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课后重点习题答案
第一单元
1.草原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你从课文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蒙汉情深”?
答:这句话是说:蒙古族和汉族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呢?于是,大家站在夕阳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上,相互倾诉着依依惜别之情。这句话既是全文的中心句,也是作者情感的集中体现,同时给读者以回味的余地。从真诚迎客、亲切见面、热情款待到联欢话别,处处洋溢着“蒙汉情深”。
2.丁香结
▲朗读课文,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的。
答:作者是从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丁香的,赋予了丁香灵动幽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
▲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这里的“积雪”指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答:这里的“积雪”指的是白的丁香花,我们可以从“香气直透毫端”看出来。也可以从前面的话中猜测到,如“有三棵白丁香”,白的丁香缀满枝头,与“积雪”十分相似。
▲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具有怎样的特点?想象一下这幅画面。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答:雨中丁香的特点是:格外妩媚。
雨中的丁香,线条模糊,颜交融柔和,犹如一幅婉约的画。一个“渗”字,让我们看到紫丁香、白丁香交相呼应,既有独立的美,又融合在一幅画中。赏花如同赏画,十分打动人心,难怪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丁香结引发了作者对人生怎样的思考?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答:生活给予了我们丁香的芬芳,同时也给了我们幽怨的“丁香结”。这“丁香结”就如同生活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虽然令人烦忧,但如果没有了这些问题,人生也少了许多滋味。
(再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说即可)
3.古诗词三首
▲《宿建德江》《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都写了月夜的景,表达的情感却不一样,结合诗句说一说。
答:《宿建德江》表达了使人旅途的忧愁孤寂,以及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日暮客愁新”虽然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则表达了诗人对宁静、优美的乡村夏夜的喜爱,对丰年的欢欣,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词人夜行黄沙道中看到、听到、嗅到、感觉到的一切都是令人心情舒畅、欢欣鼓舞的。词的中心是“说丰年”,重在表现词人因年丰而欢快。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画,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让下面快速有水的句子答:黑云翻滚如同打翻的墨砚与远山纠缠。白的雨点就像珍珠一样乱跳入小船中。一阵狂风平地而来,将暴雨和云都吹散了。我来到望湖楼上,喝酒聊天,看到的却是天蓝蓝,水蓝蓝。
第二单元
5.七律·长征
▲读一读,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表达的情感。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答:第一、二句诗的意思是:五岭山脉那般样高低起伏,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那样高大雄伟,气势磅礴,可在红军看来,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第三、四句诗的意思是:金沙江两岸悬崖峭壁,湍急的流水拍击着两岸高耸的山崖,给人以温
暖的感受(暗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横跨东西两岸,只剩下十几根铁索,使人感到深深的寒意(暗示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情感:作者把红军翻越高山峻岭看成是“腾细浪”与“走泥丸”;金沙江水流湍急,拍击着两岸的悬崖,作者却感到“暖”,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只剩下高悬于两岸的铁索,在作者眼中,也不过是一个“寒”字。这些充分表达了作者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6.狼牙山五壮士
▲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体会五位壮士的英雄气概。在课文中画出类似的词句,和同学交流。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答:①斩钉截铁:比喻说话、办事果断坚决,明快利落。文中这样写有力地突出了班长的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高昂的斗志,同时也表现出了他们崇高的自我牺牲的精神。
②一个“走”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更加突出了班长的态度十分坚定。热血沸腾:情绪高涨。这里说明战士们的想法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表现了战士们不畏牺牲的精神。
③“抢前一步”“夺过”“猛地举起”“砸”,这些词语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马宝玉沉着地指挥战斗的情景和对敌人的仇恨,表现了他机智英勇、顽强不屈的精神。
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这个句子形象地表现出了战士们的顽强不屈及对敌人的刻骨仇恨。
▲课文第2自然段既关注了人物体,也写了每一位战士,结合相关内容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虽然五位战士的动作和神态各不相同,但是他们完整地构成了一个英雄的体。作者在关注体的同时,也关注了每位战士,这样能突出五壮士的胆之壮、行之壮、气节之壮。
7.开国大典
▲默读课文,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想想从众入场到举行游行,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答:课文描写了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和众游行四个大的场面。
▲读读写阅兵式的部分,说说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答:课文描写这个场面时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面”是整个场面,“点”是某些细节。首先从整体上写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时的整齐成武的情景,又用具体的细节展现了各个方阵的风来,同时也写了和众在观看检阅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第四单元
12.桥
▲这篇小说写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 出写港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结合相关情节说说你的理解。
答:(1)老支书是个心系众、临危不乱、先人后己、不徇私情的人。
(2)老支书自己的儿子违反纪律,他揪出来后严厉训斥,并命令其排到后面去,从中可以看出他不徇私情的品质;在组织过桥时老支书沙哑地喊话“党员排在后边”,从中可以看出他先人后己的精神;面对突如其来的洪水,“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而老支书“不说话”“像一座山”,从中可以感受到他镇定从容、临危不乱的态度。
▲画出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读一读。再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答:描写雨:“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这样写突出雨大,来势猛,为下文写山洪暴发埋下伏笔,突出老支书的临危不乱。
描写洪水:“山洪咆哮着,像一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使人如闻其声,更加衬托出下文老支书的镇定。
描写桥:“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前后照应,突出情况危急,表现了老支书的镇定从容。
▲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和同学讨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小说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让读者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13.穷人
▲快速默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答:课文讲述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渔夫出海打鱼,他的妻子桑娜收养了已故女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内心忐忑不安,渔夫归来后,主动提出收养两个孩子,使桑娜内心豁然开朗,两颗善良、淳朴的心印在一起的动人故事。
▲从课文中出描写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和渔夫是怎样的人。
答:这篇课文通过对人物对话和心理活动的描写,刻画了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人物对话:“
嘿,我回来啦,桑娜!’‘哦,是你!’‘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你瞧,他们在这里啦。”心理活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 ....不,还没来! ....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 ..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嗯,揍我一顿也好!”从这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桑娜夫妇都是勤劳、善良、充满爱心的人。
▲渔家的小屋“温暖而舒适”,这样的环境描写对刻画桑娜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出课文中其他描写环境的句子,体会它们的作用。
答:文章第1自然段通过环境描写烘托了桑娜勤劳、善良的品质。“屋子里没有生炉子,又潮湿又阴冷。”通过此处环境描写,与桑娜家“温暖而舒适”的小屋形成鲜明的对比,暗示有什么事情要发生。
第五单元
15.夏天里的成长
▲默读课文,出中心句,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答:(1)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2)说说课文是怎样围绕这句话来写的。
答:第2 自然段围绕中心句写了瓜藤、竹子、高粱、芭蕾、苔藓、草坪菜畦和一些小动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第3自然段描写了山、河、铁轨、柏油路等在夏天的“生长”;第4自然段叙述了中小学生在夏天的成长。所以课文围绕中心句,从“植物、动物”“山、河、铁轨、柏油路等”“中小学生”三方面具体描写了万物在夏天生 长迅速的特点。
▲第2自然段写出了生物在夏天里飞快生长的状态。读一读,看看写到了哪些动植物,是怎样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的。
答:第2自然段采用“总一分”的构段方式进行叙述。第一句“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是这段的中心句,概括写出了生物在夏天生长飞快的特点,接着具体描写了“瓜藤、竹子、高粱、苞蕾、苔藓、草坪菜畦、小猫小狗小鸡小鸭”这些动植物生长迅速的特点,并运用数量词和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描述,进而体现这一段的中心意思。
16.盼
▲默读课文,想想课文是通过哪些事例来写“盼”的。
答:课文是通过“我"盼下雨、下雨后想借买酱油的机会穿,上新雨衣出去、饭后趴在窗前盼雨停、雨停后欣赏窗外景盼第二天下雨等事例来写“盼”的。
▲课文哪些地方具体描写了“盼”这一心理活动?选出你认为最生动的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1)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