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短视频在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平台:审核不严,把关人作用缺失
在大众传播中存在着一些“守门人”,只有符合价值导向和把关人认可的消息才能进入传播渠道。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记者和编辑是实际操作中的“把关人”,选择什么样的信息,以何种形式传播,选择权在媒体手中,媒体既是信息发布者也是信息审核者。社交网络媒体发展迅速,微博、、各种客户端以及抖音、快手APP等新型社交应用的出现,受众越来越精细化、分散化,使得融媒体的优势愈加明显,把关人的角也随之发生了转移,传统媒体的把关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
短视频制作的技术门槛随着互联派的普及逐渐降低,人人都能通过手机电脑链接网络成为网络传播中的一个传播节点。UGC内容平台的开放性以及互联网的海量资源能够让一个普通人利用互联网成为可以拥有足够声量的意见领袖,谁的粉丝多,谁的声量就大,简单的流量至上的互联网逻辑不会对此类意见领袖做出筛选,更不会去要求其媒介素养。而“三农”短视频的创作者决定拍摄什么和上传什么的时候,是最订阅者或粉丝的第一道把关自我把关,创作者的媒介素养和把关质量,决定了粉丝能看到真实或者虚假的内容。
提供内容连接互联网的平台是做流量生意的,基于算法的平台并不具备人性化的审核能力,而若一一审核,成本巨大,而互联网没有回头箭,未经发布者把关的内容发布后,其发展走向无法得到保证。在运营操作中,算法推荐技术实际上充当了传统媒体时代内容分发环节的编辑角,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将特定的内容推送给特定的客户,是由提前设计好的程序代码决定的,参照逻辑就是能否获得流量。不是用户决定自己想看什么,而是平台决定用户能看到什么。追求流量至上的导向,使流量凌驾于真伪和善恶的判断之上,让推送者忽略了价值导向的重要性,导致劣质无效充斥信息环境。
平台作为一个内容传播的媒介,流量巨大的平台,要承担其审核把关人的责任,技术或许是中性的,但技术背后的价值观会传递倾向,平台要让价值观引领算法推荐,优化内容分发,起到一个好的大方向的把关作用,过滤到一些劣质信息,营造清朗网络空间。
(二)创作者:浮躁心态,急于变现
“三农”短视频创作者的职业动机是为了实现财富累积,获得更好的生活。因此,“三农”短视频自媒体人为提高视频观看量千方百计,通过塑造品牌来追求经济利益。农村自媒体人多是去城市务工、见识过外面世界又重新返回乡村重新创业的年轻人,他们重新开始面临着经济压
力和朋辈压力等各种压力,变现是他们的现实需求,也是支撑其发展下去的动力。短视频app开发
盈利也是内容平台的终极目的。在浮躁、泛娱乐化的传播环境下,短视频的商业价值还是衡量其价值的关键因素,知识化、内容化最终要为商业化服务,是否能转变为经济效益。那些虽承担社会责任但播放量低的自媒体,如果不能在一定的周期内有所好转,只能是昙花一现,难以在商业竞争中长久生存,经济利益是农村自媒体不能逃避的思量。“三农”题材类短视频首先要跳脱用户的刻板印象,准个人定位,坚持规律发布,在累积建立好稳定的个人风格后,积极回应需求,保持连贯性,多维度呈现不同情境下的乡村场景,而不是追求一时新鲜过后,变成无聊的琐碎乡村生活真人纪实。
“三农”短视频创作者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变现,然后获得更好的发展和更好的生活。当积累了一定的粉丝,有商家上门来进行短视频推广或直播带货时,创作者很难不动心。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商品质量和使用效果可能就被放在了脑后,追求一时利益不顾粉丝利益的情况出现。如抖音平台此前百万粉丝大号“小兰”走红后,开始做护肤品代理、不粘锅、四件套等商品推广,靠收割粉丝获得一大笔经济收益。当商品出现问题,粉丝上门后,不能和商家有效协商处理问题后,粉丝受伤转化为黑粉,将负面效应扩大化,遭到粉丝的反噬。相反,
在“李子柒”凭借兰州拉面视频小火后,并没有急于接广告变现,而是沉下心继续深耕内容,布局和企业合作出联名款,成立自己的品牌,从而为后面更大的变现打下基础。
(三)行业:直播带货产业发展太快漏洞多
直播带货崛起,令人惊奇。主播是基于粉丝基数而采取的团购模式,将粉丝的消费力进项整合起来,和生产商经营者来进行大宗订单交易。消费者是唯价格论的,哪里全网最低就去哪里买,主播和商家讨价还价,追求价格优势。既有价格优势又能付起主播高佣金的往往是小公司开发的高利润商品,急需主播宣传推广来打开销售市场,获得知名度和品牌度。但这些小品牌,没有经过合法的质检检验,增加了翻车风险。直播带货,本质上就像乡村集市上大喇叭吆喝下的打折卖场,人们冲着便宜而来。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人们足不能出户,很多注意力只能转移到网络上,促进了直播行业获得飞速发展。后疫情时代,为助力武汉经济复苏和全国各地经济唤醒活力,“康辉、朱广权、撒贝宁、尼格买提”央视四子直播专场为武汉好物带货。“谢谢你为湖北拼单”公益直播活动、“买遍中国·助力美好生活”巡回直播带货活动等,这些由央视新闻或发起或参与的直播带货活动,在帮助各省复苏经济助力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培养了观众的购物习惯。购物习惯由
搜索店铺下单,而变成围观直播活动,跟着主播下单。在直播间,主播为粉丝观看设置购买议程,很容易发生冲动消费的情况。
处于发展快车道的直播带货行业,其背后的品牌管理、物流供应、售后管理等相关产业却没有跟得上发展,这些在“三农”短视频博主方面尤其体现出来。37.3%的消费者在直播购物中遇到过消费问题。在淘宝店铺和抖音平台某三农达人直播间购买水果,淘宝店铺七天能送到,而抖音直播间店铺两星期还没有物流信息,询问后台也没有得到有效回复。用户需要等待的时间太长,购买体验有待提升。直播带货这个行业发展太快,导致一部分主播忘记了初衷,主动或被动虚假宣传。直播带货行业的漏斗,需要慢慢补上。
(四)规制:法律与规章制度缺位
网络直播伴随着短视频平台发展应运而生,是互联网经济下顺势而为的一种新的销售模式。作为一种全新的销售方式,新的媒介传播牵扯到更多的因素,整个运营机制面临着不健全。不仅存在监管权责不分明,也存在某些方面的监管空白区域,导致监管难度执行性难度增加、可操作性差。
单个法律的约束力有限,为保证机制的健康有序正常运行,网络直播管理和控制体系需要建设完善,监管通常是滞后于行业发展的,在监管体制出台前,行业管理并不能只依靠行业外部和消费者的力量,平台方需建立自查自纠机制。
网络直播行业的良好生态环境建立,需要政府的引导,更亟需平台把好第一道关,坚守社会责任底线。关于实施认证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的入场资格、新闻信息服务在互联网领域的新管理办法等等方面,需要监管部门补齐在新闻信息管理监管方面的互联网监管漏洞。相关部门开展“净网”专项行动,关闭多个低俗直播平台,净化了网络空间。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等进行限制,专门发布相关通知性文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网络直播带货行业以规制。作为正飞速发展的直播带货行业,新问题、新矛盾会很多,相关部门要多关注行业发展,完善互联网监管体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