人,要敢于承担责任与风险,敢于英勇拼搏与奋斗。“我们不靠上帝,而靠自己努力,靠不断总结经验,坚定地前进。”在中国这样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能靠我们自己。建设中国特社会主义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
②求真务实
“摸着石头”强调的是要脚踏实地,有所凭借,有所依靠,而不是毫无准备而鲁莽涉水。特别强调务实精神,反对假、大、空,强调办事要“讲实际效果、实际效率、实际速度、实际质量、实际成本”,“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 “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要“真正摸准、摸清我们的国情和经济活动中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据此正确决定我们的长远规划。”为此他强调要埋头苦干,不搞脱离实际的抽象的空洞的无谓争论,“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
③胆大心细
“摸着石头过河”,需要的胆略与信心,勇敢却不鲁莽,谨慎但不畏缩,不能裹足不前,更不能因噎废食。“我们确定的原则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胆子要大,就是坚定不移地搞下去;步子要稳,就是发现问题赶快改。”既要有火一般的心胸,有胆量、魄力和热情,“敢”字当头,敢想敢干,同时又要有冰一样的头脑,慎重、踏实与冷静,“思”字在前,思前虑后。既要胆大,“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的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同时又要心细,稳妥慎重,而不能盲目蛮干,“因为改革涉及人民的切身利害问题,每一步都会影响成亿的人。”还强调要善于抓住机遇,发展自己,机会稍纵即逝。此时此刻,如果去搞理论争论,就会贻误时间,错过发展机遇。他谆谆教导我们:“不抓呀,看到的机会就丢掉了,时间
一晃就过去了。”
④与时俱进
“摸着石头过河”,要求我们不能盲目蛮干,瞎“抓”乱“摸”,否则一不小心就可能尸沉河底,葬身鱼腹。我们现在每走的一步都有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和吸取的教训,认真地总结经验和吸取教训,这都将会是我们今后的一笔宝贵财富,不能论过河与否。应该在实践中探索,不断开拓,试验—总结—试验,认识—实践—认识,从而形成新认识,解决新问题。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地修正我们的思想观点和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这本身对我们来说就是以个不断地成熟和提高的过程。要“走一步,看一步”,指出,所谓“走一步,看一步”,就是“每走一段都要总结经验。”因为“我们现在做的事都是一个试验。对我们来说,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进。既然是新事物,难免要犯错误。我们的办法是不断总结经验,有错误就赶快改,小错不要变成大错误。”
3、“摸论”的历史意义
“摸着石头过河”后来常常被称作“中国经济改革的成功战略”,走的是一条循序渐进、稳步前行的改革之路,已经证明是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的成功之路,顺乎天应乎人,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事业的顺利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句话具有经典意义和深刻内涵。正是在这种“摸论”指导下,努力从巨大的身影中走出,领导中国人民迈向政治与经济改革创新的崭
新征程,在建设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走上了一条有中国特的社会主义道路,逐渐改变了中国积贫积弱的落后状况,使中国开始步入繁荣富强的现代化社会,巍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篇章。用他的“摸论”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想方式,也适合了那个时代的实际情况,它无论是在当时,还是在它以后,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样很难想象,没有“摸论”会有中国以后的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会有今天中国的富足充裕和繁荣昌盛。
三、“猫论”与“摸论”的相互关系
“猫论”与“摸论”属于发展思想的两个不同的论断,反映了善于运用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的比喻表达思想与观点的语言风格。“猫论”与“摸论”的提出并非一时心血来潮的信口开河,而是结合当时中国具体国情,在与各种或左或右的倾向反复斗争, 披荆斩棘、坚持不懈地寻求适合自己的道路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但是,毕竟它们都是具体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有着鲜明的时代性和极强的针对性,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理解它们,不能把“猫论”看成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不能视“摸论”为胸无主张、胡走乱窜,而必须把它们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加于考察和理解,澄清各种错误和歪曲的认识,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猫论”和“摸论”,我们也不能片面地归结为狭隘的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但它们特别注重经验却又是事实,而这也正构成其显著特。两者又各有强调,各有侧重,“猫论”其实更强调的是价值判断标准,而“摸论”更注重的是方法实践原则。“猫论”体现的是实效性的特征,“摸论”体现的是手段
性的特征。“猫论”与“摸论”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的发展思想,体现了两者之间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而并非毫无瓜葛、绝无关联。要能够“过河”成为“好猫”,有时还就非得采取“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循序渐进,稳妥慎重。只有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艰苦耐心的“摸”之后,才能最终实现“抓”,而能否“抓”住,能不能“过河”,是不是“好猫”又是判断“摸”是否成功有效的价值依据。在这里,“抓”是目的,“摸”是手段, “好”是评价。这表现在我国政策方针的制度和实施上时,可以说,任何成功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本身就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只“好猫”,但同时又都走过了一段艰难崎岖的路,有个不断修改与逐步完善的过程,都无不经历了一个“摸着石头过河”的艰难探索过程。因此在党的许多重要的方针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既有“抓”又有“摸”,“猫论”与“摸论”的双重体现是非常显著,是“猫论”与“摸论”的智慧结晶。诸如,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的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的实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兴办经济特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和应该拿来为社会主义所用,允许和鼓励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等等政策、方针的提出和实施。
怎么确定猫咪认主人了四、“猫论”与“摸论”的共同要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