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蔓延问题分析
中国城市蔓延问题分析
作者:姚必华 宋殿清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1年第33期
        [摘 要] 城市蔓延是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本文论述了中国的存在普遍的城市蔓延现象,这种蔓延分布在东中西部地区间并未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同时分析了产生城市蔓延的原因,指出除了交通成本、收入等影响因素之外,中国的城市政府过于注重以开发区为主导的土地使用政策促进了城市蔓延的产生。
        [关键词] 城市蔓延 城市增长 城市化
        随着近三十年来社会、经济的逐步改善和进步,我国已经入高速城市化发展时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的研究,中国2008年的城市化率为45.68%,并估算出到2030年时城市化率将达到67.81%。高速城市化进行过程中如何选择适合的路径,已成为中国社会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中国目前共有655个城市,其中地级市(含直辖市、副省级市和地级市,下同)共287个,县级市368个。因为中国的城市是在行政单位意义上确定的,一般情况下其行政管理区域面积不变,但其行政管理区域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区域,因而普遍采用建成区面积表示其城市的有效区域更为准确。地级市承载了最大量的城市人口,仅2007年居住地级市市区的人口达到3.72亿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8.12%。根据Sierra Club关于城市蔓延的报告,当城市土地消费增速超过人口增长速度时,即人口密度下降时,便存在城市蔓延。考察中国地级市1994年~2007年人口密度变化情况,得到地级市的人口密度呈现明显的逐步下降趋势。在这段时期内,中国城市建成区面积增长的速度远远超过人口增速,因而也存在明显的城市蔓延现象。
        具体考察不同地区的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的变动情况。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动和其他因素影响,部分城市数据在相邻年份差异很大。因而通过1994年和2007年的某个城市数据计算长期年平均增长率,再对不同地区范围内的城市取平均值,得到结果如下表。如表中所示,全国的城市建成区面积年均增长速度达到5.57%,市区人口年均增速为2.44%,市区非农人口增速为3.37%。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的建成区面积、市区人口和市区非农人口年均增速最快,其次是西部地区的城市,中部城市最低。不同地区间建成区面积
的年均增速与市区人口年均增速之间的差异不大。
        分地区城市建成区和人口平均增长速度(1994年~2007年)%
       
        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1995-2008年,经计算得到。
        Draper于1937年首先提出城市蔓延的概念,此后城市经济学家便着手研究城市发展和蔓延的原因。最先提出了经典的单中心城市发展模型(Alonso-Muth-Mills Model,简称为A-M-M Model)。Henderson和Mitra在此单中心模型的基础上发展了多中心模型,并由Glaeser等加以完善。多中心城市发展模型同样强调交通成本下降对城市增长的促进作用,但其与机理单中心模型描述的不同。多中心模型认为交通成本的下降使得建造一个城市次中心的固定成本降低,从而通过增加次中心的数量使得城市向外扩张发展。中国城市人口密度榜
        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和社会转型期,政府土地政策对城市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尤其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各个城市均大力开发和建设各类开发区,以较低的成本征用土地,用于城市经济发展,出现了很多滥用土地、违规操作的问题。各级政府设立的开发区的种类
复杂、数量繁多。根据国土资源部网站公布的数据,截止2006年,全国共有1568个国家级和省级的开发区,占地953268公顷。其中国家级开发区共有222个,省级开发区1346个,平均每个地级市拥有的开发区占地约3441公顷。这种注重开发区建设的土地使用政策,对我国城市的发展产生及其重大的影响。
        西方学者普遍认同城市蔓延所表现出的各种问题在国内都已明显出现,如土地的低效利用、扩展形态的无序、蛙跳式发展、交通拥挤以及开敞空间的损耗等,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加大了居民的出行成本,还对城市的健康发展构成潜在阻碍。中国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以及城市化进程的高速推进关键时期,加之国内的各项制度安排与西方差异很大,必然导致城市蔓延现象的表现、机理等都极富中国特,该项研究的进行就显得非常必要。
        城市增长和蔓延是全球普遍存在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进行城市化是中国当前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如何做到控制大中城市蔓延发展的态势,而实现紧凑型增长(compact growth)或精明增长(smart growth),对于当前的中国至关重要。因而,转变目前土地征用政策,加快土地转让的市场化进度,提高土地的使用成本,从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中国城市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等,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 经济研究, 2009(10):4-21
        [2]Sierra Club, Sierra Club report on Sprawl[EB],San Francisco, CA, 1999.
        [3]Henderson, V. and A. Mitra, The new urban landscape: Developers and edge cities[J].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6. 26(6):613-643.
        [4]Glaeser, E.L. and M.E. Kahn, Sprawl and urban growth[M]. Handbook of regional and urban economics, 2004. 4:2481-252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