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宣讲教育报告会观后感
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立宣讲教育报告会观后感
【篇一】
得益于互联网的开展, 有幸观看了施一公教授关于科学道德和学风建立宣讲教育报告,颇有获益。
首先, 施一公教授提到做科研, 时间的付出是必须的, 也说不管是做什么的, 时间的付出都是必须的, 对此, 我深有体会, 一个人,只要他〔她〕 不是智障〔先天智力缺乏〕, 就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到达自己的目的, 智障与天才总只是些少数人, 而我们大多数人, 绝大多数人都只是一般人, 天才都需要努力, 需要付出, 何况一般人呢。
记得小时候学的一篇课文《伤仲永》, 仲永天资聪颖, 结果随着年龄增长他觉得自己知道的够多了不再需要继续学习了, 渐渐沦落为普通人的故事。
不管是做什么, 目前的科研也好, 或者一个兴趣爱好也罢, 都需要时间的付出, 这种付出不是盲目的滥用时间, 而是在正确方式、 正确的心态引导下来面对期间的各种问题。
这就需要提到施一公教授提到的批判性分析^p    了, 在科研上, 失败真的是家常便饭, 上周还能纯化出的蛋白可能这周就纯化不出了, 我们经常会盲目地沮丧, 不去分析^p    问题所在, 只是一味丧气, 这样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 相反, 久而久之, 问题会越积越多。认真客观地分析^p    失败所在, 久而久之总会将我们推向正确的道路。 纵观我们的整个人生, 又何尝不是如此, 不去努力前行, 不去考虑, 思想和身体都只会原地踏步, 乃至退化。
关于施一公教授提到的取舍问题, 我有强烈的共鸣,以前常跟人说, 有舍才有得, 有得必有舍, 这就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要知道,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 而且每一天都在跟死亡更近一步, 还有不知哪天就到来的意外, 因此就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做自己认为最正确最必不可做的事,但遗憾的是, 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样的意识, 没有自己的思想。
随大流, 是不自觉地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中就随了大流, 吞没了自我, 在目前这样一个消费、 攀比、 功利、 形式、 房车工作是标配等物质观念占主流文化的社会中, 人也确实比以往更难保持人格与思想的独立, 也因此更加坚决了要及时退出当代生活的想法,以前确实有很多科学家值得敬仰, 不想举例那些为国家为人民作出多少奉献的科学家, 只举一些对科
学真正着迷成魔的人, 众所周知的诺贝尔, 居里夫人, 孟德尔等, 在我心目中, 他〔她〕 们真是对科学热爱的付出了热血, 当然一个人出于对所从事之事的热爱并为之努力, 自然会因此造福人类,但是那种以要为人民为国家怎样怎样的是为我所不耻的,在我看来, 一个人除了对自己负责之外, 不需要再对其他的什么人负责, 只要他的行为不会危害别人,在当代社会, 物质过于泛滥, 消费成了主流。
精神那么贫瘠的长不出草来, 我们都是泥菩萨, 自身难保, 哪里还顾得上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呢。
科技自然是带动了社会消费力的开展, 也导致而今消费膨胀却不见消停的现象, 当然, 科学本身是没有错的, 科学的出发点就像施一公教授所说, 科学不过是在对自然现象规律的一种总结, 以最接近最恰当的语言去描绘总结自然中的规律, 并加以利用, 没有绝对的真理,旧的也总会被新的推翻, 因此作为一名科研人, 我们要永远保持学习的、 开放的心态, 除了这些之外, 我认为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专注,不管你如今正在做什么, 假如不是出于热爱, 出于内心的选择,是很难专注的, 专注也意味着放弃很多无关紧要还时不时来干扰诱惑的事物, 这与前面提到的舍也根本一个意思, 之前专注里自然就包含了舍,
专注的忘乎所以自然就舍弃了很多无关紧要的。但是当下, 前路尽是诱惑, 尽是阻碍与迷茫。也只有边前行边舍弃。
【篇二】
昨天下午, 通过收看网络直播的方式, 我聆听了在____举办的全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立宣讲教育报告会。 听完三位院士的报告后, 我谨记在心的就是在科研的道路上, 创新和学术诚信是两个必不可少的品格。
报告会的一开场, 全国政协副____万钢先做了一个简短的报告。 他提出, 科技使我们强国的引擎, 而创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途径, 而科研那么是创新的头。 希望全体科研工作者不为浮华所扰, 不为名利所惑, 对学术做到严谨认真,道德诚信, 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严密联络在一起。
李晓红院士那么是引用了多个国内外学术不端和学术的例子和多个学术诚信的典范, 来告诫我们要严守学术道德, 弘扬科学精神。他对我们提出了三点建议, 遵守一条“红线”, 加强学术道德、 坚守学术标准, 坚决抵抗学术不端行为, 始终保持学者的清醒与自律; 坚
决一颗“红心”, 心怀爱国之情和科学报国之志, 任何时候都要将自身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紧联络在一起;勇做一代“红军”, 不畏困难险阻,牢记初心, 不忘使命, 努力成为勇于追求真理的矢志不渝者。
邱勇院士那么结合自己的有机光学领域的经历, 深入阐释了做学问要有执着的创新精神, 做自己有兴趣且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重视学科穿插, 敢于在生疏领域探究; 要不断锤炼意志品质,培养高尚人格, 追求高深学问。
周琪院士以自己和科研团队从事干细胞研究获得重大打破的成长经历为重点, 通过生动详实的案例, 鼓励同学们要克制急躁、 攻坚克难、 加强自律, 坚决抵抗学术不端行为, 结实树立家国情怀, 为建立世界科技强国拼搏奋斗。
聪颖快捷打一国家
在这些院士们的报告中, 都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对于学术不端的零容忍, 这也是对我们新一代科研工作者的殷切希望。 中国的科研将来和科学形象将会由年青一代的科研工作者们代表,所以在学术道德上, 我们也必须成为诚信典范。 我们必须以“零容忍” 的态度对待一切学术不端行为, 用敬畏的态度和审慎的目光对待自己的每一份学术成果, 成为严谨治学的力行者和科学道德的保卫者。
作为一名研究生, 院士们的谆谆教导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子里, 在将来的科研道路上, 我也一定会牢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的初心, 践行科技强国的使命, 不辜负党和国家对我的培养和期望, 做到诚信科研, 积极创新, 对每一次的科学实验和每一组科研数据都做到严谨准确,真实可靠。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