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 2021学年度上学期高一九月份月考
历 史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 Ⅰ 卷(选择题 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考古发现,哈尔滨附近的一处遗址里有几百块骨器, 兽骨上多有砸击痕迹;遗址内还有炭屑。据此判断,该遗址最早可追溯至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
C.夏朝 D.商朝
2.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良渚文化的墓葬,从迄今清理发掘的情况看,大型墓、中型墓、小型墓,无论是葬制还是随葬品,各种类型之间界限分明,差别很大。这从侧面反映了当时
A.存在聚族而居的村庄 B.社会等级分化较鲜明
C.大型墓的随葬品精美 D.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
3.武王攻陷殷都之后,把纣子武庚、禄父封在这里,由他们统治商遗民,并派自己的两个兄弟去协助并监视他们。武王的这些做法
A.促进了殷地的繁荣稳定 B.表明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意在加强对殷地的控制 D.树立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4.春秋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在会盟中订立了一些保障商贸活动的条款,如葵丘会盟中的“毋忘宾旅”和“毋遏籴”、晋楚会盟中的“交贽往来,道路无壅”等。各诸侯国订立保障商贸活动的条款主要是为了
A.满足富强国家的需要 B.维护正常的商贸活动
C.突破工商食官的弊端 D.加强经济文化的交流
5.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了“与国民以产业自有,听民占田,世为永业,务使地尽为田,田皆出
税”的局面。这一局面的形成得益于商鞅变法
A.废除了井田制 B.实行什伍连坐制
C.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普遍推行郡县制
6.自韩非子向君主捧出纵横捭阖、诡谲万端的驭臣之术以来,历代皇帝皆将其思想奉为圭臬(准则、法度)。韩非子的思想被“奉为圭臬”的主要原因是
A.其思想顺应了君主集权统治需要
B.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C.法家思想有利于打击奴隶主贵族
D.法家主张内儒外法,合乎民意
7.春秋战国时期,私家学者集团的兴起,为多种文化的碰撞、交织、交流与渗透增添了新的内容和力量。这一状况
A.导致了中央集权的衰落 B.直接推动了儒学的兴起
C.有利于思想争鸣的形成 D.加速了传统文化的分裂
8.秦始皇任命大将军冯劫代表皇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接受皇帝的差遣出使。可见,冯劫
A.职责略近后世礼部尚书 B.执掌政府行政中枢大权
C.代表三公九卿辅佐皇帝 D.还掌有监察和纠劾之权
9.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行郡县制 C.攻打匈奴 D.修筑长城
10.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并没有沿袭周制,其吸取了“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的历史教训,决定“法令由一统”。“法令由一统”的重要意义是
A.有力维护了秦的长治久安 B.开创了中国大-统的时代
C.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 D.使君主专制统治空前强化
11.刘邦最先入关灭秦,建立汉朝,实行了轻徭薄役、仁义为先的治国政策,重新回归以“德”治
天下的老路。刘邦重新以“德”治天下的直接原因是
A.满足人民的愿望 B.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C.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连年战争,人口减少
12.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为核心。其核心作用在于
A.使儒家思想得以发展完善 B.为君主专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C.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D.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
13.建武六年(公元30年)(刘秀在地方取消都尉,只设郡守,把都尉的职务合并于太守身上。都尉只是在有特殊任务,特别是需要镇压农民起义或征伐少数民族时,才临时设置,任务结束就罢。该措施带来的结果是
A.实现了精兵简政 B.缩减了地方层级
C.中央集权被削弱 D.对地方控制加强
14.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汉兴,有纸代简,至和帝时.蔡伦工为之。”北宋陈德在《负宣野录》中说:“纸,旧亦有之,特蔡伦善造尔,非创也。”这两则记载证实了
A.造纸术最早由东汉发明 B.蔡伦对造纸术进行改进
C.汉初书写材料是竹木简 D.造纸术发明有政府支持
15.《黄帝内经·灵枢》中写道:一个器官若有病,就会影响其他器官,甚至会影响周身健康,而整个机体的盛衰,亦将影响局部的病变。该观念的重要意义是
A.强调心脏是整个人体的主导
B.分析了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的关系
C.继承了先秦的辩证法的内容
D.成为中医辩证施治的思想基础
16.东晋时期,北方南下人口避开沿江膏腴之地,逐空荒而居,不与当地土著发生经济利益冲突,而且多向江南的岗阜地区发展,种植麦、菽。由此可见,人口迁移
A.加剧了江南的人地矛盾 B.促进了南方地区的开发
C.改变了当地的经济结构 D.有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
17.中国经济史专家全汉昇先生称:“隋炀帝因为要游幸江都而开凿的运河,完成不久以后……变为唐宋帝国的大动脉。”其强调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
A.造就了唐宋帝国的空前繁荣 B.为唐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C.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加快了隋朝的统一进程
18.秦汉时期,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东晋南朝时期,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快速发展。据此可知,促成江南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优良农作物的不断引进 B.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C.先进生产技术和工具的传人 D.南方地区政局相对稳定
19.公元4世纪下半叶的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一方面使北方暂时统一的局面随之解体;另一方面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这场战役是
A.淝水之战 B.赤壁之战 C.官渡之战 D.巨鹿之战
20.唐代科举除设明经、进士等常举科目外,还设置了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临时性的制举科目,包括贤良方正科、直言极谏科、军谋宏远堪任将帅科等,平民百姓和官吏均可应试。这表明唐代
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 B.科举取士具有随意性
C.平民政治地位提高 D.官吏选拔具有多元性
第 II 卷(非选择题 共 40 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第21题12分,第22题14分,第23题14分,共40分。)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公元前770年,也就是西周灭亡的次年,周平王在东都洛邑即位,此后进入东周。东周前半期称为春秋,公元前475年以后即战国时期。东迁后的周王室仅能控制洛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较西周发生了很大变化。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动,同样也表现在学术文化领域。各国君主出于政治需要,对各家学派基本上能采取较为公会允的态度,由此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陆玉林曾探讨“先秦学术的主题”,其结论是“诸子学术实有共同之主题,即重建现实政治、社会道德与思想的秩序”。陆玉林还分析其原因有二:一是外在客观原因,礼乐崩坏之际,秩序重建是当务之急;二是内在主观原因,知识阶层自觉承担历史使命。笔者认为,“儒道墨法”社会思想具有共同的出发点和价值目标,也可以说终极关怀,那就是重建有序社会,教民于乱世,不同的仅仅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
—摘编自王兴周《重建社会秩序的先秦思想》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概括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领域发生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为“重建社会秩序”,儒家、法家提出的主张及对后世的影响。(6分)
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战国末年,秦国从一个边陲小国异军突起,建立了大一统王朝,秦国的崛起是制度的胜利。《史记》记载:秦朝统一后,“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史记》还记载:“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发诸尝道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十四县”。类似的记载还有很多。但秦朝仅经历“两帝一王”的短短14年就灭亡了。
——摘編自陈忠海《从另一个角度看秦朝的统一与速亡》
材料二 公元前141 年,汉武帝即位。他所面临的形势是“汉兴六十余载,海内艾安,府库充实,而四夷未宾,制度多阙”。他继承了“文景之治”的全部历史遗产,其中,既有社会稳定、人心归向、经济富裕的优势,也有制度有缺、国家控制能力薄弱的遗憾。汉武帝时期的政论家严助,总结汉武帝时代的特点是“是时征伐四夷,开置边郡,军旅数发,内改制度,朝廷多事”。
——摘编自孙家洲、王文涛《制度变革与汉武帝盛世的造就》
聪颖快捷打一国家(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统一的原因,并指出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8分)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